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翻译作为一个新兴的翻译研究领域,目前在翻译学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而相对于影视作品对于社会的巨大影响,影视翻译的相关研究可以说是十分的不足。近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外国影视作品,影视翻译实践却缺乏相关理论指导。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在影视翻译研究领域起步较早,理论相对成熟和成体系。本文分析了影视翻译研究不足的部分原因,回顾了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介绍了中国影视翻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希望通过对比与学习,引起学界重视,通过与西方学者的交流与学习,早日形成中国影视翻译理论研究的体系和规模。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翻译学、译介学及翻译文学学科近年来获得迅猛发展,这除了得益于我国翻译及翻译理论传统的丰厚积累,还靠了像谢天振教授这样的一批翻译理论家的努力。谢天振教授从比较文学切入翻译研究,论述了文学翻译的特性,响亮提出并有力阐述了“翻译文学应该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点,提出了翻译文学史编写的有关理论主张,逐步系统地建构了译介学的理论体系,这些都在比较文学及翻译研究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雪 《英语广场》2023,(11):35-38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进入中国以来,受到了翻译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近几年,其热度也在慢慢减退。本文对国内相关论文进行分析,从译介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三方面进行梳理,指出国内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相关的中高水平期刊较少,理论缺少原创性的问题。本文认为相关学者应该提高发刊水平,寻找创新点,增强学术能力,使得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翻译界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是当代世界文学理论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话语。翻译研究的接受美学视角结合后殖民主义的翻译研究现实,对中国当代的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全球化、文化产业化、新媒体革命和网络大众文化对传统翻译批评理论提出了理论挑战。本文主要审视接受美学对翻译批评理论及实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兼论翻译研究中接受美学视角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5.
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流派林立,众多的学说应运而生,其中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佐哈的多元翻译理论,多元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施艳婷  饶萍 《英语广场》2023,(23):32-35
现今,国内大部分科技文本翻译研究均以国外学者提出的翻译理论为指导,缺乏以国内本土翻译理论为基础开展的研究。英汉互译实质上是汉藏语系语言与印欧语系语言之间的对译,国外的翻译理论研究大多基于印欧语系内部的翻译实践,若学者运用这些翻译理论来指导汉语与英语之间的翻译实践,不免有些牵强。故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已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了完善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实践,本文旨在全译理论指导下,以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纺织专业英语》一书为例探析纺织科技文本汉译方法,以期为纺织科技文本翻译提供翻译新思路,进而推动全译理论体系的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刘明舒 《海外英语》2023,(6):5-7+20
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旨在将生态学中“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引入译学研究中,并创造性地将翻译活动定义为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的适应与选择。生态翻译学的提出为当代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这一由中国学者提出的翻译学理论逐渐获得国际社会的关注。进行生态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的对比研究既有助于论证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合理性,又能促进中外不同理论视角的融合与发展。因此,该文章将生态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中现存的多元系统理论、归化与异化理论及副翻译理论进行对比,旨在发掘其中的异同点,为翻译理论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以跨文化交流活动为目的的翻译,与其说涉及的是两种语言,倒不如说涉及的是两种文化。翻译研究无疑应该置于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之下。本文以文化层次结构和文化进化论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并吸收Popper的哲学思想,试图给翻译研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里,翻译被看作是一个由浅而深,由表层到深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主要是由文化表层翻译、文化中层翻译、文化深层翻译以及零翻译所构成。以此为基础,本文还提出了五个翻译模式,尝试性地对翻译活动的复杂性进行初步的剖析。  相似文献   

9.
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对于翻译的原则形成健全的意识,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这种健全的翻译原则意识显然只能以某种健全的理论作为基础。社会符号学的翻译理论从跨语言—文化传通的角度来看待翻译,并阐明了其本质。它对于语言经验事实,尤其是翻译操作与研究领域内的经验事实,有着比较全面的概括力和解释力,同时也有着一个好的理论构架所应有的清晰性与简约性。因此,笔者认为应用社会符号学理论作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核心理论是比较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
深度翻译是翻译实战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其理论来源于文化人类学的深度描写理论和新历史主义有关历史语境的理论。研究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对丰富翻译研究的理论话语。开阔翻译研究的理论视野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季瑞婕 《海外英语》2023,(15):22-24
汽车科技文本属于实用型的信息文本,信息量较大、专业术语较多。作者寒、暑假赴汽车科技公司进行了为期2个月左右的下企业翻译实践活动,其间将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作为主要的翻译理论基础运用于研究对象—汽车英文使用说明书的翻译文本上,并总结了翻译经验。文章简要介绍了卡特福德的翻译转化理论和汽车科技英语文本的特征,并举例分析了该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翻译心理学:亟待承认的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翻译理论分为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和艺学派翻译理论。不论哪一派理论都不太重视译,尤其是译的心理活动的研究。而译的心理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认为翻译研究也应该以人(译)为本。有必要研究译在翻译实践中心理活动对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心理学是一门亟待承认的新兴的交叉性学科。  相似文献   

13.
奈达翻译理论引发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充分运用了语言学等研究成果,发展了交际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对西方和中国翻译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受传统的语文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歌曲翻译研究大都局限于一些零散的经验之谈,而鲜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建树。鉴于此,论文借助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从韵的处理、节奏的安排、句式的安排四方面探讨了歌曲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奈达博士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对全球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奈达的论著自传人中国译界之后,为中国翻译学术界开阔了视野,以全然不同于我国传统译论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打破了“信,达,雅”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中国译学的内容。谭载喜教授在其专著《翻译学》中将奈达的翻译思想分成了三个不同的主要阶段:(1)描写语言学阶段;(2)交际理论阶段;(3)社会符号学阶段。其中(翻译理论与实践)是第二阶段的代表作,也是其翻译思想成熟期的集中表现。它深入浅出,列举大量的事例,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与理论相结合,提出许多颇有见地的翻译原则和思想。既重视理论又强调实践,堪称学术著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柳林风声》有诸多中译本,其中杨静远译本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本文分析了杨静远译本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证明了该理论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优秀翻译理论成果。随着儿童文学翻译在翻译界地位的慢慢提高,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该研究可使国内翻译家在翻译其他儿童文学作品时获得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文化诗学产生于翻译的文化转向中,它以文化的视野、历史的角度、多学科的空间以及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充满诗性品质的跨文化活动的内部机理和在译语文化中的作用机制,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构成翻译的文化诗学的主要内容,为翻译理论研究和中西翻译理论的平等对话提供了一种进路。  相似文献   

18.
翻译功能理论的可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功能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翻译理论进行了研究。翻译功能理论注重的不是译与原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应该在分析原的基础上,以译预期功能为目的,坚持“功能 忠实”的标准。在翻译标题、广告及谚语等时,翻译功能理论对所运用的译改写、融合、删除等方法具有可解释性。  相似文献   

19.
纵观鲁迅翻译思想的发展历程,他所主办的《译文》杂志无疑是重要的里程碑。郑意长著《鲁迅〈译文〉时期翻译思想研究》一书,以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为视角,对鲁迅《译文》时期的翻译意图、译本文体及译者主体意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该书是对鲁迅在特定阶段和特定历史时期翻译思想的一次重新审视与诠释,巩固了鲁迅在中国翻译思想领域应有的重要地位及与之相应的话语权,增强了中国翻译理论与世界翻译理论的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20.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两大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虽然组成其开放性的几种研究角度符合翻译实践的规律,但并未超越传统翻译理论的高度;其延异、替补等研究属于对传统翻译理论的颠覆,对翻译实践并无实质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