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答案具有或然性的热学“可能”题,是近年各地中考物理试卷中持续上扬的热点之一.实践表明,它对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论语气词“著”的来源及与动词形尾“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产生、宋元时习用的语气词“著”(“著1 ”)的本质特征是表事态起始。著1 和动词形尾“著”(“著2 ”)均来源于魏晋时表处所的“著” ,二者之间是平行的、共时的、同形的关系而没有源流关系。著1 和著2 的语义关系不象同系统的了1 和了2 、过1 和过2 那样呈对应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 :表完成的著1 与表事态变化的著2 在宋元本已短暂存在 ,它们可能在由于与了1 和了2 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重复而引起的竞争中均告失败而消失 ;表进行、持续的著1 即使曾有一个对应的著2 ,但也早就被与这种著2 关系密切的表进行、持续的语气词“在”所替代 ;表起始的著2 本应有一个对应的著1 ,但由于受祈使句句法特点限制 ,当时不可能产生表起始体的著1 。  相似文献   

3.
“八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非常诱人的一个课题.利用“八卦”进行占卜和算命是一种或然性判断.就卦产生的过程来看,似乎各卦出现的机会是均等的,然而,通过严格的概率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乾”卦出现的概率最大,而“坤”卦出现的概率最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任何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彼此心与心的相连。作为休戚与共的两个群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也是如此,也会面临因政治立场和根本态度差异导致的貌合神离。“近而远之”与“敬而远之”则可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事。  相似文献   

5.
在“减负”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有他成熟的经验和独到的论述。他认为,负担过重与否,“是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智力背景和教学方法下,学生的负担是不同的。同时,由于各个学生的不同精神状态和智力水平,其学习负担也会不一样。因此,不能笼统地谈论“负担过重”问题。以同一教材而言,可能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而无法理解的教材会成为力所不及的,但也“可能因集  相似文献   

6.
在“减负”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有他成熟的经验和独到的论述。他认为,负担过重与否,“是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智力背景和教学方法下,学生的负担是不同的。同时,由于各个学生的不同精神状态和智力水平,其学习负担也会不一样。因此,不能笼统地谈论“负担过重”问题。以同一教材而言,可能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而无法理解的教材会成为力所不及的,但也“可能因集  相似文献   

7.
在“减负”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有他成熟的经验和独到的论述。他认为 ,负担过重与否“是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智力背景和教学方法下 ,学生的负担是不同的。由于各个学生的不同精神状态和智力水平 ,其学习负担也会不一样。因此 ,不能笼统谈论“负担过重”问题。  以同一教材而言 ,可能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而无法理解的教材会成为力所不及的。但也“可能因集体和个人智力生活的不同而大有出入。如果作为学习背景的智力生活十分贫乏、狭窄 ,那么 ,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极小的知识量也会成为力所不及的”。如果学校和班级有丰富的智力生活 ,又…  相似文献   

8.
《谋政》:“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课本和不少书上都注成:“意思是胜负各半”。此处的“一”不是数词。在“不知彼而知己”这个条件下,胜和负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存在因果关系。它们之间只存有或然性、偶然性而已。查《辞海》“一”词条第十三义项的解释是:或。所用的例句恰巧就正是这一句。在先秦著作里,“一”常作“或”解:  相似文献   

9.
“某”是指示代词,“某某”是“某”的重叠形式,二者在句法、语义上有很大的差别。在句法上,“某”只能前置于某些词语或后置于姓氏;而“某某”除了这两种用法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中心语、同位语的前项或后项等。在语义上,“某”有时表指别,有时表称代,有时兼表指别和称代;而“某某”一般只表称代,有时还表量的加强。因此,我们认为“某某”不是“某”的构形重叠,而是构词重叠,“某某”是一个称代词。  相似文献   

10.
“千万”和“万万”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词,用作副词时,它们在一定句法环境中可互相替换,但也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在邢福义先生“表-里-值”三角的指导下,旨在分析“千万”和“万万”副词用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反而”和“却”,宽泛地说,都有表转折意义的语义特征。然而从句法“三平面”的角度对其作深入的对比分析,便会发现:“反而”的语法意义较为单一,仅表反转、反转递进关系;“却”语法意义复杂,既可表反转、反常关系,也可表转折关系,还可表对比关系;同时两者都在句法组合中的位次和组合衔接功能上均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戊”字音wù(务),四声,是天干的第5位,古汉语有“戊夜”一词,即指天亮前的五更时分。天干的10个字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音guǐ,鬼)。时至今日,人们还常将其用来表顺序数。另外,商王为祭奠其亡母戊氏而铸造青铜器叫“司母戊”。“戌  相似文献   

13.
读唐宋词,常遇到一些“处”字,令人有情曈昽而义不彰之感。比如柳永的脍炙人口的名篇《雨霖铃》,上下片各有一个“处”字:“都门怅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选注本多未加注。那么两个“处”字的含义是否相同?答:不同。“处”字有两个读音:Chu、Chu。我们在词中感到费解的是Chu。 Chu的含义略有三类:一、表地方;二表机构;三、表时间。在唐宋词中,表地方、  相似文献   

14.
电路的不定态问题,是指在电路问题中,当用电器的电阻值没有具体给定。而是给出一个取值范围或一些可能的取值时,电路的有关计算也会因题设条件中的可能值而导致计算过程及结果中的“可能值”.解答这类题,要综合运用电路的有关知识,对可能的情况予以讨论。进而确定符合题目要求的可能值.  相似文献   

15.
胡星林 《语文知识》2001,(10):27-29
“多少”是一个常见的偏义复词。有时表“多”,有时表“少”,但“多少”究竟是“多”还是“少”,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作为偏义复词的“多少”,其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有趣的过程。先秦汉语中,“多”“少”尚未凝固成词,都有实义,表多寡或数量的大小。例如:《管子-七法》:“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多少也,谓之计数。”《韩非子·五蠹》:“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相似文献   

16.
worth是个兼类词,它既可用作形容词,也可用作名词。不少同学对其用法不太清楚,本文结合实例谈谈它的主要用法。一、worth用作形容词时,意为“值”或“值得……的”.与be一起构成系表结构,在句中作表语,不能作定语,而且不能单独作表语,其后需跟名词或动名词。如:The dictionary is worth sixty yuan.这本词典值60元钱。  相似文献   

17.
“一国两制”不会形成“国中之国”徐庄有的同学提出“一国两制”会不会造成“国中之国”,答案是明确的:决不可能。这位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对“一国两制”的内涵还不了解;二是把“国”与“制”混为一谈。“一国两制”的基本点之一是坚持一个中国...  相似文献   

18.
“开开(门)”不一定是动词重叠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开(门)”从形式上看既可能是表动作时间短暂的动词重叠式,也可能是表把门打开了的动补式。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在动词重叠“从型”中所举的《元曲选》“我开开这门”一例,从语境和全书的使用来看,应是动补式,而不是动词重叠式。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副词“就”使用频率较高,意义很多,用法也比较复杂。但我们认为,现代汉语副词“就”有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表“随即”;一是表“确定”。而其它众多义项都是与此有联系的。从共时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一般所讲的副词“就”,实际上应看作是两个副词(这里把它们叫作“就”_1和“就”_2)。  相似文献   

20.
从“了”的英译看汉语的时体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1位现代中国经典作家的14篇散文中“了”字的英译进行穷尽性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了”字有表时的因素,也有表完成体的因素,但其比例都不足以说明其是“时标志”或“完成体标志”;2)“了”在表“完成”的意义上,与其说是个语法手段,不如说是个词汇手段;3)“了”表“实现”义的说服力比表“完成”义要强,但是要承认这是一种“体标志”仍有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