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先驱导报》发表了一组名为《中国人误读的世界》的报道,列举了一些被中国人“误读的世界”。比如“伊朗人恨死美国人”“韩国人爱国不买日货”等。对于这些误读,《国际先驱导报》评价说:当“世界误读中国”为国人义愤填膺时,人们却可能忽略了自己也在某种程度上误读着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美国出现了一个所谓“电视新闻节目热潮”,收看电视新闻的成年人,1980年达5,630多万人。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调查表明:电视的影响力在美国已高踞第四位,仅次于白宫、大企业、参议院。美国电视新闻之所以能这样吸引观众,是与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开办“新闻杂志型”节目密切相关的。 1939年美国正式开办电视以来,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3.
(1)20世纪末美国科学家提出“数字化虚拟人”计划,并先于其他国家进行研究。“数字化虚拟人”包括“虚拟可视人”、“虚拟物理人”和“虚拟生物人”三个阶段 [1]。1994年美国完成了世界第一个“可视人体计划(Visible Human Project,VHP)”数据库 [2]。  相似文献   

4.
美国人在形容美籍犹太人的富有时说:“美国的钞票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而以色列人则说:“犹太人的财富在脑袋里。” 犹太民族的成就,不仅在物质财富方面。在近代和现代史中,犹太民族为世界培育了海涅、贝多芬、门德尔松、马克思、柴门霍夫、弗罗伊德、斯宾诺沙、  相似文献   

5.
自从1911年美国人泰勒开创了科学管理之先河以来,“科学管理”一词便以独特的魅力风靡了整个世界,影响并支配人们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给人类世界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世界的面貌发生了长足的变化。一些新兴理论如“战略规化”“运筹学”、“系统分析”、“计量经济模式”等等应运而生。但随着组织科学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媒帝国冲击着美国大众文化杨建华在美国新闻业愈演愈烈的兼并与竞争浪潮中,一个个庞大的“传媒帝国”出现了。一向以民主自由引以为豪的美国人民悲哀地发现:未来的美国大众文化将被这些传媒帝国主宰,他们将按自己的意愿控制美国人的精神世界。一、兼并浪潮席卷传媒去...  相似文献   

7.
“你是否相信上帝或者你是否有某种宗教倾向?”根据1994年3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举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93%的美国人回答是肯定的,5%的美国人回答是否定的。 1994年,关于宗教信仰问题又在美国国内引起讨论。不少美国社会学家面对国内犯罪猖獗、家庭崩溃等社会问题日趋严  相似文献   

8.
夏夏 《湖北档案》2011,(7):42-43
1983年,被世人誉为“美国密码之父”、“世界破译巨星”的美国人赫伯特·亚德利撰写的《中国密室》出版发行。此时,亚德利已辞世25年,没有看到《中国密室》与世人见面。但所幸的是,《中国密室》中的故事却逐渐被人们所知了。  相似文献   

9.
启事     
在2001年这个想安静都安静不下来的世界,李安的《卧虎藏龙》被媒体炒炸了天。不就是在好莱坞外语片中入了个什么“围”吗? 不就是存西方比较“叫座”的片子吗? 电影好不好,得先由12亿中国人说了算。如果一个导演,能拍一部国人拍手称快的片子,这导演一生都可以“ok”了。美国人再多,也就是2亿,他说你好,你就登天了。美国人? 美国人算什么? 经济发达和文化发达从来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有些事情,道理比较简单,但是要证明它,使人点头,令人信服,却不那么简单,没有大量的事实、数据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有些评论旁征博引、周密论证,以使观点精当,理直气壮。评论中的这种材料与观点的处理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厚事精理。 近几年来,美国“人权卫士”摆出一副捍卫世界人权祖师爷的架势,今天指责这个国家“侵犯人权”,明天又抨击那个国家人权“不合标准”。他们声称:“我们有一手好牌,我们自由和民主价值观在世界各地极有魁力。”有人甚至扬言,美国是“照耀这个灵魂不开窍的世界的人权灯塔。”事情果真如此美妙吗?未必。“未必”虽只有两个字,要论证它,却要百语千言。《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发表的《“人权卫士”的难题》,旁征博引了:(一)美国刑事组织1992年2月10日发表的一份报告;(二)美国一名著名社会专家1978年的著作《美国社会问题》;(三)一美国学者《美国的人权状况》长文;(四)1991年《巴黎竞赛画报》发表的有关资料;(五)  相似文献   

11.
美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发明了“中美国”(Chimerica)一词,而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则提议创建美中两国集团(G2)。国内也有人认为,在对外政策上,中国没必要继续走“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相结合”的道路。而事实上,现在谈“中美共治世界”为时过早。回顾历史,美国的崛起也离不开“韬光养晦”。  相似文献   

12.
电视环境报道应形成强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后起之秀的美国CNN电视台素以“世界报道”闻名,他们有一个30分钟的“世界新闻动态”栏目,其中三分之一的内容竟然是全球环境保护方回的信息,属于该栏日的第二位,第一位是突发事件。由此可见CNN对环境报道的重视程度.除CNN外,美国ABC、英国BBC等一些世界大台都设有相应的天南地北栏R,总部设在英国的“世界环境影视网络”还无偿向全世界提供环境影视资料服务。该网络于1997年在北京设立了“环境影视咨询中心”,向中国人提供环境影视服务。世界各国的电视传媒为什么把环境报道放…  相似文献   

13.
沈鲁  王杰祥 《青年记者》2017,(20):80-81
美国利用其影视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通过价值观念输出,将本国的意识形态传播至他国.用文化战略配合实现国家利益一直是美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手段.2016年,美国TNT电视台播出的战争剧《末日孤舰》把时间设置在“世界末日”后,将中国作为假想敌,讲述了一艘美国驱逐舰为恢复世界秩序、致力世界和平而与恶势力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该剧反映出包括美国的政治理念与社会价值观在内的一系列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形象化地凸显出美国国家核心价值,并以某种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对“他国”形象进行“另类”书写.  相似文献   

14.
离子鱼 《航空档案》2006,(11):39-57
美国F-22A“猛禽”的出现,在拉开世界第四代战斗机序幕的同时,世界第一战斗机的桂冠也就随着世界公认的,无可争议的目光中落到了其头顶之上。那么自然而然的,人们就会想到,排在“猛禽”之后的当今世界第二战斗机的荣誉会落在哪种战斗机的头上呢?稍对军事航空略有了解的人自然的就会想到最有可能获此殊荣的3种机型——美国的F-35。  相似文献   

15.
周洁 《新闻前哨》2008,(2):73-75
键盘上敲下陈鲁豫(以下称“鲁豫”)三个字,脑海就浮现出另外一个女人的名字——美国人的心灵女王——奥普拉·温弗瑞——一位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一个偏僻小镇的访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凭借着其非凡的个人魅力,奥普拉赢得了美国和世界亿万电视观众的心,人们叫她“脱口秀女王”。  相似文献   

16.
在这个强权盛行的世界上,有骨头说美国不是的人不多,一篇短文能够戳到美国痛处的更少。刊登在西班牙2001年1月5日《世界报》上的《这个世界真神秘》,堪称这样一篇少有的妙文。 作者一定是早就看透了美国“民主制度”,对霸权主义心存愤慨,这次美国“马拉松式”的、丑闻迭出的总统大选,加深了他原有的认识,也激发了创作灵感,于是突发奇想来写这么一篇文字。 此文的独特之处有二,一是以“问号”谋篇,细数千字译文中的问号就有16个之多,堪称一篇“由问号组成的文章”(此种笔法的经典范例,恐怕当推我国屈原的《天问》,只是…  相似文献   

17.
近日,“数字化经济”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会议由世界商讯集团与华北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共同主办。华人世界知名的文化人与出版人、IT资深媒体创办人美国BNI集团执行长——詹宏志先生做了“数字化经济”的主题演讲,许多知名人士参加,美国伯克莱大学校长田长林先生、陈冲副司长以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为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而进行的斗争方面,曾作了许多工作。其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就是“国际传播发展计划”,也就是著名的简称IPDC。1984年底,美国为了顽固地维护世界新闻传播旧秩序,断然退出教科文组织。在退出前后,美国政府曾不止一次地表白,美国虽然退出教科文组织,但是对于“国际传播发展计划”则仍然十分重视,而且许诺说美国政府今后将拨出可观的经费来继续支持这项计划。这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国际传播发展计划”究竟是一项什么计划?其来龙去脉究竟怎么样?美国为这项计划到底作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19.
何谓"大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去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年必读书 目”,今天又在一些高校实行了。抛开鲁 迅、胡适、梁启超他们争论的“语境”, 在今天不仅仅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和“汲取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对今天 的莘莘学子来说在当下世界“机器人” 与“人机器”的交替运作中,“重理工, 轻人文”已经积重难返,“人有病,天知  相似文献   

20.
据美国《编者与出版者》杂志报道,一年一度评选“世界最佳新闻照片”的荷兰世界新闻照片基金会,颁发了一九七九年“世界最佳新闻照片”奖。五十个国家的七百二十名摄影记者送来了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