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新闻传播学是研究“人”的学问,探讨人类与信息的关系,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推动着人类与人工智能共生的生态形成。在新闻人才培养中,需要思考技术的边界,以及面对技术革命浪潮时如何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方法】文章旨在结合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最新应用,梳理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脉络,思考ChatGPT对新闻从业者带来的挑战。【结果】ChatGPT在新闻采集、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表现在高效获取信息,提供新闻写作灵感来源,助推知识生产与传播等多方面。与此同时,ChatGPT在新闻业中应用的潜在问题包括虚假新闻、内容生成“全面”却不“深入”、数据内容的风险与偏见等。【结论】新闻业人才培养的应对性改变可以基于更加强调“融通”育人思想、更加注重细分领域专业素质培养、加强人机协作能力培养等,坚持“以人为本”的逻辑与发展方向,以确保新闻业人才培养能够适应这一变革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技术在新闻业中扮演的角色正在日益突出,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等新媒体平台上,作为传统新闻业核心的“内容把关”工作已经全部或者大部分交给了机器和算法,“新闻价值”也越来越被“算法推送”所代替.此情此景之下,如何定义“新闻价值”已经变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们新闻教科书里所说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样的定义在“算法新闻”面前还具有解释力吗?  相似文献   

3.
技术的革新往往会很大程度上解放人类的双手,而与时俱进的新闻业也希望搭乘人工智能的快车,于是“写作机器人”应运而生.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取代或是行业的再造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机器人进军新闻业让中西方的新闻工作者均产生了恐慌感,也由此衍生出了“记者消失论”.然而技术之所以不断革新正是在于它的非完美性,而“写作机器人”亦如此.让写作机器人与新闻人各展所长,新闻业方有更辉煌的明天.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初开启的“后新闻业时代”,如今进入迅速展开的历史阶段,一种不同于传统新闻业的新型新闻业态正在成长。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丛是造就“后新闻业时代”的根本动力。数字新闻业是“后新闻业时代”的实质所在,它意味着人与事实世界最新变动情况的交流,人与人通过新闻方式的交往、交流,进入数字交往、数字交流的主导状态,受制于数字技术的内在机制。在生态结构上,后新闻业时代主要表现为融合新闻生态的初步生成;在新闻生产方式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多元新闻生产主体结构的形成;在新闻收受、消费、运用上,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场景性。后新闻业时代的变迁方向是,智能新闻生产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的关系将成为新闻业面临的主要关系。  相似文献   

5.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卓越新闻研究项目组”在“美国新闻媒体现状”2006年度报告中分析了技术进步和商业成功背景下美国新闻业的困境与变数,提出了美国新闻业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指出:新闻业将朝着采编更透明、更专业,视野更宽阔的方向前进。新、旧媒体之间融合不可避免,但威胁甚小。  相似文献   

6.
“报纸的首要功能是向人们提供新闻,把新闻从源头输送到读者那里。”但从历史的早期到现在,假新闻一直都在威害着新闻业。假新闻与假冒伪劣商品一样可恶,它伤害了受害者的感情,愚弄了公众的智慧,还对记者或媒体自身的发展埋下了定时炸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22年中国新闻业的重大事件为观察对象,重点回顾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北京冬奥会报道与抗击新冠疫情报道等重大题材的新闻实践,从新闻生产、技术采纳与新闻业态三个维度出发阐述本年度新闻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并归纳当前数字新闻业在平台社会语境下的运作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从生产到传播各环节的“常态接合”是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闻生产的平台化、触达技术的智能化、治理理念的生态化。数字新闻业的“生产-触达-治理”模式,是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常态接合”的主要呈现方式,因此新闻传媒业应当顺势而为,积极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全面提升数字沟通的能力与效果。  相似文献   

8.
关键事件意指能够影响新闻业运作模式,甚至可以动摇新闻业在人们心目中形象和地位的事件。这一概念肯定了新闻业的“不确定性”,即新闻业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在重要的阶段或时刻发生某种转向或是变化。新冠疫情也被西方新闻学界视为影响新闻业的关键事件之一,在疫情期间,新闻业的生产模式与其社会意义都发生了显著转变。本文通过使用“职业角色、新闻生产和新闻合法性”框架对西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透视西方新闻业在关键事件中发生的转变。尽管由于语境差异,中西方新闻业在新冠疫情中的变化可能存在些许差异,但全球新闻业的共通性又可以使我们通过对西方新闻业变迁的解读,重新审视中国新闻业在新冠疫情期间的境遇和变迁。  相似文献   

9.
马怀忠 《新闻传播》2023,(16):116-118
本研究探讨了数字媒体环境下,耸人听闻和点击诱饵式标题的出现对新闻可信度的影响,以及新闻公信力与读者信任的关系。我们发现,虽然这些标题能有效刺激情绪唤醒并推动用户参与,但其误导性可能对新闻的可信度造成损害。此外,我们还讨论了新闻质量的问题,以及新闻业在数字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0.
数据分析作为新闻场域中的一种“非媒体力量”,正在通过监测舆情、描摹画像、测量反馈等方式深入新闻业的日常运作中,不仅对记者的工作内容和新闻生产流程产生了一定影响,进而也触及到新闻业的工作边界和职业权威问题。本文运用深度访谈法,探索式考察了数家典型媒体的从业者以及数据公司工作人员围绕数据分析在新闻业中的应用所进行的边界工作,探讨智媒时代数据分析给新闻业带来的边界变化及其对新闻权威的影响。在新闻业边界工作方面有三个发现,一是媒体人对于数据分析的温和“驱逐”;二是媒体人形成一种折中的“对自主性的保护”;三是数据公司通过不断改进功能以适应媒体和记者的需求而对新闻业的管辖范围进行逐步的“扩张”。新闻业的职业边界变化可以归纳为“修复”和“交融”并行的特点,当前数据分析与新闻业之间呈现出一种“温和的区分”和“互有需求下的交融”状态。  相似文献   

11.
张寅 《新闻记者》2023,(3):14-22
数字化的受众分析技术为传统新闻机构的新闻生产活动形塑了“点击文化”,重塑了新闻机构的运作方式,点击量成为新闻从业者的追求。研究从本土社会学的文化视角出发,审视点击量与新闻业的关系,并用新闻民族志的质化研究方法汲取经验材料。研究发现,传统新闻机构不仅通过虚构自家平台的点击量、“改造”式地解读点击量来维护其原有的面子,还获得了一种数字政绩,但从媒体数字变革的角度而言,这些方法只是“饮鸩止渴”。研究的理论增量在于,对中国本土社会运作极为重要的面子在与新型媒介技术发生碰撞时,新闻室会在面子这一本土文化的作用下处理技术与新闻业的关系,并在地化地“改造”新技术所带来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传媒科技》:技术的力量主要会在具体哪些方向发力未来新闻?常河:技术对未来新闻业的改变会是非常立体和多元的,现在的一些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应用还是比较浅层的,还没有触及到新闻行业本质的东西,还没有一些核心的技术出来。虽然已经有VR、AR、无人机、写作机器人等出来,但是还不够。无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1986年第一期《新闻记者》刊登的《边缘新闻学有哪几门?》一文中,提到有门边缘新闻学叫“新闻经济学”。“新闻经济学”是研究什么规律的学问?包含那些内容? 南京读者金惠风新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业经营方式、经济活动、企业管理特点及规律的边缘学科。研究的领域,从宏观上来说,包括新闻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新闻业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方式。从微观上说,着重研究新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使人类传播史进入了以个人化为核心、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依赖于高科技的“第四纪”.基于“互联”的Web1.0时代逐步演变为基于“社交”的Web2.0时代,并且正在向基于“人工智能”的Web3.0时代迈进. 新闻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得以应用的产物,主要指机器利用计算机程序对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抓取,自动生成新闻文本,目前已在欧美主流媒体的财经、体育、天气类新闻报道中得到运用.本文对新闻机器人的溯源和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预测.在物联网逐渐取代互联网的大数据浪潮中,新闻机器人将逐渐从欧美国家推广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带动新闻业的职能分工和生产流程乃至新闻的本体和属性的全方位变革.  相似文献   

15.
邱凌 《编辑之友》2016,(7):108-112
美国纯数字新闻业从2005年起迅速崛起,该行业在新闻理念、采编技术、受众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都在影响和改变着美国的新闻业态.皮尤研究中心从2014年起在新闻业年度报告中对该行业进行单独分析,甚至对“新闻机构”的称谓也引入了“News Outlet”这个新词.鉴于美国纯数字新闻业巨大的商业潜力,一些商业巨头和传统媒体集团不断注入新的投资,但该行业目前两极分化严重,多数是投资大于回报,该行业模式是否会成为新闻业的一个新商业模式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6.
王毅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12):103-120+128
1920年代末,随着国民党党国体制的建立、商业资本的扩张,移植西方的新闻学理及专业教育难以满足新闻实践的需求,加之民族危机持续发酵,中国新闻界陷入彷徨与困境。此时,一批不满于现状的新闻界进步人士,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吸收借鉴左翼“社会科学”理论工具,对新闻业面临的时代问题做出回应,并逐渐形成共同的志趣,由此发展成为左翼新闻理论,进而形成左翼记者群体,并开展相应的新闻实践。这一方面是民国初年起中国新闻职业化探索的历史延续;另一方面又是中国新闻业者对行业危机进行思考与因应的产物,对中国新闻业随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闻行业在迅速走向现代化,向现代科技的结晶——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光电技术等等展示了巨大的需求空间;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汉字信息领域的独特技术,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装备后盾,新闻行业如何更快更好地运用新的科技成果?科技界如何及时将成熟技术嫁接、应用于新闻行业?科技界对近几年的科技新闻报道有何看法?我们特开辟“新闻与科技”栏目,既为搞好高科技报道提供借鉴,也为高科技之“花”在新闻行业结出更丰硕之“果”而铺路、搭桥。  相似文献   

18.
公民新闻:一种全新的尝试与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新闻(CitizenJournalism)是最近新闻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术语之一。它是新闻发展领域一种全新的尝试和冲击,值得关注。但关于“公民新闻”的困惑还很多。到底什么是公民新闻?公民新闻是否会是将来新闻业繁荣的关键因素?为了帮助出版者和编辑们理解公民新闻,我们将新闻机构是怎样运用“公民新闻”的理念,并且通过研究它不同的级别与层次来达此目的的。公民新闻并不是一个所有新闻机构都能应用的简单概念,由于存在许多潜在的变体,所以它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列举它的11种形式。1.公共评论的开放一些出版者对任何人都可以在他们的名称下发表…  相似文献   

19.
刘念 《新闻界》2024,(2):34-48
中国职业社会学要着眼“中国问题”,体现“中国特色”,开拓“中国学派”。基于融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业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以及中西职业社会学亟待发展的建构主义视角,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中国新闻职业的边界工作以及由此职业行动所建构出的新闻业边界。研究发现,新闻边界工作和新闻职业边界都存在“共生的逻辑”:新闻业的“半专业化”以及流动性的特点与新闻从业者特殊的行动机制有关,是行动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行动主要围绕着职业自主性来展开。职业自主性的概念在中国实践中得到改造和拓展,并发展成一个能动性、关系性、实践性的概念。因此,本文呼吁学界更加关注新时代中国职业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的职业行动,探索新的经验问题和理论范式,开拓全新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西方新闻业价值规范作为舶来品落地中国,启蒙甚至想要主导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但是,中国新闻业的自主进路并未被西方新闻业价值规范所遮蔽。实际上,中国新闻业立足于中国特色新闻实践语境,承认中国新闻宣传工作不同于西方的典型特征,把握自己内在新闻事业发展规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西方新闻价值理念和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理念,批判性地吸取中国历史文化孕育的价值传统,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科学的新闻价值体系——以“沟通”为核心、具有“教化”功能、坚持“真实、自由、客观”的价值体系。其中,对沟通和教化价值理念的重视和强调,构成了中国不同于西方新闻价值体系的最显著特色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