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陀族首领、晋王李克用是唐朝沙陀汉化的关键人物和奠基者,他个人的汉化前后反差很大,也最具传奇色彩.文章从个人思想、个人官位、沙陀族军事角色、沙陀族民族身份葺地位四个变化过程来探讨李克用个人汉化的特点,揭示了他独特的汉化表现,诠释了他如何从桀骜不逊的少数民族豪酋汉化为忠心耿耿的唐臣,以此窥视此时期沙陀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汉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沙陀族首领、晋王李克用是唐朝沙陀汉化的关键人物和奠基者,他个人的汉化前后反差很大,也最具传奇色彩。文章从个人思想、个人官位、沙陀族军事角色、沙陀族民族身份地位四个变化过程来探讨李克用个人汉化的特点,揭示了他独特的汉化表现,诠释了他如何从桀骜不逊的少数民族豪酋汉化为忠心耿耿的唐臣,以此窥视此时期沙陀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汉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该文运用调查法检视云南边境H县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汉化"现象背后的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民族认同危机,初步分析表明,家庭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淡化和学校教育的倾"汉化"是造成少数民族小学生本民族认同危机的主要原因。为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管理者应统兼顾现代化与民族化,构建具有多元文化的地方课程体系;教师应丰富多样民族知识体系,促进校园文化的本土化建设;推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增强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章对汉语教学中汉化导入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进行分析,提出了汉语教学中的汉化导入是使少数民族学生成功跨越不同化之间的鸿沟,学好汉语的有效途径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魏晋以来,随着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入主中原,其自身文化和风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加快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及至北周。统治者更是崇尚儒学,并用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和培养人才。对于政权的巩固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华先进文化的延续都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慕容鲜卑是五胡十六国时期重要的少数民族,她在中原建立的后燕为北魏所灭退据龙城后,政治呈现出明显的鲜卑化倾向,表现于政治势力的构成和政治制度两个方面,这种汉化的"反动"与此前慕容鲜卑在中原建立政权时汉化的轨迹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7.
经筵制度是中国古代君主为学、君臣交流的重要手段。蒙元作为少数民族政权,认同并践行汉制,推行中华文化。其中,对经筵制度的重视与推行,是其儒化、汉化的重要体现。此举不但提升了蒙元皇帝的儒学水平,而且加速了蒙元的汉化进程,反过来也直接促使了蒙元对经学、儒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盛行“汉化”“胡化”之说,即把一些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推行一些改革措施称为“汉化”,而将部分汉族采纳少数民族文化或习俗称之“胡化”。对此,笔者难以苟同,特辨析如下。其一,从“汉”“胡”两字作为族称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姓氏是人类血缘关系的标记,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交错杂居,少数民族不断汉化。蒙古人冠汉姓现象,便是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0.
文化别走     
芳云阁说:嗯,我觉得他们做的真的很有意义。忘记什么时候了,看到有评论说随着生活的现代化,很多民俗文化正在渐渐消失,还有少数民族也在汉化,甚至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都已经快流传不下去了……如果生活都在向着单一化方向发展,那么不仅仅是没有  相似文献   

11.
草原本位主义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所建政权的通病。除了极少数的少数民族政权最后能成功汉化,大多都因这一政策而导致民族矛盾加剧,政权崩溃。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取得全国大一统的少数民族政权,其草原本位主义的影响更是深远。其短暂的国祚和元朝所实行的草原本位主义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2.
北魏以来,少数民族多次统治河朔地区,但汉文化仍独高于北方。然而到唐中前期,由于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汉文化在该地区渐渐衰落,导致了该地文化主导倾向从“汉化”到“胡化”的变局。  相似文献   

13.
苻坚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在治秦及统一中国北方的过程中,以非常的智慧和胆识,毅然抛弃民族偏见,对各族人民实行以汉化为中心,优柔怀抚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对前秦社会的安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中国北方各族人民之间的接触、了解与融合,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苻坚实行汉化和戎民族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原因,又有客观的因素,综合考察苻坚实行汉化和戎民族政策的主客观因素,将有助于加深对前秦史及苻坚的研究与评  相似文献   

14.
以湖南回维村为例分析了当地伊斯兰文化、儒汉文化、现代市场文化相互交织的状况,提出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将在多元文化的博弈中长期传承,在汉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不断自我调适,在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学习和创新,实现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15.
北魏拓跋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个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在中原长久立足,北魏的统治者推行了汉化政策。在汉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汉族士人,太原士人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山西地区是北魏统治的重要区域,并州平定后,太原士人陆续参与到了北魏政权中。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发现这些士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世居太原的,另一类是从其他政权投靠北魏的。他们通过学术、家世背景等方式进入到北魏政权中,在中央、地方担任要职并声绩显著。他们凭借渊博的学术功底和政治才能受到统治者的器重,他们为北魏的汉化积极努力,贡献了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魏孝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非常有作为的一位少数民族帝王 ,本文就孝文帝为加速鲜卑族的发展、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汉化政策 ,作一简单论述 ,即改革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方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 ,北魏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鲜卑族从而摆脱了落后面貌  相似文献   

17.
论崔浩之死     
崔浩,北魏名臣,一生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在北魏统一以及一系列对外战争中多次出谋划策,功不可没,太武帝时官至司徒。北魏帝王对其深为倚重。而在国史修成立石路边一事上,因为"暴国丑"惨遭杀身之祸,并祸及姻亲。这是崔浩致祸的导火索,真实原因乃北魏鲜卑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中胡汉民族之间的民族分歧导致的。崔浩作为将鲜卑少数民族汉化的先驱者,是这种矛盾分歧下的政治牺牲品。  相似文献   

18.
慕容鲜卑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重要少数民族,其在中原及辽东地区先后建立5个政权,史称五燕。在政权的各时期,慕容氏统治者都保持着龙城归葬习俗,这与其民族意识及汉化进程密切相连,是慕容氏在入主中原后努力维系政权的民族性、保持民族发祥地之统治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北魏孝文帝迁洛之后,强力推行改用汉姓、与汉人通婚等汉化政治策略,使鲜卑族群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合到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洛阳出土的丘穆陵氏后裔墓志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印证着北方少数民族在与中原剥离、居住蛮荒千余载后向华夏大家庭的族群回归,是民族融合、团结、进步的历史表征。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我国高等艺术院校里,少数民族声乐人才在艺术发展方向上远离母体文化,洋化、汉化的现象日益明显.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下,本该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声乐人才已失去了本身特色,这种现状应当引起重视.改变现状,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材、价值观的引导等方面加以改进,以利于培养有艺术特色的少数民族声乐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