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芳 《成人教育》2014,(1):34-36
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股十分强劲的教育思潮。在知识经济体制下,以学校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和学习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人类社会的变革,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则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终身学习不仅是个人生存的要求,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终身学习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终身学习已成为当今国际化的一种社会思潮和运动,世界各国都把终身学习观念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然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首先应该建立终身学习机制。本文从终身学习机制的内涵入手,论述了建立终身学习机制的意义,并提出了建立终身学习机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学习社会构建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终身学习机制的建立,构建终身学习指标,是建立终身学习机制的重要一环,也是持续开展终身学习的生命力所在。通过对《终身学习政策比较研究》和《欧洲终身学习质量指标报告书》这两份报告书的简介分析,揭示其对我国构建终身学习指标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首先探讨终身学习社会的意义与本质,其次指出学习社会对大学的挑战,包括:(1)门户开放;(2)成人学生大量涌入大学;(3)非正规教育加入学习提供的行列,与大学展开竞争;(4)开设工作有关的课程及增加通识课程;(5)改变教学方式等。因此,造成了大学功能的转变。大学的调适与因应之道,包括:(1)改变入学方式,放宽入学条件以应成人学生入学的需求;(2)调适课程内容:(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管道;(  相似文献   

5.
面对新时代给家庭教育带来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呼唤家长终身学习。家长终身学习,不仅是个人、家庭及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能够以身立教、减少“代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新时代的家长,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孩子学习;带动全家学习、建立“学习型家庭”,与全社会携手共创“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终身学习社会形成的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各政府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各级各类学校在发挥其本职功能的同时,为满足人们的不同学习需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公民馆、图书馆等社会教育部门也发挥了巨大作用。由此,我们认为,我国也应在完善终身学习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基础上,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和促进我国终身学习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如何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现代社会是一个生理寿命延长,知识寿命缩短的社会.相对地,现代社会的知识寿命却大为缩短。不但以一本书治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且个人用十几年接受教育所得的知识,竟然也会在短短的期间就已过时。站不论一般知识的价值,就连高级的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8.
论人的社会化与终身学习○季晓军一、人的社会化与终身学习的联系从社会学的角度说,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对一个人经过教育、锻炼,使其学习和掌握能适应社会的技能、知识、规范等,取得社会生活的条件和资格,达到社会认可的标准,履行一定角色和取得社会地位的过程。按照“...  相似文献   

9.
终身学习是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的重要教育议题.多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终身学习议题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报告.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研究所推出了最新报告《拥抱终身学习的文化》.报告提出要在2050年前建成终身学习型社会,而该教育愿景的实现又依赖于文化的转变——形成终身学习文化.对该报告中关于终身学习文化的环境建构与养成两个主要部分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将有助于我国学者进一步了解面向2050年的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关键信息和核心行动要点等,进而为我国转变为终身学习型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终身学习思想的产生是人类在教育认识上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在我国社会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终身学习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终身学习思想的现实意义、终身学习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与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终身教育过渡到了终身学习阶段,在亚洲最先倡导“构建学习化社会”,提出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何人都可以自由进行学习”的终身学习口号。1988年,日本就在文部省设立了终身学习局。1990年,日本内阁通过了由文部省提出的《终身学习振兴法案》,同年,由国会通过了《关于整备振兴终身学习推进体制的法律》,即《终身学习振兴法》,并同时在文部省设立了终身学习审议会。日本人把“终身学习社会”定义为:“一个社会的人们能在他(她)一生中任何时候自由选择各种学习机会,这类学习的成果得到正确的评价和承认。”  相似文献   

12.
终身学习是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的重要教育议题.多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终身学习议题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报告.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研究所推出了最新报告《拥抱终身学习的文化》.报告提出要在2050年前建成终身学习型社会,而该教育愿景的实现又依赖于文化的转变——形成终身学习文化.对该报告中关于终身学习文化的环境建构与养成两个主要部分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将有助于我国学者进一步了解面向2050年的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关键信息和核心行动要点等,进而为我国转变为终身学习型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另辟"灰"径与终身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人教育在近二十年的大发展之后,出现了生存危机。“灰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新的具有独立性的智能结构、职业特征的人才类型,它标志着中国从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的转型已经开始,适应这一转型,成人教育应另辟“灰”径。  相似文献   

14.
关于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型社会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创建学习型社会是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文化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必然要求;是学习革命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要顺利创建学习型社会,就要抓基础,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抓核心,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抓关键,构筑三个学习体系;抓落实,推进四个学习工程。  相似文献   

15.
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笔者从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的界定、特征、形成条件等方面阐述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性。并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对创建学习化社会的断想:①立足于学习化社区的建设。②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③重视学校内部的改革。④实施“全民教育”战略。⑤加速实施开放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进程。⑥建立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16.
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笔者从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的界定、特征、形成条件等方面阐述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性.并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对创建学习化社会的断想:①立足于学习化社区的建设.②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③重视学校内部的改革.④实施“全民教育“战略.⑤加速实施开放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进程.⑥建立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17.
试论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和教育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既是个人生活的行为,又反映了社会的时代特征。学习化社会也是教育化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终身都要学习。这不仅是个人追求的权利和责任,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一“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思想和行动在我国古而有之,源远流长。孔子讲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就是一种较完整的终身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成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用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智慧建立了更…  相似文献   

18.
终身学习自被提出以来,受到各国的重视和积极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学习在时间、空间、技术的影响下内涵发生了改变,最终在技术、人的发展、日常活动三者共同建构下衍化为终身全方位学习。终身全方位学习纵向上延续终身学习的一生学习的要求,横向上提倡与日常活动相结合。在技术的影响下,终身全方位学习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自我导向学习、基于移动终端的不经意学习、基于扩展现实的沉浸式学习、基于云端服务的组合式学习等多形态学习形式,且这些学习形式已经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广泛存在。在未来,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强国的伟大目标,终身全方位学习在价值理念革新、基础设施配套、学习服务支持、专业人士培养等方面还面临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19.
终身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人人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的“学习化社会”,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不断更新观念,澄清认识,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高等教育应适当终身教育的要求,以承担并满足社会全员的教育需求,逐步将发展方向纳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轨道,使高等教育的功能扩充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我们需要一个全民学习的终身学习型社会给提供人们学习机会,提高人们学习与生存的能力、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首先阐释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实质,分析我国终身学习型社会"教育梦"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人们的学习意识淡薄,政府对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缺少支持,终身教育体系难以实现纵横衔接与沟通,最后提出在推进终身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