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新闻工作者,谁不想抓重大题材,谁不想多写名人、名家、英雄劳模?但重大题材、名人、名家、英雄劳模毕竟是有限的。呈现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更多的是平凡而普通的人。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在他们身上,同样会闪现出绚丽多姿的时代火花。 我是一个基层新闻工作者,1982年开始在县委报道组工作,之后又调到县报。10多年来,写过的报道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的也有1600多篇,可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觉得最令自己满意的似乎还是那些来自平凡人的报道。虽然时光流逝,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物,至今仍然活跃在我的心里。他们的事迹激动着我,更鞭策着我去发现更多像他们那样的人。  相似文献   

2.
心底的回忆     
人的一生总有许多美好的往事,它伴随着我们的记忆,沉淀着一些难以言说的情怀。它如同一个个五彩的音符,跳动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交织成漫长岁月中永远也抹不去的旋律;又如同一朵朵晶莹的浪花,飞旋在我们的生命之河里,幻化成暮然回首时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回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云南省图书馆几次有限时间阅读日子里的点点滴滴。场景依然那么生动,即便已经过去很久,但却留在我心里某个角落,久久不会忘记。  相似文献   

3.
幸福在哪里     
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  相似文献   

4.
周鸿祎:好的互联网产品是运营出来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互联网领域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但究竟怎样才能打造出成功的互联网产品,一直存在着理解的误区,也困扰着很多创业者。 从我个人多年的实践中,我认为互联网产品有几个容易被忽视的特点:第一,互联网产品要有一个灵魂,要符合相关领域的游戏规则,能打动用户的心。  相似文献   

5.
朱瑜  付玉霜 《出版广角》2012,(11):56-59
宗俊峰社长给人的第一眼,有如明星出场的效果——挺拔俊逸,玉树临风。"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清华人,从清华毕业,然后留在清华任教,又在清华的多个部门任职,如今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回头想来,每一步都是深化着我对清华精神的领悟……如果说过去我在大学的体制下思考并实践清华精神,那么在今天,我更要在大学精神与企业精神的平衡中思考和实践清  相似文献   

6.
十年晨报,我在其中六年。尽管残酷的竞争使晨报在早报市场优势无多,但真正了解晨报的人,依然愿意用“负责任的把关人”来评价正在坚定地履行着报纸与读者契约的北京晨报。 十岁的晨报需要在新的起点上奔跑。作为曾经为它的成长做出过努力的人,我满怀信心地期待它的下一个十年。  相似文献   

7.
<正>17岁那年,我背着行囊离开贫瘠的家乡。因为只有一米五的身高,七十斤的体重,所以我提着的行囊看上去特别大,走着也显得特别吃力。可我心气很高,我对那些关心我的人说:我东西根本不多,走着一点不累!但我的心累。心累的感觉缘于家里的贫穷,是贫穷使我不得不中途辍学,走上外出打工之路……我的家乡在江苏睢宁农村,父  相似文献   

8.
在湖北省襄樊市档案馆的陈列室里,静静地存放着一个红布硬封的日记本。尽管岁月流逝半个多世纪,但它保存得依然完好;尽管它的主人离开了我们54个春秋,但日记中记录的火一样的思想,山一般的情怀,依然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看过它的人;尽管日记只有13篇,但它见证了一名军校学员由士官到英雄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9.
汤国基 《新闻世界》2007,(11):18-18
王菲前不久曾经对媒体说。“其实上帝吝啬得很,他给予每一个人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我有天赋的好嗓子,但我却不是很会说话,我的任性、爱发脾气,其实也与我的不会说话有关。我若很会说话,在很多情况之下,就用不着发那么大的火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什么人可以做电视广播记者?一个有资格做记者的人是因为他在一所大学获得了新闻学学位吗?美国俣伯德有限广播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斯坦利·哈伯德认为并非如此。他在其所著《电视广播时代》一书中提出了如下观点: “我认为,一个记者要想被人认为确有能力,就必须证实他或她有新闻才干、有‘新闻敏感’制作电视新闻有着一定的时间限度,为力求成功,电视记者必须具有真正的新闻敏感。据我的经验表明,一个人不可能在新闻院校学到新闻敏感;新闻院校可以使学生做好准备在一家电视台的新闻编辑室工作;新闻院校可以教授学生掌握技巧,但不要以为一个人成功地掌握了技巧,就可以确认这个人  相似文献   

11.
目前出版人对MBA大多不太熟悉,能够预测到MBA的作用并且努力引进MBA的人,都能称得上是领先一步了。我是从事人事管理的,从我这个角度学了MBA的课程之后,就特别关注人的问题。我发现,无论是在出版业内还是在其他行业,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人的管理上的认识误区。人,到底是成本还是资源?很多人说起来都知道,人,当然是资源。但在实际管理和操作中,大多数领导者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当做成本,或者是将“以人为成本”作为出发点,一开口就说我在他身上花了多少多少钱等等。有的出版社年年都要招聘人才,要博士、硕土;也有的出版社五六年可以不要一个人,认为人才进来是分蛋糕,不是来做蛋糕的。一个出版社如果发展不好,我看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人没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刚好有机会为某报的版面担任选书工作,因此一年下来有缘先睹为快了近千种的新书好书。虽然台湾书市并未回温,但在选书人这个位置我可以感觉到出版社的热情不减;虽然退书率仍高居不下,但我总想用有限的版面资源去推荐更多值得一看的好书。  相似文献   

13.
与关山见面,地点约在了阜成门的麦当劳,时间是晚上不到7点,正是一天中快餐厅生意最好的时候。我看着从面前走过的人,猜测着一个不满30岁就独自一人用一年时间走遍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78个地区,寻访了200多个普通老百姓的人,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但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站在我面前的这个人会是如此的瘦弱。令我诧异的还有他那看起来与其经历不相称的年轻。 麦当劳里过分喧嚣,我们最终将谈话地点改在了附近一家不大的酒吧。在这  相似文献   

14.
早晨 《今传媒》2004,(6):39
那么多的金黄小麦,袒露在北国燥热的酷暑中,就是漫漫一院子。当阳光退去,我吸溜着新麦面做的长面条,面条芳香,劲道又很足。我看到金黄的小麦堆起来,“就像一座小山一样”,我问我的妈妈:“这么多小麦,这有几石啊?”“五石!”我的妈妈赤着脚,我看到她脚丫上沾满了带着小麦芳香的尘土,她正在给麦堆上面盖帆布,以免雨水突然淋湿它们,她推了一下我的头说:“够我们吃到明年了!”这就是我对1982年的印象。我的记忆就是从1982年的那一堆小麦开始的,从此,我们很少吃那些包谷面做的窝窝头了。人的记忆如果和肠胃无关,是很难持久的。那天对着金黄的小麦吃面条时,我不可能想到1982年的另一个问题。当然,解放前夕,上海街头的市民也不可能想到,1982年的中国人会逃难一般冲进一辆公共汽车。如果我认识那辆公共汽车,我会告诉它:二十年后,吃面条的小男孩混在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中间,瞄准斑马线冲过去——他们害怕汽车,马路和街道已经是汽车的天下……一个人的交通问题,就是一个人的肠胃和两条腿的问题,中国人对“交通的记忆”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拥挤。拥挤着冒着战火去逃命的人,拥挤着大发国难财的人,拥挤着被关进牛棚的人,拥挤着去当红卫兵的人,拥挤着上山下乡的人...  相似文献   

15.
在紀念新华通訊社誕生二十周年的时候,新华社的同志要我写一篇关于新华通訊社初创时期的历史情况的文章,我自然無法推托,也不应推托,因为我是参加过新华通訊社组建工作的,而且也可以说是主要的一个人(向仲华同志当时是新华社社長——编者)。但事过多年,有許多事情已非記忆所及,加之我的文字修养和業务知識有限,实在难以滿足新华通訊社同志們的期望。  相似文献   

16.
走进CNN     
卢咏 《新闻记者》2002,(4):40-43
我清晰地记得去年9月16日第一天到CNN上班的情形。由于5天前刚爆发的9·11事件 ,CNN大堂的入口处安装了严格的安检设备 ,在电梯里 ,在走廊中 ,处处可见忙碌而疲倦的面容 ,但几乎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都会微笑着跟我打招呼 :Howareyoudoing (你好吗 ) ?我的实习生活就这样在紧张与友好的氛围中开始了。闻名全球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CableNewsNetwork) ,其电视网络覆盖212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42个分部 ,拥有1亿多外国受众。它不仅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天候24小时滚动播送新闻的频道 ,…  相似文献   

17.
分享快乐     
上中学时老师曾说:一个人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后我们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一个人拥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后我们便拥有了丰富的思想。那时候我并不十分理解老师说这句话的意思,只是朦胧觉得与人分享是很重要的。于是把自己的小人书拿出来与同学们换着看,最后我读到了三十多本小人书。记得初学新闻报道时,总认为自我奋斗才是最重要的,整天就埋头写啊写,不顾白天黑夜,虽然偶有收获,但大多数稿件如泥牛入海,没有音讯。后来,在一位热心大哥的指导下,逐渐与几个写稿的文友熟悉起来,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分享文章发表后获得的经验和喜悦,我的视野开…  相似文献   

18.
笑的怀念     
在人生漫长的征途中,多少事在记忆里有如过眼烟云,很快消失。但不知又有多少事,连细微末节,都令人毕生难忘。有一个人的身影,音容笑貌,常常在我脑海萦回。虽然我同他的接触多是一些琐碎小事,但我从平凡中窥察到他的伟大。我当时只不过是一名年轻记者,对我取得的些微成绩,他往往给予鼓励;我工作中的失误,他总是坦率地提出告诫。这些年来,我在国外东奔西跑,会见过不少同他有过交往的外国朋友,无论是军事首领,还是政府首脑,都称他是世界伟人,说他是最容易打交道和合作共事的人;各国政府官员和社会名流,对他那彬彬有  相似文献   

19.
坚守不易     
我是在去年2月底离开广州一家主流大报的.走的时候,偌大的办公室里空无一人.在此前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所在的部门被一种极端悲观的情绪裹挟着,有近一半的人离开了报社. 这几乎已经成了报社甚至广州纸媒的一个缩影.2005年7月初的某天,北大、清华的20多名毕业生怀揣新闻理想一起飞往广州,他们将成为广州三大报业集团的记者、编辑.但在十多年后,这些人大多离开了这个当初令他们激情澎湃的行业,而我是少数几个至今仍在报业“坚守”的人之一.  相似文献   

20.
“我当时想,如果我跳下去。那么我的墓碑上一定写着‘这是一个失败者’。而相反的.我坚持了.我的墓碑上会写‘这个人一生经历坎坷.但终究是一个成功者。’!”邱恒在说这段话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