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新春伊始,在东视新闻娱乐频道和上海卫视等上海电视媒体黄金时段里,在众多送礼广告的吆喝声中,多了一条老外吆喝送礼的广告片,送的是《辞海》、《中华文明传真》、《图文版四大名著》、《诗与画》三大系列等书籍:办公室里,一个年轻的黄头发老外正伏案工作。随着手机短信息铃声提示,镜头渐进至手机屏幕。特写:“别忘了买新年礼物!”书店的大展台前,老外专心致志地挑选书籍。他不时抽出一本书,浏览翻阅,边看边颔首嘉许。镜头又切换到他家中,一家围坐在沙发上,孩子手里拿着书,他膝上放着一本打开的书,中国籍的妻子微笑着聆听。镜头慢慢拉开,一家人其乐融融。标题淡出:“迎新贺礼,送辞书大礼”。或许是图书广告很鲜见,或许  相似文献   

2.
最近旁听了一次专门研究政治理论书籍发行工作的书店经理会议。会上,大家畅谈了初步取得的成绩,也检查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这两方面的经验之谈,都使我颇受教益。“重点”辨在书店的行话中,常有“重点书”和“一般书”之说。以政治理论书籍为例,所谓“重点书”通常是指党委统一布置学习的重要政治文件。这部分书籍的发行,领导容易点头支持,工作驾  相似文献   

3.
两年多前的今天,原中国科技图书公司经营部副经理姚振甫离职去承包经营以机械工业出版社为挂靠单位的“机工书店”。从那以后,这件事曾几度引起书店内外的种种议论,社会舆论对此也十分注意,不断有所报道,对姚一致肯定。去年5月2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记者谢军题为“热情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姚振甫个人租赁开办一家专业书店”的报道;10月11日文汇报接着也刊出了记者周了连写的题为“打破科技图书单一发行渠道——姚振甫承包书店路子走对了”的文章。两篇文章都附有短评或“编后”语,提倡“加快现行图书发行体制的改革步伐”。但这些报道的某些提法是不确切的,如:“租赁开办一家专业书店”,事实上原来并没有“机工书店”,他也无从租赁  相似文献   

4.
特选纸张印上重复、连续的“凤凰牡丹”图像,并以之包裹艺术书店中1万册大大小小面积不一的书籍成为书衣,让读者探索“看不见”书籍封面的书店。这是诚品书店20周年活动特别邀请的艺术家林明弘的创意,林明弘以诚品信义店的艺术书店以及诚品画廊作为创作与展现空间,  相似文献   

5.
大多数人买书的时候,通常想到的都是去书店。书店是购买——当然也是销售图书的最佳场所,然而并不是唯一的场所。书业中的“特卖场”指的是使用传统书店以外的渠道销售图书,它可以是在零售点(比如在一些宠物店摆放一些关于拉布拉多猎狗的书籍)也可以批量卖给组织机构,随后这些机构进行再次销售或者把这些书捐赠给其他单位(诸如卖给其它多级销售渠道)。 一些书在书店的行情不好,是因为他们不适合“书店图书”这一“形象”。书店的顾客对于书店里的书有自己的看法,不符  相似文献   

6.
台湾出版界和书商受不景气影响,书店一批批地倒闭。而如今低价书盛行,“法拍书”(法院拍卖的图书)、“九元、十  相似文献   

7.
“学富五车” 是对文人的赞誉。这里的“车” 中装的便是书。书之于文人犹如水之于生命,世世代代文人的血脉里流淌的便是对书籍对知识的渴望。所以,文化人都喜欢逛书店,边走边看,其乐陶陶。碰到好书,便会一时爱不释手,但看看封底的书价,却又会让人倒抽凉气,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人们常说,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不会有。但步入网络时代后的文化人确实在享受着这种馅饼,那就是书籍的E化,发展到现在,几乎可以说,你在书店看到的任一本流行书都可以在网上找到,你不必去购买就可以痛痛快快地阅读,而所费只是很少的上网费(一些支付版…  相似文献   

8.
中国印刷技术考察组在英国访问期间,挤时间到号称世界最大书店——伦敦福依尔书店参观了约一小时。这家书店座落在伦敦最热闹的马路附近的一条马路上,店面并不宽,大概不过占四个门牌,但很深,五层楼高。我们一到书店,就被书籍之多吸引住了——好象进入了书的森林,左右前后都是书,一望无际。进门的地方是“小说之部”,书架子一大片。各种小说按作者姓名的字母表顺序排列,书架上标有“A—B”“C—D”等字样。新出版的小说单独成为一个部,同样有许多书架子,也按作者姓名排列。再往前进,有一个书台,  相似文献   

9.
对于书的热爱,缘于小时候经常逛书店。我们这群“无产阶级”只能一起去书店过过眼瘾而已,确实遇上有心怡的书,就和玩伴们一起凑钱买上一本轮流着看。由于我们经常逛书店,那里的叔叔阿姨们都能叫出我的名字来,而大人们一旦找不到我们,不用去别的地方,只要到书店准能找着。而我又特别羡慕卖书这一行。梦想着自己长大后也能像她(他)们一样,能看到各种书籍,那该有多好啊!  相似文献   

10.
有什么样的书店,就有什么样的编辑。这句话似乎应该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书店。很明显,编辑是书籍的核心制造者,是生产链的一端,而书店是销售链的一端。书店卖什么书,取决于编辑生产什么样的书,但逆向思维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书店卖的书,也在间接启迪编辑该做什么样的书。  相似文献   

11.
在速泰熙设计的一些图书中,不难注意到他比较喜欢用“书籍设计”这一词汇。其实,这一词汇和“装帧设计”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后者在人们的心目中通常是指封面设计(甚至忽略书脊、封底等),积极引入“书籍设计”,决不是做文字游戏,而是强调一种整体设计的新观念,以求书籍艺术更全面地发展。倡导书籍设计这一理念的也不是速先生一人,譬如吕敬人以“书籍形态”名之,其意相近。  相似文献   

12.
下面是东京都内某大型书店的一个场面:书厅内人们熙来攘往,一名风度翩翩的年轻小伙子在买“书”;书店里从描述希腊神话的书到与计算机相关的各类专业书籍一应俱全,令人目不暇接,小伙子买到手的“书”是一张银光闪闪的小小光盘,而不是人们熟悉的书,他所需要的一切尽在光盘中。  相似文献   

13.
有什么样的书店,就有什么样的编辑.这句话似乎应该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书店.很明显,编辑是书籍的核心制造者,是生产链的一端,而书店是销售链的一端.书店卖什么书,取决于编辑生产什么样的书,但逆向思维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书店卖的书,也在间接启迪编辑该做什么样的书.因为编辑总是会逛书店,总是会从琳琅满目的书中发现自己的选题方向和目标读者.  相似文献   

14.
书店溯源     
我国最早的书店产生于汉代,称为“书肆”,是当时长安街上经营书本典籍的专业市场。汉武帝曾下令征求上古遗书,组织有关人员专门抄写书籍。各种流派的学者为交流著述,便出现了书肆。后来“书肆”又称作“书栈”、“书铺”、“书棚”、“书堂”、“书屋”、“书籍铺”、“经籍铺”等。当时的书肆既刻书,又卖书;也有直称字号的,如“富文堂”、“养止斋”、“鸿运楼”、“崇文阁”等。宋代以后,书肆改称“书坊”。“书店”一名最早见于清朝乾隆年间。  相似文献   

15.
书籍的品种和印数,是两个会发生矛盾的指标。例如说:印刷欢迎长版活,排挤短版活;发行重视畅销书,漠视冷门书。这些,实际上都是品种和印数的争论。但在读者看来,品种和印数又常常是一回事。读者在书店买不到他想买的书,你说是印数不足;在读者看来,就是缺这么一个品种。书,跟世界一样广漠,跟历史一样悠久,它应该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6.
书店“创造读者”是现代社会图书经营谋略的一个新命题,是对市场经济机制下发行观念和销售方式的重要革新。为更有效地拥有读者、掌握读者,更主动地驾驭图书市场,研究和实行“创造读者”的发行战略是新形势下新华书店生存和发展的全新举措。 (一) 图书发行工作是直接面向读者的工作。书店销售图书决不能离开一定的读者对象,一旦失去读者,书店便失去了生命。这是因为,首先图书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如果书店的书籍推销不出去,书到不了读者手中,也就没有读者的读书行为,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我们下基层调查,到几处新华书店门市部走访,同书店同志的攀谈中常听到他们埋怨说:“目前出书,品种重复太多。”书店同志这话不是无的放矢。你只要抽空到书店去走走,便可发现柜台上陈列的书同名同姓者委实不少,有的虽姓名不同,已经换了衣装,但打开目录一看,也是大同小异,所差无几。这在有的门类如连环画、学生辅导读物等更为突出。文艺书籍中某些名篇佳作或者是获奖作品,反复被编入各种选本,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2005,(4X):11-11
据《新华网》报道:近日在农村采访时,听到不少农民家长反映,现在城市书店里买的少儿课外书本真是品种繁多,可惜就是贵得让他们的孩子读不起。另外,以反映农村孩子生活状况为题材的书籍更是微乎其微。14岁的王小波家住农村,他虽然好学但是买不起那些价格昂贵的书籍,现在走进书店,普通的书都得10多块钱,这可是他几天的饭钱。他只好放弃,利用星期天站在书店里读书。  相似文献   

19.
最近在美国,邮购目录中又多了一员猛将“书籍邮购目录”。几年前,美国最早出现的一份邮购书籍目录,原意只是给读者介绍一些好书,挑起读者到书店购书的欲望。但几年来,这类目录却发展成邮购书籍这门新兴生意,反而威胁到书店的存亡。  相似文献   

20.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是不吝花钱购买新闻业务书籍的,不单自己常到书店买,朋友们出差也嘱托代买。故此,这类藏书日渐多起来。然而,这类书名目虽繁多,内容却颇多似曾相识。称“老生常谈”似乎有些过分,但称得上“新鲜货”的却少得可怜。难怪一些人慨叹:这些书看到想买,买了又没多大看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