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已逐渐为世人所接受。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实验用)》的教学目的中,也明确指出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在高一年级的教学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教育,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这样的教育要求,新编高中地理教材通篇贯穿了这一思想,并在教材最后,以“可持续发展”为题进一步归纳了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过程、概念、  相似文献   

2.
《周易》中蕴含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包括《周易》的环境观、以“生生不息变易观”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核、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思想精华。其中,“顺天守正”、“天人和谐”等环境观以及“补过”、“趋时”、“天人交泰”等意识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代文化转生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意识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紧迫性产业革命以来的近 2 0 0年间 ,人类社会依靠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与此同时 ,环境负荷不断增加 ,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如大气污染、酸雨、森林面积锐减、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灾害频繁等。在冷战结束后 ,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最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同样 ,它也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环境意识是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最直接体现。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较差 ,有调查表明 :69 6%的人认为其周围人的环境意识较弱 (45 4% ) ,非常弱 (1 7 6% ) ,或几乎没有(6 6% )…  相似文献   

4.
刘芳 《辅导员》2014,(14):94-95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表明:可持续发展教育不等同于环境教育、资源教育,它赋予新时期学校教育两项功能:一是进一步为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二是进一步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此,我校以“发挥多种教育渠道的作用,培养师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研究”为课题,旨在通过发挥“校园文化的创设”、“课堂主渠道的渗透”、“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教育活动的开展”向广大师生渗透与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意识。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人,这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最直接体现。大学生应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以适应新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对全民族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具有拉动和辐射作用;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对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们普遍认为 ,可持续发展观源于 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所显示的对环境问题的觉醒 ,系统形成于 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事实上 ,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朴素、朦胧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人类几千年文明史 ,都是以破坏自然来换取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尽管传统的农耕文明对自然的破坏是渐进式的 ,但一些圣贤先哲却已敏锐地感觉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提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在悠久的中华文化史上 ,无论是《老子》从宏观上所说的“道法自然” ,还是《孟子》从微观上所说的“数罟古不入污地…  相似文献   

7.
道教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一种古老的宗教文化,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整体现,“知常”、“知和”的生态平衡观,“知足”、“知止”的持续发展观,对于增强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国情,要求基础教育阶段亟待增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教学内容。通过教育使中小学生从小了解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状况,形成科学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消费观和发展观,为提高我国国民的环保素质,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自从 1 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 ,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从此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始形成 ,我国通过的《中国 2 1世纪议程》表达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目的 ,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地理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在公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中担负着重要责任 ,尤其是地理教育的人文价值日益显得重要。因为 ,它与提高境界、陶冶情操、规范行为 ,协调关系等人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人类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环境危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冲突不断增强。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教育,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从全球未来认识环境、培养对环境负责的观念和行为方面,意义十分重大。地理学科作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培养年青一代环境意识的重任。  相似文献   

11.
环境和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普遍缺乏环境和生态意识。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争最主要的前提和保障。本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和生态保护形势,概述了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探讨了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意识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正在遭受环境问题的威胁与危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而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人,他们的环境意识对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道德意识、环境法律意识、环境审美意识、环境价值意识、环境忧患意识、环境责任意识、环境参与意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发展的严峻问题,如何处理好人地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发展,实现人地关系的特续发展战略,是我们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对青少年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科技的可特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现、资源观、环境观、科学现,形成良好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科技意识,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必须对中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意识是人们自然观、环境价值观、道德观、人口观、法制观、资源现的体现,它是人们文化素质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意识很难自发产生,需要经过培养和教育。目前,我国青少年和儿童占全国人口的57.5%,他们是未来的决策者和建设者,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师专生做为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对提高青少年的生态环境意识乃至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而“环境教育,师范为本”,师专中各个学科的教育各有特点,其中生物科学同环境科学结合点多,相容性大,是与环境教育联系最紧密的学…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长期的发展战略.职业学校全面开展环境教育,培养环保意识,树立人、自然与环境和谐发展思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是提高劳动者职业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道德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伦理学角度,我们可以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概括出可持续发展具有公平原则的国际公平、公平原则的代际伦理、共同原则的全球意识伦理、和谐原则的人与自然之间环境伦理、持续消费和适度需求的道德观、控制人口增长的节育道德观等伦理道德内涵。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用于人口、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用于教育领域,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从“可持续发展”人才观的含义入手,探讨教育技术对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种关于人类发展的生存观、发展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它要求21世纪的人格塑造具备新的内容,本文从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人文精神,重视环境意识教育角度探讨了如何塑造适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格。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发展”是个现实的话题。近年来,学术界就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前提,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人与自然等几个重要关系,可持续发展中的时空意识和实践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论的反思诸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推动着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初中地理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渠道。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使当代中学生明确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及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