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宏政老师的课例是依据符永平老师的发现式复习课型操作体系进行的创新设计.这节复习课对于现阶段全国上下正在摸索中的数学高效课堂是一个可供借鉴的优秀操作模式.但鉴于个人对于高效课堂的认知角度不同,以下是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在进行培训的时候,我读到这样一个案例:今天是安老师来到“红星”中学后第一天上课。原来教初二(1)、(2)班的英语老师生病了,学校安排安老师来带这两个班的英语。安老师是个喜欢创新的人,昨天在备课的时候使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故事教学,她把简单的句子和情境改编成一个短小的有情节的故事。今天早上,安老师满怀信心地开始尝试自己新的教学方法了。(1)班的课是早上第一节,全班学生在安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地听故事,积极地回答问题,课堂活跃而有序。一节课下来,安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及自己的尝试感到很满意。上午第四节课是(2)班的课。  相似文献   

3.
有幸拜读了安凤吉老师的课例《不等式的性质(第3课时)》,总体感觉是颇有新意.在整节课的设计中,安老师充分注意到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实践.学生参与、学法指导、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用意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注意形式化与强调本质等,在这节课中都有很好的体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老师在这节课中还特意准备了三个预案,这种做法正是关注学生的具体体现.在当今以人为本、开放民主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预设好的“最优”思路进行,他们最常而且也最应按照属于他们自己的思路来思考.这样,课堂上节外生枝的现象不仅正常而且也是不可避免的.老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他们的最好角色是“引”,而不是“牵”.《学记》一书中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三条原则:  相似文献   

4.
卢静 《小学语文》2008,(3):30-33
2007年12月29日至30日,第六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行。会上北大附小的卢静老师,香港的王清凤老师,澳门的梁怡安、曾韦迪老师,台湾的黄敏老师分别就《去年的树》一课进行了教学。不同地区的老师上同一篇课文,是这次观摩活动的一个亮点。四地老师不同的风格,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我们将这四堂课都放在了“精品课堂”栏目,不等于说这四课都已完美无瑕,而是想让读者感受一次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教学风景。配合教例我们还约请专家对四个教例进行了评析比较。现将四位上课老师的教学设计及专家评述刊载如下,供广大教师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5.
前段时间,我有幸观摩了香港陈溢小学龙瑞莲老师执教的“锐角和钝角”一课。这节课让我想起了这样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上,龙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像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无处不在。多数听课者都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很普通,没有出奇之处。但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这节普普通通的常态课中,有一种别样的境界。涌动在课堂上的是人文关怀,是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龙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如何体贴和关爱学生,她把爱融入在具体的、不刻意的行动中。在龙老师的课堂上,良好的人文环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角色位置,二是课堂激励。…  相似文献   

6.
《罗斯福新政》是我准备的一堂公开课,也是我积极参加学校教学月活动所选上的一节课——根据我们组长也是我的师傅魏老师给我定的上课时间和学习进度而选定的。在整个课堂设计过程中,我脑子里浮现的都是“课堂效率”“课堂互动”这两个概念。根据我以前上课的经验和听同学科公开课的感受,我对这次公开课的打算是: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来上一节自己的课。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李巍老师在一次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活动中的教学设计,其课堂实录放在我刊的网站上(www.zhongshucan.corn),有兴趣的教师可查看。文后有两位老师对这节课的点评,希望本文对一线教学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一、现象与分析自担任学校音乐教研组长以来,我有幸参加了很多小学音乐竞赛课观摩,在学习优质课的同时,我也经常走进我校音乐组老师的课堂。多次的教学研讨让我感觉到我们的常规演唱教学与竞赛课的模式相差太大,每当我把自己对课的一些想法与自己组内老师一起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得到这样一些回答:"别人那是公开课呢,上课时都有班主任坐阵维持纪律,在常规课上我们哪敢这么开放的设计自己的教学,况且我们每个班六七十人,每周十六节课,嗓子不冒烟才怪。"  相似文献   

9.
经常听一些老师上完一节课后气愤地说:“这节课我原来设计得挺好的,但课堂上学生偏偏不配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真是节外生枝,让我恼火!”是学生不配合老师,还是老师不关注学生?笔根据平日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0.
每次听完洪榴老师的课,我都会对语文课、语文老师、语文教学有诸多新的感受和思考。洪老师上语文.她自己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艺术和情感投入。总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语言、思维和情感的熏陶。洪老师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让我再一次和学生一起享受了一节唯美的语文课。拙文就以此课为例,刍议洪榴老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1.
简单教数学     
看了李霏老师的《验证勾股定理(1课时)》课例(三)后,我的眼前一亮,这是一节广东省正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生本教育模式课.作为顺德的同行,我很了解镇属初级中学学生的水平是比较差的,但“验证勾股定理”这一传统的教学难点竟然可以被教得这么简单,学生却可以学得如此精彩!这,不就是我们教师梦寐以求的理想课堂吗?经过对这节课的反复研究,我发现,本节课之所以能做到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12.
数学解题的灵魂 思维起点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数学课堂展开思维的翅膀——一节习题课的教学实录》读后印象深刻,笔者虽未亲临课堂,但却仿佛置身于课堂之中.王老师的这一课例,提出了高中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模式,是一节培养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思维起点,提高思维能力的成功课例.  相似文献   

13.
正当一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讨论老师,老师讲述老师,我们该如何预设这节课?当教学设计时想像中的老师们被特别邀请到现场聆听关于自己的故事,期待着和孩子们进行真诚的交流,又该如何在预设的基础上把握和生成这节课?精心思考和打磨的公开课总是令人难以忘怀和久久回味,日前,本人在八年级(10)班执教了一节思想品德公开课《我知我师,我爱我师》,在这节课上,我坚持以学生为本,尝试着厘清各种授课线索和矛盾纠葛,努力在课堂上做一个合理的引导者,不让自己"淹没"在现场众多的老师之中,同时又尝试着让自己自然地融入到这场关于老师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线教师,一直以来,杂志上的课例及点评是我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助手.每一次要上公开课或是评优课,我都会翻阅大量的杂志,专门看看其中的课例及相关的点评文章,从这些优秀的课例中汲取精华,为己所用.今天看到贵刊2006年第7期刊登的“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课例(一),突然想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融入到对这节课的评析中.  相似文献   

15.
程龙 《教师》2012,(9):76-76
近期我听了周边几所学校老师的几节公开课教学,无论是哪一门课,都毫无例外地使用了分组教学。这说明分组教学已经成为老师展示教学水平、表现新课改新理念的主要方法。但这其中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经常听一些老师上完一节课后气愤地说:“这节课我原来设计得挺好的,但课堂上学生偏偏不配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真是节外生枝,让我恼火!”是学生不配合老师,还是老师不关注学生?笔者根据平日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吴:“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上,没有动人心弦的场面,课堂非常朴实,学具是朴实的,老师的语言是朴实的,孩子们的学习也是朴实的,但是这节课呈现出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一节课。  相似文献   

18.
这节课的设计重在改善学习方式,处理上有创意,理念新,是一则较优秀的课例。  相似文献   

19.
读罢郝澎、康晓东老师关于一节以理性思维为主的研究课——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深受启发,使我惭愧,令我兴奋,催我奋进,促我反思.惭愧的是,这个课例,自己教了多遍,但一直都是按照传统的“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模式进行的,虽也有一些构想,但都是从教学的细节上进行的修修剪剪,没有大的突破;高兴的是,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0.
赫甦 《教书育人》2006,(12):33-33
昨晚,有几位高一年级的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其中的一个一进门就怯生生地问:“校长,我们能不能给您说个事?”“可以,请坐”.我赶忙笑脸相迎。接着,他们告诉我: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往往在上课时在教室外转悠——看看是否有“违纪”的同学,这本身表明老师对学生负责,可是,如果有人要是与老师“眼光相对”了,那么这节课堂一定是“完”了。因为自己总感到老师该对自己产生了不好的“印象”,甚至可能认为自己是个好“违纪”的学生,如此怎能安下心来?所以,诘校长转告老师别那样“转”了,让他歇歇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