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儒家伦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主体性思想资源。道德本能或善端是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基础性前提。因此,我们应尊重主体性发展的规律,改变高校现有德育模式,借鉴和重构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资源,批判和剔除其中糟粕性的成分和因素,努力建立一个鼓励个性发展的开放性的当代大学生道德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按道德情感由低到高的发展水平把它分为三种形式:①直觉道德情感体验:就是由于对某种情境的感受而引起的非常迅速、突然的,道德准则意识不明显的情感;②想象道德情感体验:就是通过人的想象而引起的情感;③理性道德情感体验:就是在清晰地意识到道德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较大概括性的情感体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是以直觉道德情感体验为基础,以想象道德情感体验为主导,理性道德情感体验只是初步的。 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在探究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时必须以此为基点。 抓住道德情感的对象性,创境生情,培养学生的直觉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3.
《教师》2014,(14):F0002-F0002
正"人之初没有具体的知识,但不等于没有知识的框架性的结构或内蕴;没有成型的能力,但不等于没有为相关能力打下基础的种种本能,包括人的思维、学习、情感的本能;没有自觉的善恶观念,但不等于没有趋于善的指向。人的思维、学习的框架性的结构、内蕴或指向,以本能的方式附着在我们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4.
非理性因素是当代哲学和心理学中的一个常用词。目前,学术界尽管在非理性因素的深层内涵方面存在一些不同的见解,但就外延而言,把直觉、灵感、情感、意志、无意识、本能、欲望等归属于非理性因素则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一般认为,直觉、灵感、无意识属于非理性因素的认识能力层面,情意、本能、习惯等属于非理性因素的精神动力方面。  相似文献   

5.
哈奇森善恶思想中的功利主义元素主要有三部分,以情感奠基的道德理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定义善的标准的思想及道德定量的方法。其中,关于人的仁爱直觉、仁爱与自爱情感的分别、行为善恶的动机决定论、善恶总量的结果影响论等,特别是善的行为应该指向共同利益的规定对当今的伦理学与道德问题的思考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德直觉是一种道德思维方式,属于道德心理学范畴。从心理学视野进行哲学审视,道德直觉至少蕴涵五对因素的辩证统一:道德体认与道德评价、道德潜意识与道德意识、道德感性与道德理性、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道德顿悟与道德渐悟等。  相似文献   

7.
佟雪峰 《考试周刊》2013,(35):176-177
情感作为一种前理性的关于价值关系的意识,影响甚至决定着人对于事物的态度和行动,本身就具有价值倾向性。道德既是人类群体在长期生存和发展实践中经验和教训的积淀和理性梳理,又蕴含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预期和建构。情感和道德都源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要求,情感与理性一样都是道德的人性基础。情感影响着道德行为的动机和指向,道德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与特定的对象建立恰当的情感关系,情感关系本身就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孟子所谓人性之善,不仅是一种理论的可能性和逻辑的必然性,而且具有存在性的先天内容。《告子上》第六、七、八章,这里称为孟子"论才三章"。其中所言之"才",是在"与人相近"的好恶之情上呈现人的"良心"或"仁义之心"。良心以"好恶"迎拒事物,必缘境而显现为当下性的种种"端"。孟子举四端为例说明此"端"的逻辑内涵,但所谓"端",却并不局限于"四端"。人心诸"端"既非某种预设性的现成天赋道德情感,亦非某种由积习而成的经验性情感。"端"是人心作为"能、知"共属一体的原初存在方式,在具体境域中的一种当场性和缘构性的必然情态表现。它表明,人心不仅在理性上具有对仁义诸道德规定之"同然",而且在情感实存上内在真实地拥有这仁义,具有实现善之先天的才具。故孟子所谓性善,是一种具有存在必然性的本善,而非仅具某种可能性的向善。  相似文献   

9.
人性理论是道德修养的基础与前提。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强调了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和目的性,提出了存养心性、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等道德修养方法,这些修养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在道德意识的培养与养成方面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善恶与教化     
人性善恶的价值预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实践中人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人性善或恶的价值预设,各有利弊。就今天而言,我们主张,在善恶观上,宁取人性无善无恶论,消解人性本身的善与恶在教化中的预设,从而消解人性本身作为个体道德生成的根本依据,消解拿人性作为个体道德蓝图设计的依据,甚至在一定限度内弱化传统泛道德主义社会中道德及其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为当代社会走向理知的澄明、为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普遍深入提供足够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通过解读《善的证明——道德哲学》一书的历史背景、逻辑建构和理论阐述,说明在索洛雏约夫道德意识中,人性和人的积极性是人的伦理行为的基点和动力。作为善的神性目标的上帝之国。是最高尚的道德品性的象征,是人性自我完善的诉求,是把人性作为道德的基础的哲学思考。体现了道德哲学人性化转向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2.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疏导功能、保健功能和协调功能.这些功能在我们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感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开发情感,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思想感情,发挥情感的感染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真切动人的道德情感感受和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熏陶.一个人的情感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他如何使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一个人情感世界的贫乏以致畸变,往往比知识的贫乏和缺失具有更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当文化的同一性减少我们的快乐和我们智力的、情感的、物质的财富时,多样性是有益的。文化多样性可以为所有人提供扩大文化选择权的机会。如果文化的多样性及其自由能够得到保证,那么文化也就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动力和资源。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道德判断理论一直遵循理性主义模式,主张道德判断主要通过推理和思考而得,然而近来一种新的理论——社会直觉模式对此提出了挑战,认为道德判断是由迅速自动的直觉所导致。传统的理性模式较多地描述了道德推理,注重的是道德判断中认知的意识层面,忽视了道德情感的作用。社会直觉模式提出了道德直觉和情感是道德判断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承认道德推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孔子曰:“好学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学者。”爱因斯坦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什么是兴趣呢?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成功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是指人的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心理、修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是通过感受、体验乃至直觉、顿悟等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人的精神文化产物,对人的学习与工作具有动力、定向、维持、调节和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感恩意识是道德品行的善端,它能升华道德情感,拓展道德理念,融洽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和谐。社会的道德教化和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感恩意识的培育和扩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感恩教育成为高校德育的软肋,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甚至出现了道德和人格的缺陷。因此,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开展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是指人的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心理、修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是通过感受、体验乃至直觉、顿悟等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人的精神文化产物,对人的学习与工作具有动力、定向、维持、调节和强化作用。数学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一个基本概念。指被压抑的、当时知觉不到的本能欲望和经验。他把人的心理组织分为三部分 :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潜意识则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未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因受到风俗习惯、道德和法规的约束而被压抑或排斥在意识阈限之下。前意识属于可召回的潜意识 ,经有意注意和努力可转为意识。潜意识和意识是隔绝的 ,两者壁垒分明 ,似乎在意识的门口有着严密的防卫和检察并不准潜意识中的种种本能欲望随意侵入到意识中来。他认为 ,尽管潜意识中的种种本能…  相似文献   

20.
羞耻感是道德主体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而产生的自觉求荣辱的情感意识。它是为人的伦理底线,是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道德的善的最低要求。人,有耻,就会自觉为善去恶;若无耻,就会无所不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