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当新闻记者20余年,一个重要体会就是记者要在采写独家新闻上下功夫。 练就“慧眼”,识别独家新闻 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一篇稿件好不好,首先要看题材的新闻价值,其次才看作者写得如何。如果所选题材重大,称得  相似文献   

2.
喝啤酒时倘若以很快的速度往杯子里倒啤酒,杯子里总是啤酒少而泡沫多。其实,啤酒的泡沫多少并不关大事,多点泡沫可以少喝点酒。由此我想到了新闻“泡沫”。新闻“泡沫”的多少其实与报纸扩版的速度有关。我所供职的晚报,五六年前的新闻版只有3个。那时记者写稿是很难上版面的,逼得大家写好稿,抓独家新闻。记得当时最优秀的记者写得再多,每个月也只能发20篇稿件,数量虽少,但常常有稿件被《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报纸转载。现在的新闻版面是以前的几倍,吃稿量自然大了。记者写一篇发一篇,几乎很少有被“枪毙”的。有的记者最多一个月能发…  相似文献   

3.
1995年1月份,随着承德人民广播电台的改版,我被安排到“热点话题”节目组,从事编、采工作。一年中,我除了完成本工作以外,还在省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1篇,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发稿4篇、《新闻纵横》节目发稿1篇,《法制园地》节目发稿1篇;另外,《工人日报》发稿1篇。这些稿件的发表,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一些同行问我:“你  相似文献   

4.
去年底以来,我们将竞争机制引入记者工作,一是规定记者每月见报的稿件数额,严格把好质量关,每月公布每人完成情况。超额完成者按稿件质量发稿费,完不成定额罚。二是打破记者分工的行业界限。过去记者把分管报道的行业视为“独家领地”,各占一方,常常造成有的记者“吃不了”。有的记者“吃不饱”,不少新闻在互相封锁中漏掉了。现在记者除了报道好分管行业的新闻外,发现别的行业有漏采的新闻、可以去抢,  相似文献   

5.
在对美国媒体的考察中发现,美国日报一般不给记者规定按月或按周计算的发稿数量定额。报纸管理的重点是管编辑。他们认为,为所有记者制定一套统一的“干活”标准是很难的,例如跑警察局的记者可能会一天写3篇稿,而跑工业环境的记者可能  相似文献   

6.
一、可读性原则晚报在选择新闻稿件时,必须体现这一特点。否则,办报就会偏离方向,报纸就成为“官”不看、“民”不读。《南鄂晚报》在选择稿件时,要求编辑从本地市民群众关心的角度、本地市民读者接受的形式、本地社会生活有益的内容来选择新闻稿件。注重新闻的信息传播功能,切忌把新闻淹没在大堆的空话、套话之中。群众关心的生活小事,日报难以持续地进行关注。而晚报则可不惜篇幅,作为一次战役来进行报道。如《南鄂晚报》《嘉棉职工吃水难》连续报道,历时三个多月,派出多名记者采访多个部门,共发稿数十篇,最终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在当地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相似文献   

7.
写稿贵在精     
我们有些通讯员同志为了多上稿件,只顾拼命地多写多投,不注重稿件质量,说什么“用不用,往上送,稿子一多,碰巧就会选上一篇”。我觉得这种“广种薄收”的办法不如“精耕细作”好。几年前,我初学写稿时,也是想以多取胜,碰到件好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写了就往报社投寄。心里想:我的这种发稿积极性,也会感动“上帝”的。有时为一篇稿件,辛辛苦苦地采访、写作,甚至还要熬夜加班,弄得嘴干舌燥,头昏脑胀。结果呢?竹篮打水一场空,发出的稿件往往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事实告诉我:与其多发稿,劳而无功,还不如少发稿,拿出时间去深入采访,多思考,多分析,写出有典型性、有新意,角度巧,挖掘深的稿件。几年来,我的稿件虽然发的少了,但采用率却不断提高。过去见报率为20%,1992年达到85%以上。先后在陕西科技报、陕西  相似文献   

8.
怎样提高稿件采用率?本文就此谈些肤浅的体会。三个研究研究政策。要想多发稿,发重头稿,就必须研究政策。只有这样,所写的新闻稿件才有指导性。1986年元月,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要求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搞活农副产品流通。我把文件借来细读了几遍,觉得我们县供销社推行的四条改革措施,与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很相符。于是,我连忙去供销社采访,写了篇宜昌县供销社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实  相似文献   

9.
大学毕业后,我跨入新闻队伍,供职于河北日报社驻唐山市记者站,当记者、副站长、站长。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开始当记者,我不得要领,整天东奔西跑,忙忙碌碌。说起来滔滔不绝,采访本记得密密麻麻,弄来的材料一大堆,就是写不好新闻稿件。有时写了,有花天果,很是犯愁。自从学着写言论,好像有了转机,路子越走越宽了,稿子的数量和质量明显上升。仅10年的统计,我就发表言论稿200多篇、新闻稿1200多篇,言论和新闻双丰收。报社规定,驻地记者每人每年的定额任务是40篇新闻、4篇内参,我每年超定额近两倍,在报社驻站记者中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0.
报刊种类不断增多,且许多小报扩版为大报,按理说,通讯员的稿件见报率应当有所提高才对,可是,我们许多通讯员一碰头,“中稿率大不如以前了 !”、“是不是哪里得罪了编辑 ?”云云,成了大家感慨的主题。细细思量,并非哪里得罪了编辑,而是因为我们关心稿件能否被采用的多,关心自己稿件质量优劣的少,向编辑学习讨教不够,不树立编辑意识,采写稿件求全不求精。   一日,笔者上文山日报社办事,将一份稿件交到一位编辑手里,她看了看,让我坐在她身边看她编稿。一篇近 600字的消息被“砍”了只剩 320字,表现手法变了,但文章新闻事…  相似文献   

11.
11月6日《华商报》“都市新闻”刊发一条《员工灶上煮狗食副总不赔礼员工告上庭》的消息报道。两天之后,我报新闻中心给编辑中心发过来记者采写的这条消息,很显然这条新闻已滞后,尽管消息的内容比《华商报》刊发的消息还要详实些,编辑中心还是把稿件退还给了采写的记者。接过被“枪毙”的稿件,记者感到十分委屈,这是个典型“共源性”新闻,早报记者和《华商报》记者是同时得到新闻线索的。11月6日是周末,正赶上我们休息没有报,所以让《华商报》抢先发稿了。《华商报》抢先发稿,俗话说“抢先上市的果子未免有些酸涩”。对类似…  相似文献   

12.
迟晓龙 《新闻传播》2010,(8):128-128
品牌记者就像品牌主持人一样,首先在于记者本身对事业的不断追求,其次才是媒体给予的各类包装。做记者工作六年多来,我深知,凡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没有人不想当名记者。目前很少有新闻单位有意识地去评“名记者”,而仅仅靠一些发稿数量等一些硬指标,短期内评选出一些首席记者。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名记者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13.
如何将县市报办好?如何让每个记者写出最多最好的稿件?如何使编辑将最好的稿件编到版面上?这是当前每个县市报总编考虑并希望得到解答的问题。实践证明,要做到上述这些并非不可能,只要我们抓住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这一牛鼻子,并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事情就可发生大的变化。我想应有这样一些制度: 一是几何奖罚制。 看记者干得好坏,主要看其发表了多少稿件。勤奋对每一个记者来说十分重要。在香港地区,记者一天的发稿量最多的可达到8—10篇;新加坡的记者每天规定完成两篇以上稿件;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每天给记者的发稿任务是700字。我国南方一些报社则将有限基本工资以外的全部收入都  相似文献   

14.
记者发稿总免不了与编辑电话联系。记得,前些年记者询问稿件,编辑总问:是急稿,还是慢稿?而去年,编辑先问是否当日新闻?在今年,编辑则是开门见山地问,你几点几分发来稿件!2000年12月31日,我参加新华社·新华网“新世纪曙光报道”的现场直播,切身领教了一次非常紧张而又兴奋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人所共知,有什么必要再说? 其实,也未必! 近七八年在报社总编室当编辑,每年过手的新闻稿件近千篇。在稿件的修改中,除政治、政策方面的问题之外,大量的问题都与新闻用事实说话有关。在新闻策划和新闻业务的探讨中,也常涉及到这个问题。由此,引起我对这个问题的再思考。 思考之一:新闻发现从调查开始,从事实开始;新闻发现的关键是对事实的认识和把握。 无论在报社的周计划会上,还是在采访部门的业务会上,常遇到一个反复出现的带规律性的现象:会上情况多,线索多,大家议论风生,一个个的新闻点子便应运而生;反之,情况少,线索少,会议就冷场,议论不出什么新闻点子。所谓“情况”,所谓“线索”,也就是调查中得到的事实。 在报社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即“富记者”和“穷记者”。“富记者”的特点是:情况多,线索多,与此相应的是发稿多。“穷记者”正相反,情况少,线索少,与此相应的是发稿少。 这两种反复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它正好说明新闻的发现是从调查开始,从事实开始。 新闻界有一种说法:记者带着题目下去找新闻。有一段时间,这种做法还比较流行,确也出过一些较好的新闻。对此  相似文献   

16.
我参加新闻工作36年,自始至终都在中国新闻社, 不知经历过多少次重大活动的采访,也不知写过多少报道文章,但最令人难忘的是去年年底参加澳门回归的采访。新闻工作的特性,记者应有的素质,记者的艰辛,记者的乐趣,在这次得到了最深刻、最充分的体验。16天的澳门采访,可谓见闻颇广,感慨良多,体会尤深。 翻开记录,我在澳门共发文字稿27篇,约23000余字;图片4幅。文字稿中有“回归访谈”14篇,“回归特写”6篇,“回归速递”6篇,花絮一则。其中合采8篇,属本人执笔的5篇,在正式采访的日子里,平均每天发稿两篇。…  相似文献   

17.
我的第一篇稿子是上高中时在《平顶山日报》上发表的。当时抱着试试看的思想把稿子寄去,谁知很快便在三版显著位置登了出来。三年多来,我已在地市级以上近20家新闻单位发稿200余篇。稿件发得多了,竟使人生疑:“你认识编辑?”不  相似文献   

18.
我是在基层从事新闻工作10年了的老通讯员,有650多篇各类新闻稿件被地级以上的新闻单位采用。我深知,通讯员的稿件与记者的稿件是有区别的。记者的稿件,就象大型国营企业的产品一样,有包销单位,本编辑部的编辑非看不可;而通讯员的稿件,就象乡镇企业的产品一样,没有包销单位,完全靠自身的质量赢得“市场”。所以,通讯员的稿件首先要打动编辑;然后才能通过编辑的劳动进而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9.
今年全国的“两会”报道,省电台获得了空前成功,发稿数量之多,节目份量之重,报道力度之大,宣传声势之强是历年全国“两会”报道所未有的。从3月1日至16日,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综合·新闻频率前、后方记者在主要新闻节目中发稿140多篇,在《财富经济》、《对农村广播》节目中发专题稿25篇,与中央台记者站合作在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发稿38篇,其成功得到上上下下、业内业外的承认,省委书记孟建柱称赞说:江西省电台的节目做得好。众所周知,会议报道难以出新出彩。全国“两会”报道也已经做了十几年,会议年年开,…  相似文献   

20.
作为基层新闻发布单位的县级广播站,怎样发挥独家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云梦县广播站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有一些体会,突出的一点就是,适应广播新闻改革的需要,按照加强新闻指导性的要求,努力扩大地方新闻信息量,唱好“乡土戏”,使我们的广播宣传真正成为“党委的喉舌”、“企业的参谋”、“听众的益友”。去年,我们站共发稿7200篇,其中发播信息稿5600多篇,被省电台采用61篇。今年上半年,我们站有10多篇稿件还被中央电台和一些全国性报刊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