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人们以往认识的“华尔街日报体”的刻板印象进行了再认识,指出对该写法模式化的简单认知的弊端;文章同时按不同类型对“华体”写法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其值得借鉴和需要规避的地方,希图为中国经济新闻的写作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2.
《华尔街日报》创刊于1889年,是美国一份侧重财政金融的全国性报纸。该报读者主要是大资本家、高薪经营管理人员、股票市场投资者。美国500家最大企业公司的经理大都订阅这张报纸。很多教师、学生、家庭主妇、专业人员和政府官员也是《华尔街日报》的读者。  相似文献   

3.
由于《华尔街日报》可以将枯燥的经济新闻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又不失大报风范,自成特色,所以业界往往将《华报》这种文体称为“华尔街日报体”。而且通常把它的特点归结为“:从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  相似文献   

4.
《华尔街日报》创刊于1889年,是美国一份侧重财政金融的全国性报纸。该报读者对象主要是大资本家、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股票市场投资者、专业人员和政府官员等。“华尔街日报体”指的是《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独特具体的事例(人物故事、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人物故事、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①“华尔街日报体”的结构与特色怎样才能使经济新闻变得生动活泼,有力吸引读者眼球、唤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呢?《华尔街日报》在上世纪…  相似文献   

5.
6.
董铭 《青年记者》2007,(14):114-115
“华尔街日报体”(以下简称“华体”)指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多运用在非事件性新闻报道与写作中。  相似文献   

7.
“华尔街日报体”以其故事化的写作手法和颇具人情味的报道风格在西方新闻界备受推崇,近些年来也被我国业界所借鉴。文章针对国内目前医学新闻报道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笔者的实践和体会,探讨“华体”在医学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李翔 《新闻实践》2008,(12):6-7
始于华尔街且正危及全球的金融海啸,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国际热点。金融海啸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它的破坏力为何如此之强?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到底造成了怎样程度上的影响?民众应该如何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话题,需要一个权威、理性、专业的媒体来指点迷津。央视经济频道就抓住了这一特殊的时机,  相似文献   

9.
王博 《新闻传播》2006,(12):42-44
“华尔街日报体”以其颇具人情味的报道风格在西方报界备受推崇,近些年来也被我国新闻界所借鉴。但“华尔街日报体”还是主要被应用于财经类报道和社会新闻中,在其他种类的新闻特别是体育新闻报道中采用甚少。本文试图以一篇体育新闻特写为例,分析华尔街体如何在体育新闻中更好地应用。  相似文献   

10.
刘君 《新闻采编》2005,(3):27-28
1979年,《巴尔的摩太阳晚报》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发表了一篇读起来像短篇小说的医学报道《凯利太太的妖怪》,意外地得到普利策奖评委会的赏识。以它为首届获奖文章,普利策奖评委会从当年开始增设“特稿写作”奖项,一种新型的新闻文体由此得到了承认。作为新闻的一种特殊的文体,特稿借文学手法,通过使用与小说相联系的叙述及修辞技巧报道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随着新闻报道的深化和多样化,“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的趋势使传统的纸质媒体增加了以特稿、通讯特写等为主的专栏或专题报道,在摆脱了传统消息写作的平铺直叙,给读者以细腻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文风.体现着媒体新闻观和价值观.背后蕴含的是编辑记者的政治素质、思想水平、业务能力和职业品格。自2011年我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全国各大媒体的文风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体现在作品上,主要是视角倾向基层、选材更接地气、主题突出民生。但从受众的角度讲.新闻的表达手法、事实的组成结构、文本的属性选择等,也即新闻的叙事方式尚有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12.
当金融海啸在全球汹涌蔓延,国内经济和各类产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也波及到广电传媒业.据有关研究数据显示,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内广播、电视的广告投放增幅呈放缓趋势.业内外对广电传媒业未来的形势分析和预测众说纷纭,其中两种观点颇引人瞩目.一种观点--忧患.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一场“金融海啸”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动荡。可以预见,2009年,报业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海啸带来的连锁反应的冲击。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的挑战,报人应清醒地意识到困难的严峻,更要看清其中蕴藏的机遇。结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在2008年应对市场的一些做法,就报业集团的发展路径,为2009年报业有更大的发展,在此谈几点思考与认识。  相似文献   

14.
张元斌 《新闻窗》2009,(2):29-30
“枯燥乏味、平淡无奇,缺少吸引力”“看了开头就没有读下去的欲望”……面对如今受众越来越挑剔的眼光,不少记者叹言,一张报纸的报道如果缺乏可读性、缺乏趣味性和人情味,那它是吸引不了读者的眼球的。正因此,现在媒体都力求把新闻写软、写活,尽量用形象的事实说话,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蕴含的戏剧性或含有幽默感的情节和细节,像说故事一样来说新闻。  相似文献   

15.
周云龙 《青年记者》2009,(13):73-74
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新闻频道要改版了,媒体上各路消息纷至沓来,评论、跟帖也是层出不穷,业界的同行当然是骂得更狠更准,唯独央视在自己的频道上一言不发。  相似文献   

16.
目前,很多财经新闻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和冷冰冰的数据,语言干瘪苍白,文风生硬呆板,常常见事不见人,造成财经新闻“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因此,如何有效提升中国传媒财经报道水准,为受众提供既专业又贴近的财经报道已经成为传媒业内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一篇报道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如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进入新闻主体部分。这样的写法是本报提倡的,很多报道都是这样写的。这是典型的“华尔街日报体”的开头。  相似文献   

18.
《华尔街日报》资深头版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尔有一句经典名言:几乎在所有伟大故事的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展示。财经报道同样需要展示人性、体现人文精神。人文财经的内涵就是专业+实用+可读,这实际是媒体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当下,媒体的财经记者,已不能单纯就数据论数据,  相似文献   

19.
《新闻导刊》2005,(5):17-17
“注意力经济”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大爆炸”导致信息由过去的紧缺资源变为过剩资源,人们的注意力转而成为一种紧缺资源,谁能以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可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入常”、中日历史问题、中美欧纺织品争端、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国政府频频说“不”。这显示了中国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的姿态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