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9月中旬,我们报社的两位记者,在采访遇到阻力、几经波折之后,写出了一条批评高考录取新生工作中的不正之风的新闻稿。稿中揭露:某些领导及招生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走后门”,使自己的“关系户”考生能低分进入重点院校,而不少无“关系”的农村高分考生的档案,却无人问津。从办报抓新闻的角度看,这篇稿子击中了社会时弊,很有发表价值,而且发表后定会引起广泛关注。可是,当时社会上  相似文献   

2.
《军事记者》2009,(10):71-72
“老师,我是不是得了你们教材上说的‘审美疲劳’症?因为军报上加框发表的‘现代天仙配’的故事,我们单位也多次发生过,我咋就没当回事呢?”这是一个函授学员给教务部打来的电话中提出的问题。他所说的“现代天仙配的故事”,发表在今年3月22日军报“部队新闻”版的头条位置.原文标题是《士官马金永.一摞烫金证书赢得爱情》,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加入WTO,可以预想,我们的媒体将面对怎样激烈的竞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媒体也越发需要高素质的新闻记者。 真正的新闻记者,不但要具备发现和捕捉新闻的能力,更需要具备准确、生动表达新闻的能力。这就涉及到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和“语言敏感”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耀贤 《今传媒》2004,(4):49-49
2003年12月18日,《羊城晚报》在广东新闻版发表了一条《昨午饶平樟溪发生大山火》的图片报道,一张图片配上不足100字的说明。好多人看后觉得这是一条“小新闻”,但殊不知为了这条“小新闻“,我们两名通讯员和记者却付出了不少艰辛和代价。  相似文献   

5.
这几年,新闻媒体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展开了竞争日趋激烈,新闻从业人员的时效性观念大大增强,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成为媒体刍压受众的重要手段,但是任何一个负责的媒体,任何一个具有社会良知的新闻记,在抢发新闻,维护公民的“知情权”的同时,都会抱着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考虑新闻发布后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有无负面影响,负面影响有多大,公众的承受和如何,考虑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发布这条新闻合适,什么时间和什么情况下发布这条新闻不合适等问题,此外,他还要考虑在哪类报刊和什么范围内发表,什么时间情上发表,是公开在社会上发表还是以“内参”的形式供主管领导和有关人员参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的时宜性问题,它要考虑新闻的内容,性质与各类媒体承担的不同任务,面对的不同读对象,从而决定新闻的报道时机有报道范围。  相似文献   

6.
去年11月18日的《扬州日报》有两条新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条是,该报副总编辑严丽芳带领5名记者骑自行车分两路采访运河两岸五个县的有关乡镇(村);另一条是,江苏省新闻系统“永久杯”乒乓球邀请赛结束,南通日报队获得团体冠军。读了这两条新闻,我们很有感触。新闻单位的新闻见报,使人耳目一新。长期以来,各级新闻单位报道的新闻内容几乎无所不包,  相似文献   

7.
“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其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高度的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在政治上业务上成熟的标志。新闻界大多是从新闻学角度看新闻敏感,但我们在“新闻敏感”这一概念中,会觉得可以将“发现”、“判断”、“能力”这几个关键词归入心理学范畴。这说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带有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有人曾这样评价说,没有新闻敏感的记者写不出好新闻,而没有新闻敏感的编辑,极可能将好新闻葬送。1996年夏,一篇不足300字的社会新闻引起了笔者注意。文稿的大意是说高考过后,许多考生在路边卖用过的复习资料,成为当年夏天街头一景。其中提到了一位叫于波的学生,面临考上大学却因交不起学费而可能失学的窘境。笔者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闻线索,应进一步深入做好文章。于是笔者找到记者提出,不要仅仅把这件事当作一则马路新闻来写,要把于波当作中心人  相似文献   

9.
在处理通讯员来稿过程中,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报上登了一条比较新鲜的新闻,过不了几天,准能“招来”一些和这条新闻题材相似的稿件。在和通讯员聊天时,还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报上登的那条新闻,读后一想,自己也碰到过类似的事,但没当回事就过去了。所以产生上述两种情况,我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新闻敏感不强。做为一名通讯员,有了一定的新闻敏感性,在碰到有价值的新闻时,才不至于看不到,抓不着,以至于成为“马后炮”。要培养、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去下苦功夫。这里我想从“贮蓄思想”与新闻敏感的关系方面,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企业报记者。去年我们报社在办新闻培训班时,听一位大报记者讲,“成熟的记者发现新闻就像猫闻到鱼腥味,有着天生的新闻嗅觉”。听后感到这“新闻敏感”特神秘,兴许我这辈子也不具备这种素质。我知道这“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今后我该怎么认识它和对待它?请予指教。四川刘凯接到读者刘凯的信,我们发现南京师大新闻学院苏宏元教授的《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一文很有针对性,不但清楚地界定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内涵,而且强调了新闻敏感,源于“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的科学认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正确理解,增强从事新闻工作、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信心。——编者  相似文献   

11.
我们新闻工作者每天耳闻目睹不少新的信息。怎样判断一条信息的新闻价值、怎样报道,需要我们迅速作出决断。这种发现和鉴别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能力,就叫作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不是新闻工作者固有的,而是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它是新闻工作者思想水平、社会责任、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如何培养新闻敏感,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2.
据统计,我国新闻从业人员有60万人,其中从事新闻采编业务的约有15万。到2000年,全国将有5500名新闻专业人员退出第一线,7700人接近退休,退休和接近退休的人员中又有一半以上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培养大批合格的跨世纪新闻业务骨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七彩岁月》发表这篇文章的目的,意在为在校攻读新闻传播学的年轻学子和正在接受新闻继续教育的编辑记者树立一个榜样,提倡及时总结的心得体会。来稿不一定那么“系统”,但求有感触最深的事例。  相似文献   

13.
作为媒体,接到观众的举报,快 速反应,实地暗访,这是一种可贵的受众意识。然而,记者在考虑新闻“好看”的同时,切切不能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本来,记者接到这一举报,完全应该将可能发生的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以示提醒、警告;与此同时,记者尽可以再作隐蔽拍摄。这样做,最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但不管怎样,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只要尽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即便拍不到预想的画面,也是一篇成功的新闻──难道我们期望考场上会出现大面积的舞弊事件吗? 国外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最糟糕的事情,往往是最好的新闻。某种意义说,它是没错…  相似文献   

14.
在去年“高考”的第一天,深圳一位考生不慎将准考证遗留在出租车上,无法进入考场,考生和学校情急之下向正在进行高考现场报道的深圳广播电台交通频率《新闻早班车》“听众短信平台”发出求助短信。直播间的主持人第一时间将这条短信进行直播报道,已开车前往其他地方载客的出租车司机听到这则消息后,在车上找到准考证,马上调转车头,把准考证送到该考生手中,考生得以及时进入考场。笔者认为,《新闻早班车》之所以能够把常态化的高考报道做得如此精彩,在于整组报道巧用了以下“新概念”:一是“民生新闻”概念——该组报道选取当天市民最关注的民生事件“高考”作为重点,精心策划;  相似文献   

15.
新闻敏感在西方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在中国《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是这样解释的:“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也就是说记者要善于在一大堆事实中,  相似文献   

16.
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周恩来同志这一精辟论断,应该成为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一条不真实的新闻,无论一时能引起多大轰动,无论多么引人入胜,终究是要出丑的。一条新闻部分失实,不但会抵消这条新闻本来的价值,还会带来一连串不良后果。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即使在某些细节上失实,其结果往往不是“白壁微瑕”,而是使作者和有关的人象吞了一只苍蝇那样难受。真正有生命力的新闻,是经得住实践和时间考验的真实新闻。报道失实,会伤害被报道的单位和人,更严重的是  相似文献   

17.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叫做“新闻调查”0这个栏目的片前有两句话:“新闻背后的新闻”,“正在发生的历史”,用以说明这个栏目的内容和宗旨。这两句话的确很有意思。我们通常说,新闻是“易碎品”,即过了某个时间,或者人家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那么,你这条新闻也就失去了“  相似文献   

18.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在西方新闻界,通常把新闻敏感称作“新闻嗅觉”、“新闻嗅鼻”。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音律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2005,(11):56-56
《南方电视学刊》2005年第3期发表应天常的文章《新闻娱乐化,底线崩溃了》。文章说,世纪之初,放眼望去,“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来势生猛,好不热闹。广播电视“委身”于此,快“玩”得找不着北了。应该为新闻娱乐化设置一条底线,这条底线一言蔽之,就是确认新闻主播主持和节目的形态,都必须无条件从属于新闻。这是新闻专业精神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国家,干新闻工作,当记者、做编辑,应当具有政治敏感、新闻敏感和语言敏感。政治敏感,反映着对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人群关系的把握能力;新闻敏感,表现为对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新近发生事实的捕捉能力;语言敏感,体现出对人民群众鲜活语言的吸纳能力。这“三个敏感”,“三种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