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弃第五代德文郡公爵夫人乔治安娜·斯宾塞传奇一生的重点,仅把目光放在她的情爱故事上,想必是索尔·迪勃导演的这部传记片《公爵夫人》最不明智的地方。制作者一心要把乔治安娜影射成已故的戴安娜王妃。不过,即使乔治安娜是戴安娜的直系祖先,乔治安娜自身也更为传奇。她不是个苦苦  相似文献   

2.
布朗宁的名作《我已故的公爵夫人》长期以来在英国诗坛享有盛誉。不少读者对公爵的冷酷无情愤怒不已,对公爵夫人的悲剧结局扼腕叹息。文章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出发,认为男权至上的婚姻制度,及公爵夫人自身行为有悖当时社会准则和不能适应社会环境,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著名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的短篇小说《公爵夫人与珠宝商》是一篇集现实主义小说精华和现代主义小说活力于一身的优秀作品.本文就作品中主要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暗示、叙述与回忆穿插等加以分析,以展示沃尔夫意识流小说技巧在成功地揭示人物纷繁复杂的深层意识和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方面所具备的独特风格,从而表现意识流小说的现代派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罗伯特·勃朗宁的著名戏剧独白诗《我的前公爵夫人》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批评分析 ,旨在阐明这两个女性形象实际上所隐含的从早期文学传统 ,厌女症和对圣母马利亚的崇拜继承下来的两个女性原型  相似文献   

5.
在《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罗伯特·勃朗宁成功运用了悖论这一倍受新批评家推崇的手法。本文试从悖论的定义、形式,新批评中悖论与反讽、意义含混之间的关系来分析这首著名的独白戏剧诗,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悖论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6.
在《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罗伯特·勃朗宁巧妙地运用了单词与意象的多重含义来构造公爵夫人的真正形象,并使读者能够看清公爵的真正性格,这种多重含义对罗伯特·勃朗宁构建公爵及公爵夫人真实形象发挥的巨大作用。正是这种单词与意象具有的多重含义形成了《我已故的公爵夫人》这首诗歌的独特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刘磊  朱敏 《考试周刊》2007,(41):143
本文试图从叙事理论分析罗伯特·勃朗宁的诗歌《我的公爵夫人》,阐明"隐含作者"在该诗中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的已故公爵夫人》是罗伯特.勃朗宁的名作。叙述者公爵的叙述表面平缓,却暗藏玄机,颠覆了叙事的可靠性。这种从里层颠覆表层平缓的叙述的可靠性的叙述方式,一方面展示了勃朗宁非凡的叙事艺术,另一方面深刻地披露了叙述者公爵的丑陋嘴脸。而这样的叙事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女性在父权制被叙述被囚禁的命运,剖析了男性叙述话语暴政,揭示了男性叙述权威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女性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女性话语也有所提高。把性别、语言和话语权三者结合在一起,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女性话语权的逐步获得,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勃朗宁的代表作品之一——《我最后的公爵夫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在所谓的父权制社会,男性无条件地控制着女性.但是正是这种控制恰反映了男性的不自信.该文在分析这篇代表作的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此论点,进而提出当今社会男人与女人之间要地位平等且相互尊重.  相似文献   

11.
王红芳 《海外英语》2012,(19):204-206
罗伯特·勃朗宁的代表作品之一——《我最后的公爵夫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在所谓的父权制社会,男性无条件地控制着女性。但是正是这种控制恰反映了男性的不自信。该文在分析这篇代表作的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此论点,进而提出当今社会男人与女人之间要地位平等且相互尊重。  相似文献   

12.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大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的诗作《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叙述者公爵就是父权制社会男人权力和占有欲的典型代表,公爵夫人就是男权社会牺牲品的象征。本文将结合运用拉康的镜子阶段理论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通过对诗歌文本具体分析,阐述该诗中的镜像意义:男女共存的和谐社会才是理想的人文社会。  相似文献   

13.
勃朗宁《我的前公爵夫人》和《波菲利雅的情人》两首诗中的男性叙说就是父权制社会男人权力和占有欲的典型代表,两住女性人物就是男权社会牺牲品的象征。男女共存的和谐社会才是理想的人社会。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起源问题的解读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结论和共识,但是显然还存在着把政治的意识混同于意识的政治的不足,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模糊了自己的功能和认知边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论应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起源的基本方法,其具体内涵在于从历史事实与理论逻辑的相互生成中求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起源。按照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逻辑,意识形态政治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  相似文献   

15.
一些声称揭示政治真实本性的话语和论述一次又一次地出现,试图对主导各类规范政治哲学的抽象、乐观和理想化的政治理论发起挑战。然而它们总是趋向保守、空洞抑或无知,不能达到它们所承诺的目标。这种情况并非由理想政治理论的复苏所致,而是各种形式的政治现实主义对政治领域可查明的实际特征远没有达到充分处理的水平。政治现实主义者们缩减了政治之域的复杂性,使之局限于权力的宏观讨论,以及重新引入他们本人尝试远离的伦理关怀,并完全忽视情感之域与在地话语。尤其晚近的现实主义者们在做的不是阐释性的分析,而是规导性的分析,把民主理想与人文理想看做一个现实主义进路的地基,而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对政治之域的妥当理解不能被缩减成这些特征。  相似文献   

16.
伊斯顿于20世纪50年代末发起"芝加哥研究",倡导政治社会化的政治理论;认为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是政治倾向,通过对政治系统的依附及其扩散性支持得以完成;确信政治社会化与政治系统变迁密切相关;主张从功能分析转向系统分析的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7.
政治制度与社会变迁是政治发展的前提,但变迁社会的非常态政治秩序往往引发对非常规政治手段之正当性和风险性的争论。基于马基雅维利对常态政治与非常态政治的划分,归纳了常态政治下受到现代政治价值规约的政治目的与手段之关系。常态政治并非一成不变,在现代政治理论与实践中存在四种典型性非常态政治,即建国之前、制度变迁、宪政变迁与宪政困境、外部威胁。非常态政治是一种不稳定的秩序,在实现其向常态政治的演变过程中往往会以政治目的为名打破常态政治下通过法治秩序对政治手段的约束。本文还梳理并评价了相关学者与学术流派对四种典型性非常态政治下政治手段与政治目的之关系、政治手段运用的正当性和风险性的阐述。非常态政治下的制度创新与持续试错促进了政治发展,规避其中的政治社会变迁风险要遵循审慎原则,在制度层面上以程序正义替代实质正义,以法治民主取代多数滥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核心政治的转变,民生政治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然而,人们却往往把我国的民生政治理论与西方生活政治理论相互混淆。因此,在对民生政治理论与生活政治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走向成为必然。吉登斯提出的生活政治的命题是在反思现代化及现代性的过程中提出的救治资本主义的政治处方,而民生政治则是对我国社会当下民主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反思,二者虽存同更求异。只有民生政治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走向,以政治民主促进社会民生是我国民生政治的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 ,这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性的历史命题 ,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丰富和发展 ,因而从理论上认识它的内涵 ,是精确理解并实践这一命题的前提和关键。一、“政治”概念的要义与领导干部讲政治的本质内容何谓政治 ?在中国历史上 ,政治是治国安民的活动。孔子说 :“政者 ,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在这里“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榜样。在近代 ,孙中山先生认为“政就是众人的事 ,治就是管理 ,管理众人的事就是政治。”(《孙中山选集》下卷 661页 ) ,在这里政治就是“治国之道”。在西方 ,政治一词源于希腊…  相似文献   

20.
2014年课标版《考试说明》政治生活部分变化:(1)删掉“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2)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一句位置前移;(3)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