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莉 《山东教育》2004,(31):36-36
新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的学习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加强语文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语文课程的整合,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于是很大一部分学校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排入了课表,与“语文”、“作文”并驾齐驱。还有的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既然是与“语文”、“作文”等同的一门课程,  相似文献   

3.
顾贤芳 《语文知识》2014,(12):52-54
“语文综合性学习”自2001年被提出以来,颇受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这样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阶段目标除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燕 《考试周刊》2009,(23):26-27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落脚点就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芳 《辽宁教育》2008,(11):28-30
一、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性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并将“综合性学习”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正式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提出来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何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 ,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广大教师必须弄清的问题。一、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 ,而不是其它学科性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 ,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 ,让学生学习 ,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即 ,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 ,哪门学科 ,采取哪些方式 ,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  相似文献   

9.
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语文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需求,我国在教学大纲(现课程标准)这样的纲要性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而综合性学习最终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作为语文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  相似文献   

1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了实践这些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以下,  相似文献   

12.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要求,它较之以往教学改革的语文活动课和语文实践活动更具综合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以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  相似文献   

13.
手艺人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丈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了实践这些基本理念,语义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这一精神,学校成立并办好文学社团,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综合性学习的阵地.提高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必需。  相似文献   

14.
郭根福 《河北教育》2002,(11):31-3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考虑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征,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相…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提出,是要开放语文教学,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形成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出现却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带来了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发现最让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位。如:  相似文献   

16.
李明英 《云南教育》2005,(13):12-13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设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其“综合性”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整合。设置这一学习领域,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目标”,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7.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落实这一基本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了语文学习的五大块。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  相似文献   

18.
施茂枝 《云南教育》2005,(34):11-13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设置的五个学习领域之一,它以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为基点,围绕学生感兴趣并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开展语文活动,亲历探究过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新的语文学习方式进入课堂,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一个目标.备受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老师的青睐.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上的一块热点、一大亮点、一个考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命题现象。毋庸置疑,“新课标”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因“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于语文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通”。也就是说重点体现在一个“综”字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和“识字与写字”“阅渎”“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落脚点都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