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威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他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而庞大。在批判外在目的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主张教育即生长、生活及经验的继续不断改造。文章从教育无目的的内涵出发,深入分析了教育无目的论的特点,并进一步阐释了它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约翰·杜威强调“教育无目的”,即只存在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不存在外部的目的。本文分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的论述,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三种教育目的观的评价以及对民主主义社会的论述,揭示其教育目的观中蕴涵的社会性目的。  相似文献   

3.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重新思考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推进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4.
美国传统教育改革的开拓者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整个西方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教育目的观被界定为教育无目的论。要弄清楚他的教育无目的论需要首先研究教育目的,这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及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是由人类意志主观外在地决定的.杜威反对传统的从结果层面论证教育目的的观点,他以过程为切入点,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本文详细论述了牡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阐述了其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没有外在的目的。也就是说,教育是社会自我生长的需要,是社会自我生长的能力,因而教育对人来说是经验的不断扩展,教育应体现人与社会的不断融合,人与社会的截然分离导致教育目的外在于教育,导致教育价值的异化。高等教育由于处于社会化的前沿,其价值更应体现这种融合,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是人与社会分离的结果,亦是人与社会融合的前提,高等教育应致力于这种融合,致力于其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  相似文献   

7.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认为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强调基于儿童现有条件,制定可能达到的目标,其实质是对于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纠正,具有情境性和适切性、连续性和发展性、实用性和工具性的基本特征。在正确理解杜威教育目的论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基础上,从学前、小学、中学等三个阶段阐述其对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善用生活情境,培养学前儿童自主能力;尊重个体兴趣,发展小学生的艺术素养;建设民主家庭,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杜威认为教育是无目的的,显然不合情理,因为他的教育哲学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就是他教育目的论的最大明证,杜威对民主主义社会的无限热爱表现在他所有的教育理论都是为了论述如何为这样的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但是杜威在他的众多著作中的确也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由此可以看出,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具有二重性,这里对此试做论述.  相似文献   

9.
约翰.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以促成儿童自然发展的精神实质立足于教育理论之中,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目的内化于教育过程之中。本文通过分析杜威的相关论述以及此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探讨蕴含其中的民主主义社会目的性。  相似文献   

10.
11.
回顾杜威,教育无目的并非真正没有目的。“教育无目的论”以其教育本质为理论来源,阐释教育并非无目的,其目的真正体现是关注到个体短期与长期发展的和谐统一。从而给予我们现实关照,我们的教育目的理应是追求学习者慢成长的生活为目的。展望当下,其“教育无目的论”给予教育者一定的现实意蕴,聚焦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并帮助塑造自我;塑造自我的同时教予学生学会活在他人之中;不要只顾眼前得失而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教育在追求中失去了自己的追求,在追求理想的教育中失去了教育的理想。教育目的和手段是分离的。重新思考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3.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俊和 《外国教育研究》2005,32(2):26-28,72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过程以外无目的,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在民主制度下,由于不同的个体拥有各自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才能训练每个人养成有秩序地促进社会变迁的反省习惯。因此,我们对教育目的应从现实与未来两方面进行认识;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青少年心理的适应性和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教育目的不应仅仅保存与传递现有的社会理想、价值观,或再现过去的社会状态,还必须具有对流行的社会价值观进行评析和批判的职能。  相似文献   

14.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重新思考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推进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5.
徐瑶 《家教世界》2013,(4):204-205
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论思想对我国德育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从个体发展差异性、社会发展趋势、社会时局三个层面阐述了教育目的论的特征。对当代德育实践的启示是: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要在生活实践中培养锻炼被教育者;要形成多方合力进行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16.
杜威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其基本主张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其突出特点是更加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和主体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教育有以下的启示:学校教育应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要使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结为一体,要培养学生成为“自治”的人,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7.
杜威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这一观点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及社会思想渊源,它批判了儿童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等教育目的观。杜威并不是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而是反对强制性的外在目的。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很多积极的现代价值值得我们去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思想史上,有关教育目的的讨论主要有建构主义、功能主义和无目的论三种分析路径。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自身的价值,它区分为人性发展目的论和幸福至上目的论。功能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人自身,而在于教育人所能实现的外在价值,它有可能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实现政治整合、经济发展或社会公平等等。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在教育之外没有其它目的。尽管这三种分析路径的差异甚大,但它们是可以融通的,其共同指向都应该是“培养完善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9.
杜威在教育无目的理论中反对外在强加的、一成不变的、终极的目的,认为教育目的是内在生成的、动态的、具体的目的。他对教育的辩证理解,为我们研究教育目的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应该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坚持社会与个人、目的与手段、现实与未来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在影响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国外教育理论中,杜威教育理论是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其中国化至今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经历了兴起、繁荣、批判与否定和多元发展四个阶段。杜威教育理论之所以能在中国产生持续的长期影响,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杜威教育理论本身的时代性、实用性、真理性是根本性因素,文化从深层次上影响了其在中国的扎根深度,政治变动影响了其兴衰起伏,杜威的来华及其中国弟子的努力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杜威教育理论的中国化经验启示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教育理论,既要尊重中国实情,还要张显主体意识,同时又要在借鉴和创新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