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佟德 《武当》2013,(7):22-23
所谓"盲练",就是太极拳爱好者在掌握了套路之后,闭上双眼或以物蒙住双眼,形同在黑暗中进行套路习练。"盲练"具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好处。"盲练"可以更好的练"意"太极拳是内功拳的一种,也可以说她是"意拳"。而内功拳首在练意。从古到今,所有的太极拳理论无不强调"以意领先",无不强调"用意"的重要。太极拳  相似文献   

2.
胡明华 《武当》2013,(7):14-15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先贤曾说过,"打拳打个理","学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一、太极拳具有哲理性太极拳的拳理源于《老子》和《易经》。因此,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便把太极拳与中国古典哲学联系在一起,认定太极拳是哲学拳。太极拳与哲学的关系源远流长。可以说,没有中国的古典哲学,也不会有当今  相似文献   

3.
刘月兰 《武当》2013,(8):25
我自幼喜爱武术,自1991年开始习练太极拳,在多年的太极拳习练和教学过程中,使我深刻体会和认识到,练太极拳要想出功夫,那就必须练好"沉"劲。"沉"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沉"是太极拳的本质,松是方法,沉是目的。至于气和腰裆劲、圈、圆、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人身除了脑袋以外,所有肢体和部位都应练出沉劲来。简单的说,就是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往后撑,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也就完成了手臂的力由脊发。如若没有手臂的沉,手臂就不会有撑劲。通过松腰,使得腰以上的体重作用到胯上下沉,作用到腿上,从而完成腰裆劲下沉。通过松腿脚,把脚以上的体重作用到脚底下,从而能完成力发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关于人与自然的核心概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尹”远的影响。作为传统体育运动的太极拳在其发展过程中无疑渗透着“合一”的思想,并表现在思维方式、审美特征以及训练方法等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就'太极拳要走实战之路'发表个人见解。太极拳要走实战之路是对'杨无敌'盖世武功的呼唤,是为了把太极功夫当作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但是祛病健身、益寿延年是太极拳的根本宗旨,尤其现在它已成为世界健康第一品牌,因此益寿延年应是太极拳的首选。与此同时,应在特定对象中从小抓起,组织专业队,落实太极拳走实战之路的...  相似文献   

6.
吕士英 《武当》2012,(2):19-20
太极拳之理内涵深邃,博大精深,毕其一生,难学一二。20年来,我专练太极拳(含多种器械),对拳理拳法稍有涉足,深感受益匪浅。现以自己的长期实践就太极拳的"圆"、"正"、"松"三个方面,谈些肤浅看法,愿与武林朋友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杨澄甫先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的太极拳经典成语,"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句。郑曼青先生于1947年出版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一书中公开了杨澄甫先生的这一句话,使得这一句具有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归纳和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太极拳理、拳论中的“心”掷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中予以解读。结果认为太极拳健身文化之“心”偏重于它的思维和意识功能。它的机能器官是脑,通过脑的神经活动完成其相应的 活动。  相似文献   

9.
梁晓波 《武当》2014,(10):11-14
传统杨式太极拳在门派传承中一向认为,太极拳创自张真人(三丰),其源流如《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所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其术本于自然,而为形不离太极,为式十三”。民国年间,唐豪先生提出“太极拳之祖,予断为陈王廷者”。加上《自序》中说,“余幼时,见先大父露禅公”以及对“陈长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的解释,于是从二十世纪60年代起,杨式太极拳对其源流的描述即称,“约1850年左右,第一位陈家沟陈氏拳械的外姓传人杨福魁(字露禅,1799-1872),辞别其师陈长兴,返回故乡永年设教。  相似文献   

10.
顾青 《精武》2008,(6):40-40
儒、释、道三家均重视人生修养,而修养的方法内容与境界又各有不同。道家讲人生修养以法天地、法自然为不二法门,以明道、悟道、修道及证道为次第功夫,以“人天合一”与宇宙共洪荒为最终目的。强调恪守知行合一,精进不已地做功夫,以求达致终极。  相似文献   

11.
孙氏太极拳98式作为最后定型的太极拳流派,是孙禄堂先生在几十年精研形意拳和八卦拳,已在武学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之后,又学太极拳于武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根据自己对内家拳的体悟而定型的拳架体系。孙禄堂先生作勾首先明确提出拳与道合的一代武学宗师,其一生跨越了朝代的更迭,冷兵器的暮落,其武学思想是其躬行研验一生的结晶,这种武学思想自然也体现在孙氏太极拳之中。笔者虽然对孙氏太极拳喜爱有加,但对其中奥叉也只是一知半解,现不揣谫陋,对其中开合手之势谈谈自己多年来的体悟。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是由公平正义的“道德价值”、人性的“规范体系”和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相处的“互动行为”方式构成的。太极拳运动由于受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的思想影响,要求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谐与统一,这个价值取向始终贯穿在太极拳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尝试从“天人合一”的视角来阐述太极拳的内涵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继太极拳“模块学练法”学练模式在学校体育取得成功后(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报会一等奖),笔者将其引进社区体育,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该学练法打破了社区太极拳传统学练的框架,能较好地解决社区太极拳学练中学与练的问题,使学员学得快、记得牢、乐意练,学会后能长期坚持习练,能有效提高太极拳的学练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这部《月亮》专题邮集,从萌生想法到最终跨入世界邮展的殿堂并非偶然,而是她长期来孜孜不倦地学习,对集邮素材长期积累,以及每次参展后总是虚心求教找差距,不厌其烦作修改的结果。纵观邮集,让人耳目一新,前言纲要紧扣主题,素材编排错落有序。它用跨世纪的丰富邮品,娓娓道来许多有关月亮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倘若再仔细去体会,你还会发觉,女性作者所特有的那种含蓄细腻风格,贯穿着这部邮集的始终。  相似文献   

15.
峨眉“环禅道”太极拳是曾庆宗先生在广泛吸取各家武学精髓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传统哲学以及武学理论所创编而成的新型太极拳类。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将峨眉“环禅道”太极拳的内涵特点与体育院系武术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分析得出其进入体育院系武术课的可行性因素主要有:符合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背景;符合当前高校特色办学和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峨眉“环禅道”太极拳是优秀的课程资源;教材师资等客观条件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16.
以“维模原理”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地区开展的武术传播经验进行研究与分析,旨在为武术国际传播提供参考。调查研究得出: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地区社会整体情况趋于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整体稳步提升,实行民族文化自治,对外来文化有较强的包容性。基于上述社会整体情况趋于稳定条件,武术套路在该地区开展能够帮助当地社会以及个人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根据“维模原理”文化传播理论的内核,要实现武术套路在该地区成功传播,要满足以下条件:1)社会整体趋于稳定;2)武术套路能够有效帮助本土社会和个人实现自我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博爱县唐村因为《李氏家谱》而被众多史学家、太极拳研究专家所关注.唐村的千载寺是我国无极养生文化、武术文化最早发祥地之一.千载寺住持李道子(十力和尚)对僧众、信众提出5条戒律,其一“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要求弟子在没有成“功器”的时候,不要轻易讲出自己的师门与传承.自此而后.“未成功器,勿名师门”成了千载寺武术律条,形成了严以律己、不图虚名和谦虚谨慎的传统.通过对“未成功器,勿名师门”的评释,认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植根于佛、道、儒三教文化;通过“未成功器,勿名师门”对唐村一带习武群体影响的分析,得出武禹襄在舞阳北舞渡盐店所抄得的《太极拳论》为唐村李氏后人李鹤林所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陈谦 《网球天地》2008,(4):134-135
2008年第二期,我们刊载了一篇名为《中国网坛10大焦点问题》的文章,总结梳理出中国网球的若干焦点问题。在将问题抛给读者之后,杂志收到了许多热心回复,从中不难看出广大球迷们对中国网球未来的殷殷期盼。我们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以期引发更广泛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