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高加林的身上和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他既有吃苦耐劳、勇敢向上的追求精神,又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孤独,同时还有着强烈的虚荣心,而这些正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从高加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当时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和整个社会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高加林代表一代或几代黄土地上的青年,他们奋斗过、彷徨过,面对矛盾而新鲜的一切,也曾不知所措过.  相似文献   

3.
路遥中篇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曾引起许多人的争议,生活与命运的抗争,爱与理想的抗争,自我实现与自我丧失的抗争,赋予高加林形象丰厚的悲剧底蕴。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是一部洋溢着浓郁时代特征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描写城乡交叉地带青年的爱情故事,反映当代青年对"人生"的探求,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文章通过对高加林的形象进行分析,着重讨论造成他在事业和爱情上悲剧的社会及个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高加林的性格十分复杂,是路遥塑造的经典的文学典型,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画廊中不朽的文学形象。高加林想要实现自身的价值,想拥有美好的前程与完美的爱情,并且为此表现出非凡的进取精神,但是高加林最终没有能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原则,致使他的这些追求均以失败而告终,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认真分析小说,可以发现造成高加林人生悲剧的原因既有社会层面的因素,又有他个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路遥《人生》叙述了处于特殊社会结构"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青年高加林的人生悲剧,包括事业悲剧和爱情悲剧两个方面。通过高加林社会角色的错位即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矛盾冲突来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可以看到在这种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中,他的人生悲剧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7.
《人生》是一部在社会上引起过广泛影响的优秀中篇小说。文章从剖析高加林形象的人生轨迹入手,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应该如何正确挟择人生道路的问题,探讨了社会应该如何善待和引导像高加林这样有理想抱负、有才华、肯吃苦却还不够完美的青年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路遥的小说《人生》主要讲的是上世纪80年代,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知识青年高加林离开农村进城,在城市里奋斗打拼,又无奈被迫还乡的故事,其戏剧性的人生际遇,不仅照见了现代性精神追求下年轻一代人难以安放的心灵,也穿插串联起一段权衡得失的恋爱故事。由于时代环境的限制,小说的男主人公不得不暂时妥协于命运,留在了农村。通过故事文本细读和人物形象研究,可以看到高加林身上折射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无数农村知识青年正在面临的相似处境,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年轻人都面临人生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农民忠实儿子的路遥,始终以一个农民的身份、立场和感情致力于农民创作。深刻地展示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作者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纠葛中为我们塑造了高加林、孙少平——农村奋斗者的形象。本文就以高加林、孙少平的奋斗之路及他们的人生和社会原因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
对于<人生>中黄亚萍对高加林既像保尔、又像于连这一评价,研究者更多地看到加林与于连的相似性,而几乎没有注意到在加林和保尔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保尔作为路遥所特别喜欢的作品中的主人公,自然会影响到路遥笔下人物的塑造,使加林带有了和保尔相似的个性.  相似文献   

11.
路遥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一生对青年的成长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路遥作品中“奋斗型人物”和整体呈现出的乡土气息可以培养青年读者对一普通的、平淡的生活的亲切感和可接受性;路遥及其作品是对青年进行人生教育的优秀素材。  相似文献   

12.
生存的困惑与价值的迷途:论高加林人生观的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加林身上,体现出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知识青年内心的普遍矛盾--精神与实在的矛盾.这种矛盾集中地体现在残酷落后但又朴实的现实境遇与祈望追寻现代文明生活的精神追求之间的纠缠不清的冲突,展现出人物的行为价值取向与现实生存际遇之间的矛盾所引起的灵魂的搏斗.本文试图从生存和爱情两方面来探讨高加林人物中潜藏着的这一对矛盾,并试图从人的三重生命的角度分析造成高加林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高艳是一位不拘格套、富于创新的东北边地作家。早年经验与精神成长塑就了作者游牧型的生命人格,她的散文是个人缺失经验的一种艺术生成。在散文意境与意象的营构方面,高艳以“回忆”与“联想”作为建构手段,依托寻常物象建立起了文本的游牧空间与表意体系。同时,她还把笔触伸向东北边地历史,为烈女英魂树碑立传。高艳凭借创作的清新与丰盈在当代散文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作为奋斗者形象的高加林,在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中,深受传统文化、自我意识、理想与现实的多重制约,他在人生路上,几经奋斗、碰壁和挣扎,镂刻着一代青年从痛苦的壕沟爬出后的伤痕,洋溢着奋斗者埋葬失望再度升起理想之帆的壮志豪情。  相似文献   

15.
高欢在晋阳缔造霸府,控制东魏的军国大权,掌握实际的权力,东魏皇帝成为傀儡,东魏朝廷形同虚设。经过高澄、高洋发展,霸府统治日益成熟。高欢父子霸府机构庞大,僚佐众多,保障了霸府的顺利运转。高欢父子霸府统治运转的方式有:京台机务,情寄深远;晋阳霸府机构和职能的扩充两个方面。东魏、北齐的更替,在高欢父子的霸府统治基础上得以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高加林形象的研究,分析了《人生》中的隐含作者对高加林悲剧命运的同情和关怀,对当时社会不正之风的尖锐批评。出于创作的功利目的,他在扮演一个青年生活指路人的角色的同时,站在肯定和维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体制的立场上,否定了高加林们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己理想的积极意义,甚至不惜让高加林违背自己的性格发展逻辑走上自我忏悔的道路来演绎自己的政治理念,其结果是使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都受到极大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高晓声对鲁迅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景宏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1):17-18,22
本文论述了高晓声在示国民性弱点问题上对鲁迅先生的继承和发展,并从人物塑造及国民性弱点产生的原因和对待这种国民性弱点的态度上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8.
高启一生对于社会、民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元末的动荡与战乱使他的理想难于实现;入明以后,他强烈的自我意识与率性的诗人气质又让他难容于官场;他以社稷民生为念,但他始终无用武之地。他的情感立场决定了他的人生选择;他的选择反过来又影响到他的情感,两者交织,构成了高启始终挥之不去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告子从“生之谓性”的前提出发,提出了“性无善无不善”论,与此相对,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了人心修为的重要性,把人性问题诉诸个人的道德自觉,突显了道德修养的个人责任和行为主体在这种“成己”的修养中的道德自律性,实现了对告子人性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