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天书院在北宋时期位居全国四大书院之首,在文化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应天书院的前身为后晋戚同文讲学的睢阳学舍,北宋大中祥符二年获应天书院赐额,书院日益官学化。北宋时期,应天书院位于州(府)治东,明代嘉靖年间,御史蔡叆改建社学为应天书院,在商丘县城西北隅。郑三俊于万历二十九年建宋范文正公讲院,可以看作是北宋应天书院的延续。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有着特殊关系:应天书院的苦读,成就了范仲淹,范仲淹的执教,又振兴了应天书院;他在应天府的诗文创作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他的夫人李氏,出身于应天府世家,其庞大的世系和家族成员的贤达,给予了孤寒的范仲淹以温暖和无穷的力量;在应天府的交游,奠定了范仲淹的影响和地位,使他成为京东一带的文人领袖.可以说,应天府影响范仲淹的,是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文化氛围,而范仲淹影响应天府的,则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力.这种人杰地灵的双向互动,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厚重.  相似文献   

3.
应天书院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在我国文化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天书院的创立、发展及衰落的过程都与商丘地方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应天书院创办于五代后晋时期。北宋时期,由于科举取士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官学的长期低迷、国家的重视、地方官和地方士人的支持以及商丘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应天书院达到繁盛。明代,应天书院改为儒学,又有社学改建的应天书院出现。此后,又创建范文正公讲院。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书院的历史结束。应天书院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社会的支持,地方文化传统对书院有着重要影响:书院也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嵩阳书院并称为北宋"四大书院"。因其成立较早,为州县置学之始,居"四大书院"之首。应天书院创办于五代时期的后晋。商丘虞城学者杨悫,热心教育,聚徒讲学  相似文献   

5.
范仲淹于天圣六年(1027)掌教应天府书院,应看作是北宋书院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学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校)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宋初四书院     
书院为我国古代藏书与讲学之所。始于唐,盛于宋。宋初著名书院有“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唐李渤兄弟曾在此隐居读书,且养白鹿其间,故名之,南唐时建学馆,称庐山国学或白鹿国庠。石鼓书院因建于湖南衡州石鼓山而得名。后唐李宽在此筑屋读书,宋太宗年间李士真在此建书院,授徒讲学。  相似文献   

7.
北宋科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官学的长期低迷,促进了书院的快速发展。在北宋的众多书院中,以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最为有名,世人称其为"四大书院"。在这"四大书院"中,应天府书院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它的辉煌成就使其获得了"四大书院"之首的美名。  相似文献   

8.
书院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始于唐代,形成于五代,盛于宋代.北宋初年,出现了"白鹿洞"、"岳麓"、"应天府"、"石鼓"、"嵩阳"、"茅山"等六大著名书院.  相似文献   

9.
位于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是北宋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对于它的鼎盛一时,学成于此而后又授学于此的范仲淹功不可没。范仲淹对应天书院的改革包括慎科举、敦教育,倡导"明体之学",德行与学问并重,做人与治学结合,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打破派别藩篱,提倡门户开放。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在宋、明两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封建集权的加强,书院虽一度成为封建王朝的教化工具和封建官僚的培养机构,但书院相较于宋、明的官学教育而言,有着更为自由的学术精神和学术气象,宋明理学在书院教育的推动下,在思想控制极其严格的封建社会中后期反而获得巨大的发展.这些发展得益于书院聚集了大量的儒学大师和典籍、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传统.  相似文献   

11.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特有的、主要的一种教育组织和教育场所。从南唐的庐山国学到清末的诂经精舍、学海堂,经历了近一千年的漫长的发展过程。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很大的。书院的建置,始于五代,至两宋进入全盛时期。北宋初,书院已有很多,著名的有四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及应天府书院。南宋亦有四大书院,除白鹿洞、岳麓以外,还有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两宋时期的书院在教学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海南蔚文书院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蔚文书院于明代创建于海南文昌,历经三百余年,是海南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明清两代,由于蔚文书院的兴盛,文昌一直是海南文教发达的地区。蔚文书院的讲会制度在海南历代书院中最有特色,对理学在海南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蔚文书院的经费收支和祭祀活动在海南书院中具有明显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19.范仲淹教子俭办婚事范仲淹,苏州吴县人。进士出身,官至参知政事。在诗词、散文领域也颇有造诣,著有《范文正公集》,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从小有大志,常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就是他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写的。他任地方官时,每  相似文献   

14.
整体把握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一篇《岳阳楼记》,让岳阳一楼闻名遐迩,跻身于江南三大名楼;一篇360字的小文,让范仲淹名垂千古,让世人津津乐道.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赏湖光山色之美景,触摸范仲淹忧乐为民的博大胸襟.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两岁丧父,但少有大志,刻苦自励,发奋苦读,26岁登进士第.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终年64岁.范仲淹诗词散文俱佳,作品中常充溢着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的信念,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相似文献   

15.
书院,是我国古代私人或官府所立讲学肆业之所。其名始于唐代。书院用以讲学,则始于唐末。 零陵古代有书院则始于宋朝,续创于元,明,发展于清。宋时零陵有书院5处,宋理宗皇帝曾赐“道州濂溪书院”题额一付。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祁阳创办浯溪书院。到明代。由于王守仁等人的倡导,一时私人书院大增,零陵有书院15处。但是延至清初,或因战乱,或因经费不断,或因年久院舍失修,已废14所。至清乾隆时,由于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乃北宋名臣,因先后求学于应天书院,娶当地望族李氏为妻,执教应天书院,故与商丘渊源颇深,曾先后两次长居商丘达八年之久。尤其在为母守孝之际,面对应天书院之邀,经过激烈思想斗争,最终应允,凸显了儒家学者时刻心系民生的入世情怀;主掌应天书院期间,范仲淹倾力于教学事务,从教育制度革新,教学内容、方法的择取以及师德修养方面都有明显建树,应天书院也因此成为北宋书院制度践行的典范;尽管远在朝野,范仲淹依然不忘为国家前途命运分忧,上万言书于朝廷,提出诸多解救时弊之良法,其济世之策不仅为其后来政治、经济、教育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也给其他士林之士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7.
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田心想家范仲淹创建,因东侧有百花洲而得名。  相似文献   

18.
范仲淹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卒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江苏徐州人。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时代读书非常刻苦,常常一人彻夜伴灯苦读。清贫的生活并没有动摇他矢志求学的决心,他在书本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为了见更大的世面,向名师求教,和饱学之士交游,他二十三岁时来到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应天府书院。范仲淹在这里向名师请教,和许多同学相互切  相似文献   

19.
"北宋四大书院"的说法颇有异见.最早的有范成大说与吕祖谦说,二人共说了七所,前者似为即兴之说,后者亦有自相矛盾之处.然而以大师讲学为确定四大书院之标准似更合理.近世复有"六书院"、"八书院"之说,其实北宋时大书院颇多,若以大师讲学论之,影响最大的应为睢阳、旴江、濂溪、嵩阳四所书院,或者加上泰山、徂傣、安定(胡瑗讲学昊中)、伊皋为八大书院.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书院,早在唐代便有了.不过书院在唐代,主要是政府修书之所在。被后世称为学校式的书院,虽也发端于唐,但较成熟的则始于五代而成于宋。故到北宋初,作为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言,已有著名一时的四大书院或六大书院出现了。唐代的书院,其制度异于宋、元、明、清诸代,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