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金著、李存光整理 异16开,平装,288页,32元,2003年11月出版 本书所收书信为新发现的、未收入《巴金全集》“书信编”的巴金佚简,共324封,起讫时间为1921年至1997年。分为致外国友人、致中国人士(含香港、台湾)、致中国机构团体三部分。 这些经由中外学者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发掘出的宝贵书简,对了解巴金的思想形成和他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  相似文献   

2.
本书为巴金夫人萧珊的作品,包括日记、书信、译文等。书中文字温馨、朴实,于平凡之中见真情,尤其是日记和书信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巴金夫妇生活的这个年代的时代背景和精神风貌,这些内容均为第一次出版。本文选编自该书序言。那份弥足珍贵的相濡以沫的感情并没有随着时间流走,他依然打动着今天的我们。  相似文献   

3.
2019年4月至5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百年器象”展览展出了三封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致米凯莱·贝索书信的原件。这三封书信分别写于1909年11月17日、1921年5月28日和1952年3月6日,反映了爱因斯坦早年、壮年和暮年的科学活动与社会活动。本文考察了这三封书信的文本与刊布情况,根据德语原文对这些书信进行了考订和重译,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爱因斯坦与贝索的交往、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的影响、爱因斯坦与科学仪器等中国观众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巴金在桂林出版工作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金于抗战时期曾数度生活在桂林:1938年,巴金和萧珊辗转于11月8日到达桂林,寄居在漓江东岸福隆街的友人林憾庐处,直到次年2月才离开。1941年9月巴金又重返桂林,住到次年3月。1942年10月中旬,巴金再回桂林,一直住到1944年5月。在这座城市里巴金开办了文化生活出版社桂林分社,大量印行书刊。  相似文献   

5.
近从上海市档案馆开放的档案卷宗里,发现一封1930年7月13日胡适致张元济的书信原件.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6.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日,《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等书已经出版,于12月26日起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市和各省会、自治区首府所在地开始发行。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共收书信372封,以1920年12月1日致蔡和森等的信开卷,1965年9月25日致邓颖超的信终卷。收入的书信是珍贵的历史文献,绝大多数是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手稿或手稿影印件刊印的,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这  相似文献   

7.
微记录     
<正>口袋野史: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只剩下57块银元。萧珊从菜场买来价廉的小黄鱼和青菜,用盐腌起来,晾干。每天取出一点,就算全家有了荤腥蔬菜。这两个菜,支撑了全家半年的伙食。某天,萧珊问道:"又买书了?""嗯,当然要买书了。"巴金回答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微记录所刊文字不代表本刊编辑部观点)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写的大量书信当中,致日本人士的书信是占着一个很重要的地位的。现存的将近一百封信,特别是写给《中国小说史略》的日译者增田涉和日本女歌人山木初枝的书信,对研究鲁迅在三十年代的思想和生活,都很有参考价值。早在一九五二年,上海出版公司就出版了吴元坎翻译的《鲁迅书简补遗(致日本人部分)》。一九七五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林林翻译的《鲁迅致增田涉书信选》。同年该社又出版了李芒翻译的《鲁迅〈阿Q正传〉日译本注释手  相似文献   

9.
巴金  李致 《出版参考》2007,(6):36-36
李致是巴金的亲侄子.李致从小丧父,过继与巴金。李致称巴金为四爸(巴金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在信函中称巴金为爸。李致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主持过四川省出版局的工作.担任过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为四川省文联主席。巴金从1955年到1994年给李致的信件有300多封.除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拿走和丢失的50多封.还有250多封。李致将巴金给他的200封信函汇集成书出版.书名为《巴金的内心世界》,信函全都有影印件,从中也可看到巴金的手迹.其修改的文字亦显现其中。信函的内容流露了巴金的真情心境.反映了巴金对社会的观察和他的道德观念。这本书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材料.也是著名作家的重要文献。下面摘录巴金给李致一些信函的文字:  相似文献   

10.
回音     
<正>@王芳:《档案春秋》,可谓每期必读。贵刊新年首期刊登的《1925,开创新局的盛会》一文,打破常规性的宏观记述,通过亲历者的书信、回忆文章等带有体感的史料,将历史呈现于读者面前,赞一个。@李志明:2014年第11期杂志刊发了纪念巴金专辑,舒乙、李辉、周立民等四位作家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不为人知的巴金,彩页还刊登了上海市档案馆藏的"巴金档案"。11月22日,《巴金的世界》展览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我带  相似文献   

11.
《出版史料》2005,(3):34-37
著名编辑家王仰晨先生于2005年6月12日去世,享年八十四岁。从十四岁当学徒算起,他在印刷和出版行业工作了七十年。曾在上海、昆明、重庆、桂林、烟台、大连等地的印刷厂、书店、报社工作,历二十余年,做过排字工人、校对、编辑和工务主任等;从1943年参加新知书店到1956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并持续到离休以后,历时近五十年,任小说组组长、鲁迅著作编辑室主任等。经手编发《青春之歌》、《平原枪声》等小说作品,主持和参与十四卷本《巴金文集》、十六卷本《鲁迅全集》的编辑工作,协助童怀周编选、出版了《革命诗抄》和《天安门革命诗文选》。离休以后,主持编辑了二十六卷本《巴金全集》和十卷本《巴金译文全集》,主持和参与编辑了四十卷本《茅盾全集》之中的二十五卷及《瞿秋白文集.文学编》六卷。1987年4月获首届“中国韬奋出版奖”。作为资深编审,他在工作中与众多的作家、学者有通信联系。曾结集出版过《巴金书简——致王仰晨》一书。这里选录了唐、钟敬文、叶圣陶、黄源、赵家璧、楼适夷、杨沫、陈原、萧乾等人致王仰晨的部分书信,用以缅怀逝者,同时从中可以折射出这位老编辑的人生一斑。选入的信件按时间顺序排列,由海客甲提供并注释。  相似文献   

12.
从1988年4月29日开始,吉林市台在新闻性的《江城生活》、《市场漫步》等节目中开辟了《听众电话》栏目。旨在广泛而及时地反映听众的意见、建议、要求和呼声,深入反映社会生活,开展批评,抨击不正之风,伸张正义,倡导新风,进行舆论监督。到7月末的3个月时间里,接到听众电话300多次。来访者不下130人次,来信50多封。反映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例如:改革中出  相似文献   

13.
由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辑、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致许广平书简》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全书收集了鲁迅在北京时期、厦门时期,以及在上海时期回京探亲时写给许广平的书信七十八封,全部根据当年鲁迅致许广平的原信手迹录出发表。编者还对书信作了简单注释。  相似文献   

14.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做和声……”说起电影《英雄儿女》中这首风靡全国的歌曲《英雄赞歌》,其创作和演唱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1952年春天,中国文联组织以巴金为组长的创作组赴朝鲜体验志愿军的生活,准备创作一批反映抗关援朝题材的文学作品,巴金选择志愿军某团六连作为体验生活的地点。  相似文献   

15.
曹仕力 《湖北档案》2022,(11):10-11
<正>2021年7月22日,两位从陕西省前来湖北阳新寻找白振江烈士档案资料的亲属,向阳新县档案馆捐赠了部分白振江烈士相关历史资料,其中有两封1956年时任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给陕西省民政厅的书信,引起了在场工作人员的高度关注。正是这两封书信以及其他有关材料的证明,为陕西省民政厅追认白振江为革命烈士提供了详实依据。同时,也讲述了1929年12月发生在湖北,被周恩来同志誉为模范的“大冶兵暴”中,优秀共产党人、革命烈士白振江鲜为人知的革命事迹。  相似文献   

16.
梅红 《中国编辑》2011,(1):89-90
在曹禺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四川教育出版社抢得先机,在李致同志的支持下,奉上了《曹禺致李致书信》这份厚礼。这本书首次将曹禺与李致的38封珍贵书信公布于世,不仅为研究曹禺20世纪80年代的  相似文献   

17.
“……倘使叶圣老不曾发现我的作品,我可能不会走上文学的道路,做不了作家,也很有可能我早已在贫困中死亡。……”这是巴金老在1981年7月25日《致<十月>》的“随想录”中写下的话。当年,尚未成为作家的巴金在法国写了  相似文献   

18.
明红 《陕西档案》2003,(5):42-44
在上海幽静的武康路旁,有一座美丽的花园洋房。坛泰斗巴金在这座洋房中居住了四十余年,在这里,他接待过许许多多的不速之客——荣誉、灾难、劫后重生,送走了与他患难与共的夫人萧珊,写出了被誉为“真正的灵魂呼号”的《随想录》和《再思录》。  相似文献   

19.
明红 《档案天地》2005,(1):19-21
在上海幽静的武康路旁,有一座美丽的花园洋房。坛泰斗巴金在这座洋房中居住了四十余年。在这里,他接待过许许多多的不速之客——荣誉、灾难、劫后重生,送走了与他患难与共的夫人萧珊,写出了被誉为“真正的灵魂呼号”的《随想录》和《再思录》。  相似文献   

20.
《文汇报》副刊《笔会》原主编、高级编辑徐开垒在长期的编辑创作生涯中,结识了众多的作家、艺术家以及普通作者,细心积累了大量的来往书信.其中有不少重量级名人,如巴金、叶圣陶、冰心、沈尹默、丰子恺、赵朴初、艾青、曹禺、郭绍虞、钱君匋、柯灵、唐弢等诸位先生的珍贵书信.在他的晚年,曾经四次向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以下简称为“上图”手稿馆)捐赠作家书信和自己的书稿,合计254件,其中书信达180余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