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中国说起诗,人们就会想到李白,这就好象在阿根廷说起足球就会想到马拉多纳一样。李白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中一座令人仰慕的的里程碑,他创造出来的文化价值,在今天仍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神话。初读李白的诗,是在小学的时候,读的第一首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时我还小,对诗没什么概念,只觉得李白的诗压韵,容易背,老师检查时同学们是背得最熟的,我们甚至还把它改编成几个不同版本的打油诗,乐此不疲。一个人的名字,如此频繁地出现在不同年级的课本上实在是不简单,简直就和现代文里…  相似文献   

2.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课本上学习了李白、苏轼这两位著  相似文献   

3.
情迷威尼斯     
夏眠 《今日中学生》2021,(10):21-24
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英国作家莎士比亚作品《威尼斯商人》的节选,那构成了我对威尼斯的初印象——蜿蜒纵横的水道,视野尽头横七竖八的白帆远去,水手们在深夜的小巷里醉醺醺地勾肩搭背,衣着华丽的商人们在富丽堂皇的舞会上觥筹交错……仿佛一个停留在时光尽头的旧梦,永远流连于贡多拉①的舷边.再后来,读海明威、读拜伦、读蒙田……如此多...  相似文献   

4.
肖伟 《语文天地》2015,(8):20-21
一、选题背景一个选择以地平线为目标的诗者,注定了他的一生只会留给世人一个伟大的背影,这就是李白。讲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在备课前,笔者大体确定从"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入手。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切入点,但如何赋予其时下意义,如何把李白这种本真传达出来,这成为选题的突破点。故而形成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夜宴读李白,"及时行乐"见真纯;二是夜宴读李白,千回百转两不厌。二、教学目标确立  相似文献   

5.
聪明的小朋友们,想听我讲故事吗?想必大家都读过《望庐山瀑布》吧,是不是被那浪漫的诗歌色彩所陶醉了呢?对于大诗人李白,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那么,你们知道“李白”这个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吗?  相似文献   

6.
磨杵成针     
1.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他天资聪颖,到10岁时已读了很多诗书。 2.李白的父亲是个富商,家里有很多钱。李白从小养成好玩的习惯,因此不能集中心思读书。往往读了一会儿后,就放下书本,到外面闲逛去了。  相似文献   

7.
在诵读中走近李白——读得飘飘欲仙。为了读出李白的“仙味”,孙老师选了李白的三首诗《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秋浦歌》。孙老师的示范读是自然的、情不自禁的,忍不住要诵读,没有说“听老师读”;是进入境界的读,读得让学生忘了这是在上课,读得孙老师“得意”地“讨”学生的掌声。李白是“仙”,写的诗极度的夸张、有着非凡的想象,但并不全部是浪漫。在诵读《秋浦歌》中第一句“白发三千丈”时。孙老师是“极度”的“夸张”,指导学生时要求读出“三千丈”,而不是“三丈”“三十丈”。孙老师收放自如,诵读得使人感觉仿佛站着一个李白,坐着几十个小李白。坐在台下的我也恍如走近了李白。在这人情入境的诵读中,孙老师和他的学生悄然走近了李白,有的说,要读出意境(孙老师随即表扬这是行家说的话);有的说,看似夸张却是极其的真实(孙老师很高兴,说这是鉴赏家的点评)。是啊,真实是可以用极度的夸张写出来的呀!诗仙,不愧是诗仙;诗仙,到底是诗仙。诗仙,我们来了。  相似文献   

8.
唐朝的繁盛气象铸就了李白杜甫的大诗人地位。我们读这两位大诗人的青春之作,能够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冲荡力量。  相似文献   

9.
李白一生两次经过山西。由于山西特殊的地形和交通路线,李白应该是从晋南返回中原或长安,而这条路线就是李世民大战宋金刚的战线。这样,李白在山西的行踪就比较清晰了。李白有些描写黄河的作品应该是在河东地区目睹了黄河的雄姿之后才激发的灵感。晋南是李白第二任妻子宗氏夫人和恩师裴的故乡,后来魏颢和宋敏求都是在绛州发现了李白的诗文集,足见河东地区为珍藏和传播李白的作品厥功甚伟。  相似文献   

10.
读诗的人大概没有不读李白的,读李白大概没有不知道《将进酒》的,李白为什么要喝酒呢?且是烹牛宰羊,一饮三百杯地喝,把五花马、千金裘拿出换美酒喝。他回答了:“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这“万古愁”愁的是什么呢?这首诗开篇就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  相似文献   

11.
读诗的人大概没有不读李白的,读李白大概没有不知道《将进酒》的,李白为什么要喝酒呢?且是烹牛宰羊,一饮三百杯地喝,把五花马、千金裘拿出换美酒喝。他回答了:“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这“万古愁”愁的是什么呢?这首诗开篇就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情有独钟于唐诗宋词。读小学时,就能把课本上所有学过的诗词倒背如流。还从父亲的书箱里“偷”出一本《唐诗三百首》,整整抄完了四个大笔记本。虽然大多不解其意,每一次读起来还是那么专注。  相似文献   

13.
早发白帝城     
王甬胤 《中学科技》2023,(24):30-31
<正>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是李白晚年的作品。当时唐朝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由盛转衰,而步入老年的李白被卷入了永王之乱,差点丢掉性命。安禄山造反后的第二年,李白应邀成为永王李璘的幕僚。后来李璘举兵造反,被高适平叛。李璘身死军中,作为幕僚的李白自然也难逃死罪。  相似文献   

14.
邓锡禄 《语文知识》2006,(12):21-21
《将进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作。其中有“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的诗句。这里的“将”字怎么读?  相似文献   

15.
张茵 《考试周刊》2012,(13):22-22
李白是唐代的杰出诗人,李白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历代评论家深深地感受到李白的诗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读之令人心旷神怡、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从中体会到诗歌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16.
李白是深受青少年学生喜爱的诗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读李白.学生处在生命意识形成期,引导学生感知生命,理解生命,非常重要.李白诗充满激荡奔流的生命意识,是塑造学生生命观的极好读物.读詹福瑞先生新著《诗仙·酒神·孤独旅人:李白诗文中的生命意识》,当会获得很好的启发与助益. 首先是感知生命.李白诗中有很多感受生命的诗句:...  相似文献   

17.
我曾经论证:(一)李白隐居读书之“岷山之阳”指青城山;(二)杜甫《不见》有“匡山读书处”之句,匡山即庐山;(三)李白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戴天山乃青城群峰之一“成都戴天山”;(四)所谓《别匡山》诗决非李白作品.前两个问题前人多已论及,而我则进行了详细论证.第三个问题是我率先提出并加以论证的.对第四个问题的探究旨在辨别真伪,防止谬种流传.详见我的《李白与青城山》、《杜诗<不见>辨疑》、《“匡山读书处”与<别匡山>诗析疑》、《李白为什么要隐读于青城山》等文.在此期间,蒋志先生发表了《李白未隐青城辨》,后改作《<李白与青城山>质疑》重新发表,后又写《李白与大匡山》自署’中国李白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后改作《岷山之阳·戴天山·匡山——李白隐居读书处》发表.这几篇“蒋文”都对我的某些学术观点进行了辩驳.我认为,欲论证李、杜作品中某些词句的涵义,特别是涉及他们行踪的某些地名的指向,当以发掘和运用唐代  相似文献   

18.
李白与苍梧     
李白的游历及后来的流放,都没有到过古苍梧的中心地域,当然就没有到过广西梧州和藤县。他流放夜郎,是从岳阳出洞庭湖溯长江西上,但到了三峡巫山就遇赦放还了。但从李白的诗文中可以发现李白对舜藏的苍梧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的。  相似文献   

19.
李白与苍梧     
李白的游历及后来的流放,都没有到过古苍梧的中心地域,当然就没有到过广西梧州和藤县。他流放夜郎,是从岳阳出洞庭湖溯长江西上,但到了三峡巫山就遇赦放还了。但从李白的诗文中可以发现李白对舜藏的苍梧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的。  相似文献   

20.
王文平 《初中生》2002,(34):21-22
关于李白的死,历史上基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疾卒”。此说最早见于李阳冰为李白写的《草堂集序》,后来的碑碣著述多沿用这种说法。据后人分析,李白的死,可能与他大量饮酒有关。李白到了晚年,除写诗外,惟一的嗜好便是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