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海峰 《高教探索》2005,4(3):77-78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以人为本”,就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用正确的观念认识人、正确的态度对待人、正确的机制激励人、正确的方法管理人、正确的途径培养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理想信念教育从教育的原则、方法和手段上讲,要注意做好几个结合:一是“高”与“低”相结合,即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二是“虚”与“实”相结合,即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三是“知”与“行”相结合,即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四是“外”与“内”相结合,即外部灌输与自我修养相结合;五是“立”与“破”相结合,即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传家宝 ,也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然而 ,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并不容乐观 ,其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不强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方面固然有“弱化论”、“淡化论”的影响 ;但另一方面也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缺乏实践和实践思维不无关系。两会以来凸显的新理念 :以人为本。即把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以及我们经常提的“三贴近” ,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都已昭示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要向实践转变 ,要面向实际 ,真正以人为主体 ,注重人的需要和发展而不是空谈和脱…  相似文献   

4.
教师们都认同政治课教学要体现“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要求。“三贴近”究竟如何体现出来?笔者认为,本埠性即是“三贴近”的具体表现之一。本埠性,即地域性,是指课堂教学的内容具有地方特色,教学内容中包括本地的实例,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洋溢地域生活气息。好的课堂教学要有本埠性、地域性。  相似文献   

5.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其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坚持和落实“三贴近”原则,应做到以下五点:实现教学理念的“三贴近”;实现教学内容的“三贴近”;实现教学手段的“三贴近”;实现教学形式的“三贴近”;实现教学途径的“三贴近”.  相似文献   

6.
此番SARS中SARS后,每一个关注祖国发展的海外学人,都 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引发相关思考。我是从“以法治国”的角度来思考SARS的。“以法治国”的理论基石应是“三个支柱”:第一个支柱是人权,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第二个支柱是21世纪的国际法律新秩序;第三个支柱是“民本位”、“三贴近”,务实、务民、人本。三者的关系应当辩证互动。因此,通过抗击SARS,应重新审视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我把这两者互依互促的关系归纳为八个字:借鉴、融合、参与、贡献:即我们要注重“借鉴”外国法治经验(如:预防与惩治相结合的机制),将有些国际惯例的东…  相似文献   

7.
新闻宣传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一个事关新闻宣传效果的重要问题。离开“三贴近”,新闻必然会远离受众;“三贴近”是新闻报道的着眼点与最终归宿,只有践行“三贴近”,才能实现新闻宣传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一些国家的道德教育的形式与特点的介绍,揭示出国外道德教育的隐性化趋势,并从隐性化道德教育作用的发生机制方面说明了隐性化道德教育的优越性,进而提出了对我国更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的设想:“三化”“三贴近”。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实践化———贴近实际;生活化———贴近生活;人本化———贴近学生。  相似文献   

9.
翻开我们的报纸,看一些文章,咂摸一下,总觉得有这么几味:硬性说教多了些,少了那么一点循循善诱的味儿;宣传味十足,少了点生活趣味;要谈情感多了些“大江东去”的豪迈,却少了几分“杨柳岸,晓风残月”绵长而深切的细腻味儿。归结起来,就少了那么一点人情味儿。正因如此,新闻在强调其指导性的同时,开宗明义地提出要增强其贴近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三贴近”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新闻自身的改革与创新、进步与发展,更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如何使新闻“三贴近”?其核心的东西必须围绕“人”字做文章:以人为本,围绕人的思想、人的情…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若干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需要认真考量紧密相连的三个问题:第一是为什么要“贴近”,以及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和要求特征能不能“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第二是“贴近”什么,即大学生现实生活有哪些具体内容和表现?第三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做好“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本文主要对上述三个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自媒体时代下,文学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新媒介冲击,如何进行课程改革,适应时代发展,成为高校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本文以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为实例,探寻自媒体时代下文学教学策略的应对,作为高校教师应将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引入文学教学,利用新媒介的优势,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于新媒介编织的虚拟空间网络中,延伸师生交流的时间,拓展师生互动的空间,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大学生理论思辨性的形成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文化教学必须通过以下主要途径融入语言教学:一是介绍词语的文化内涵,二是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三是介绍与交际环境相关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学科交叉渗透已成了21世纪高等院校学科建设重要的生长点。但许多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内部壁垒森严,教师研究视野狭窄,仅研究所讲授二级学科内某一时段、某一空间领域内的文学形态,鲜有能打通各时期、各地域文学的教师。需要建立有效的学科联动机制,有效整合文学类课程资源,将文学类课程教学置放于跨学科视野下进行。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学史上有很多重要的"文学同类"现象,如国初颂圣文体、个性化字眼、创作前后分期等。在对"文学同类"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意象在中国文论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关涉到艺术的本体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创作实践的改变,结合外国文学教学的情况谈论意象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以典型外国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力图在外国文学教学方面有一些新的实证性发现和学理性发掘。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中文专业中,外国文学与民间文学知识有交叉共融之处,通过民间文学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外国文学中有关民间文学部分的理解和把握,两者之间可以进行渗透性教学,达到融会贯通、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师专的外国文学课程中贯穿比较文学方法论的教学 ,是专业发展的客观趋势 ,也是一种内在需求。师专的比较文学教学应该在教学内容、途径、方法上进行探索 ,寻求适合自己的路子。  相似文献   

18.
在视觉文化冲击下,基于经典文学文本改编的电影制品开始被大量地引介到高等院校的英美文学课堂上。作为文学课程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文学电影所独有的跨学科、视觉化、听觉化等特点,可以使传统、枯燥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但培养学生解读英文原著能力的教学目的以及英美文学教学中课时严重不足的现实限制了以影像为核心的经典电影在文学课堂上的无限利用。本着"扬"弃"并重的原则,在教学中,要依据英美文学特质并摘取经典电影的精华部分,结合有度以达最佳教学效果为根本,大胆创新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华文文学作品进入初中语文教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华文文学课文的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对其审美价值取向必须加以把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作家的身份和个性,拓宽相关的知识面,将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教育理论和大学教育发展的产物,研究性教学理念主张将科学研究模式纳入教学活动,以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研究创新的能力。在英语专业本科教育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助于进 一步凸显英语专业的“专业性”,弥补传统“技能本位”英语专业本科教育的缺陷。通过“基于问题的课堂启发式教学”和“基于课题的课外合作式学术实践”,英语文学研究性教学将有效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实现文学的“致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