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羚羊木雕》并不是一篇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读解的优秀文本,其浓郁的学生腔与直白的情绪表达,使得文本丧失了一切可能的阐释空间,但它却是一篇令人警戒的教育案例. 这一案例呈现的教育事件很简单:一个初中生把父母给自己的羚羊木雕转手送给了自己的好朋友,不料父母认为羚羊木雕过于贵重,非常严厉地逼迫孩子找朋友把木雕要回来.最终,孩子反抗无效,不得不痛苦而绝望地找朋友将那代表友谊的木雕要了回来.  相似文献   

2.
《中国德育》2008,(7):4-7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七年级语文课本《羚羊木雕》讲的是:“我”把一件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方,父母发现后,立即逼着“我”去要了回来。“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跌宕的情节、激烈的矛盾冲突为广大中学生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3.
《羚羊木雕》因其情节接近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加之反映了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深受学生喜欢。本文的情节大致是:爸爸从非洲回来送给“我”一只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讲义气的好朋友万芳,父母知道后逼着“我”从万芳那里把羚羊木雕要了回来。该文选自1984年第10期《  相似文献   

4.
一、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1.注重对话,平等交流。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围绕“羚羊木雕应不应该要回”的观点,我刻意点拨提出:“羚羊木雕是非洲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作为学生还不能自我支配。”一语激起了学生丰富的情感:“羚羊木雕即使价值很高,也不及好朋友的情谊,因为友情是无价的。”“没错,而且木雕是爸爸送给我的,那我就有权支配。”  相似文献   

5.
编者易题意在立镜《羚羊木雕》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该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相似文献   

6.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课本七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意在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既敬重父母,又尊重孩子的情感? 笔者认为,对于《羚羊木雕》故事里围绕“赠送”和“索回”那只羚羊木雕,发生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所发生的两组矛盾。如果用原有的眼光和观点来看这一《羚羊木雕》,未免视野狭隘,看法偏颇也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友谊与江湖义气 故事的主人公“我”是一个内心充满友情、珍惜友情的小孩。在课文里,坚持诚信的“我”的呐喊和反抗是无…  相似文献   

7.
最近听了一位老师的公开课,这位老师上的是张之路的短篇小说《羚羊木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老师的课备得很充分,上得也精彩,但在授课过程中,这位老师认为:小说中的父母逼着自己的女儿要回送给好朋友万芳的礼物——羚羊木雕的行为,是重财轻义。  相似文献   

8.
一、课堂导入在初一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一篇《羚羊木雕》的课文,请哪位同学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一下。学生复述:“我”和万芳是好朋友,在“我”不知底细的情况下,把一只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我”父母得知后,非常生气,因为这只羚羊木雕非常珍贵,他们要求“我”一定要把木雕取回来。我觉得非常为难。二、提出问题1.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能不能理解父母的做法?学生甲:我不能理解。我觉得“我”去取木雕时,会伤害“我”和万芳之间的感情。学生乙:我能理解,因为这只羚羊木雕毕竟是太珍贵了,小孩之间互相送这么昂贵的东西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9.
作者倾向和教学目的──兼评《羚羊木雕》教学陇西一中陶宏亮《羚羊木雕》是初一语文教材中一篇新编的阅读课文,说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妈妈逼着“我”向好朋友要回已送给好朋友的礼物“羚羊木雕”,“我”很茫然。这篇作品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性是十分明显的:赞美小...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风雨,都会遇到与《羚羊木雕》中的"我"类似的伤心事."我"把家里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后又迫于父母的压力,不得不将它要回.个中矛盾与无奈,若非当事者倒还真难体会.其实,阴晴圆缺本自然,对风风雨雨的回味不也是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11.
陈志丹 《成才之路》2011,(17):93-I0022
执教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时,组织学生对这场“我”与父母的冲突,谁是谁非进行讨论。学生异常活跃,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应该怪爸爸妈妈,他们太不懂孩子的心了;礼物贵重,友情更贵重,希望做父母的能认识这一点;朋友之情不能用金钱衡量;物品失去可以再买回,但自尊心和友情的损害,这是多少钱都买;父母态度粗暴,不尊重孩子的感情,影响孩子心理,破坏了孩子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12.
《羚羊木雕》情节跌宕起伏,文章一开头就用妈妈的责问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由此展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时不妨从情节入手,通过分析人物心理,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底蕴。本文写了发生在三个时间段里的三件事情:穴1雪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这是上星期的事。穴2雪“我”送好朋友万芳羚羊木雕。这是昨天的事。穴3雪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这是今天的事。如何把发生在三个时间段里的三件事情写得集中紧凑,谋篇布局是很关键的。作者从妈妈的追问写起,把第三件事作为文章的主线,总体上运用的是顺…  相似文献   

13.
《羚羊木雕》写了父母和孩子之间一场不大的冲突,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围绕“赠送”和“索回”那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羚羊,发生了两组矛盾:一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另一组是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在两组矛盾中,家庭矛盾居于突出位置,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是由家庭矛盾引发的。  相似文献   

14.
《羚羊木雕》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深圳罗芳中学黄琬雅关于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的《羚羊木雕》一课里面出现的六个人物,《教师教学用书》将之归为“重财轻义”和“重义轻财”两大类,并且指责父母损害孩子纯洁友谊的行为。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提出,与学...  相似文献   

15.
一技在文章的结尾,出现了疑问句的形式,我们不妨把它称为疑问式结尾。这种形式在整篇文章的最后,提出问题(或进行反问),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意味悠长。张之路的小说《羚羊木雕》,"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要回来,"我"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羚羊木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即将结束时,师生共同讨论:“父母逼孩子要回送人家的礼物,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全班分正方和反方展开了一场辩论。  相似文献   

17.
就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羚羊木雕》的主题展开分析,认为一般的教学思路"父母与儿女之间要有真诚的沟通"偏离了文章的本意,文章真正的主题是要通过两难问题"要回木雕或不要回木雕"来凸显成长、亲情、友情、财物处置与情义的权衡等人生课题,同时表现了人物的性情与内心世界,以期让学生在两难中收获人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给万芳的信     
<正>一、请为《羚羊木雕》中的"我"给万芳写一封信,不少于200字万芳:对不起!我食言了。我知道这样做伤害了你,可我也是迫不得已呀!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你后的第二天,我妈妈发现木雕不见了,于是就质问我羚羊木雕的下落,我不得已说出送给了你。我试  相似文献   

19.
初一册第一单元:家庭生活[单元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羚羊木雕》《背影》《散步》《金黄的大斗笠》(下面比较时均以课题首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题材比较。《这》表现了孩子与家中保姆之间的深厚情感,《羚》反映的是家庭成员中父母与女儿的矛盾冲突,《背》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爱心,《散》描写了祖孙三代人之间的理解与爱护,《金》赞美的是姐姐对弟弟的照顾与体贴。2.线索比较。《这》中的“熊皮手套”是孩子感情的聚焦点,它在全文中出现了四次,作为记叙的线索贯串全篇。《羚》中的“羚羊木雕”连缀着故事的起因、…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2000年初中《语文》第一册颇有新意,值得肯定。也许由于时间匆促的缘故,有较多句法方面的错误,值得提出来讨论。下面按课本顺序罗列并指正:A.第5课《羚羊木雕》的“自读提示”说:本文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间的思想矛盾,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既敬重父母,又尊重孩子的感情?“怎样既敬重父母,又尊重孩子的感情”,这是一个并列复句,这样的复句的两个分句一般共有一个主语。而这个句子呢?主语不明确,逻辑不清楚。从表达的句意看应该有两个主语,即前一分句“敬重父母”的主语应该是“子女”,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