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和南斯拉夫民族政策失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虽然民族问题是其共同诱因之一,但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特点:在联邦问题上,苏联的高度集权和南斯拉夫的过度放权,都们高了绝对分权的原则,从而使联邦制陷入危机;在党的建设问题上,苏共中央忽视民族因素,在其决策机构排挤民族干部,造成对立情绪。南共联盟则实行党的联邦化,造成民族主义的泛滥;在对待主体大民族问题上,苏联过分突出俄罗斯民族,南斯拉夫则削弱塞尔维亚民族,都产生了消极后果;在民族的产生及消亡问题上,苏联人为地消灭和同化少数民族,建立“民族共同体”,促进国家的一体化。南斯拉夫则依靠行政命令制造新的民族,主张多元化,否定“南斯拉夫主义”。这些作法均违背了民族问题的客观规律,终因未能把握好处理民族问题的“度”而殊途同归,导致了联邦的解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前苏联都是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在采取何种国家结构形式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上,两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即前苏联采用的是民族分权的联邦制,新中国实行的是以民族区域自治为补充形式的单一制。实践证明,单一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3.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苏联联邦制的建立缺乏坚实的根基,再加上实行"民族区域原则"和"双重主权原则",致使联邦制不是在强化统一的国家认同和整体功能意识,而是在强化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认同和局部功能意识。苏联联邦制因缺乏充分整合各民族形成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的能力而成为苏联疆域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民族发展的动态(发展趋向)和静态(特殊功能)两个角度,从理论和历史两个层面,回首探究它们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认为民族发展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真正起着推动作用;苏联自始至终都潜伏着一种解体的因素,苏联的解体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都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在经济层面上,导致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缺失以及对农业劳动态度的消极进而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政治层面上,导致基层政治参与主体缺失、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力以及非正式权力组织功能弱化从而影响到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活开展;在文化层面上,带来民族语言使用空间萎缩、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主体流失与断层、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等问题使得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受到影响;在社会层面上,出现"娶妻难"问题、家庭稳定问题以及留守妇女与儿童问题、老年人问题与贫富分化问题、违法犯罪问题等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因此,要正确认识消极影响并采取措施予以消减。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追求数量扩张,更要注重质量提升,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影响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现有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民族特色、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文章在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职业院校+地方+行业"的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模式的构想,并对该模式的提出依据、内涵进行了论证。最后对"职业院校+地区+行业"的定向培养模式进行构想和总体设计,以期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思路,进而促进定向培养模式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领域的运行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的影响,民族地区农村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势必对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认为,产生返乡农民工问题主要是因为:现行劳动力转移的"落脚点"偏离;注意眼前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缺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指导"务工经济"发展,导致农民工返乡无地可种.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着眼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农村社会的根本繁荣;坚持"以农民为本"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指导思想;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思想上、心理上的帮助教育工作;扎实做好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8.
犹太民族和库尔德民族在建立民族国家问题上,有其共同的追求,但却有不同的结果.宗教、民族运动组织、世界大国的态度与作用等因素是中东地区两大古老民族"祖国之梦"的成败之因.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看到这些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应注意民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民族教育缺乏民族特色文化;民族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民族教育内容脱离生产生活实际;民族地区汉语水平较低,语言转换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从这几方面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二是加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促进主流文化成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加强了解,互相学习;三是注重师资素质的提升,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改革教育内容,加强教育内容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增加民族地区本土性的素材在教材中的比重和实行双语教学。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看到这些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应注意民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民族教育缺乏民族特色文化;民族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民族教育内容脱离生产生活实际;民族地区汉语水平较低,语言转换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从这几方面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二是加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促进主流文化成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加强了解,互相学习;三是注重师资素质的提升,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改革教育内容,加强教育内容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增加民族地区本土性的素材在教材中的比重和实行双语教学。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其民族性的萌芽通常都与其民族神话有着无法割舍的内在联系,民族神话在潜移默化中支配和影响着民族自身的精神发展。本文以中日两国的创世神话为研究对象,试从宇宙初始状态、神的诞生、神创造世界途径、人类起源等四个方面入手,对中日两国神话中的异同加以对比分析,以此来揭示中日两国神话背后所蕴含着的不同民族心理与民族特质。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出现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理性认知、缺乏情感认同、缺乏坚定信念、在实践方面出现脱节等现象。因此,通过在高校中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并通过第二课堂来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们对于在民族地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属美洲独立后没有建成统一的联邦国家,原因在于其独立前夕幅员辽阔,地理阻隔;重商主义和大庄园制度盛行,缺乏统一的经济联系;宗主国的“纵向主义”统治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种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带来人们心理上的隔阂等等,而独立战争并没能改善这种破碎的结构,独立运动本身所呈现出来的一些局限性,如没有统一的领导和组织,各种分裂因素膨胀,缺乏普遍认同的新权威,各国政权的软化和军事化,财政上的困难重重,社会变革的失败等等,都加重了分裂局面,而来自外国列强的觊觎和干涉更是进一步破坏了西属美洲的团结。1811-1825年15个独立国家的出现表明差异性压倒了一致性,玻利瓦尔一体化的理想破灭。因此,对拉美现代化的研究应该重视各国民族国家的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14.
略论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问题的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民族关系史中的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问题进行了讨论,基本上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承认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这两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客观存在的;一是承认中国历史上只有民族同化,而民族融合只有在阶级压迫消灭后,消灭一切民族间的差别才能实现的。形成这两种意见分歧的原因,是来自对概念的本身理解的歧异。究其根源,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对“民族”概念的不同含义和汉语中的“民族”一词的相当模糊,是影响这一问题讨论顺利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的产生成为必然。失地后,民族地区的农民进入城市谋求"非农"职业。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教育资源不足、农民文化素质不高、非农技能缺乏等,民族地区失地农民就业方式单一,就业途径少,就业不稳定,未就业比例偏高。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必须提高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非农技能;必须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失地农民就地就业;必须给予失地农民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等。  相似文献   

16.
中关两国都是多民族、多族群的大国,处理好民族关系对于两国都十分重要。由于东西方的文明不同,两国的民族文化也存在差异。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政策各有差异,通过对这种差异的研究可以做到相互学习借鉴对方的长处补其不足。  相似文献   

17.
建立民族国家是中国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的共同追求。单一的汉族国家、各民族同化为一的国家和复合型的多元一体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的三种民族国家设想。这些设想的提出及实践基本呈现的是一种顺序递进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人在构建自己民族国家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就民族国家的"民族"而言,两个层次、"多元一体"是一种普遍存在。试图将两个层次的民族单一化或同一化是失败的民族国家构想;而尊重民族多样性的存在,在保留"多元"的前提下打造国家民族"一体化"才是合乎规律的追求。在民族国家建设问题上,复合型的多元一体结构是对同质化的超越,也是对民族主义错误理想的矫正。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师》2009,(24):27-27
<正>在2007、2008年连续两年成功实施的基础上,根据《2009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总体部署,教育部于2009年暑期组织实施了"援助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简称"援助项目"),受到边境民族地区教师的热烈欢迎,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学的能力,为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做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印度同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历史渊源流长。两国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两侧,其文明亦肇基于斯,犹若两个灿烂的星辰,照耀人类走过了曲折的文明发展之路。两国亦共同经历了近代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强烈冲击,"被动"转型,以适应全球化的进程。无论是过去时段的历史发展还是现在时段民族与文化的复兴与重塑,两国都有着极大的比照性,本文试在比较的视野下对两国的文化变迁与民族和谐做一个浅薄的对照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20.
杨军 《中国教育学刊》2007,(7):24-27,35
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的均衡配置是民族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根本保障。从当前西北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结构的现状分析来看,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失衡状态。若想解决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均衡配置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政策建构;建立民族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建立适应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需求的教师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