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跟摩擦打交道。如 :手拿东西、人行走、火车能停下来……都靠的是摩擦。当你用不大的力推箱子 ,推不动它 ,这是因为箱子和地面之间产生的摩擦与你的推力平衡了 ,这时的摩擦叫静摩擦。你再使劲用更大的力推 ,箱子终于被推动了 ,这时你用的推力已经超过了摩擦力 ,箱子才能被推动 ,你继续推箱子匀速前进 ,还要用力 ,这时你用的推力是用来平衡摩擦力的 ,这时的摩擦即为滑动摩擦。可见 ,两个物体互相接触 ,当它们要发生 (有运动的趋势 )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 ,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这…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分析了在推动和拉动箱子时箱子的受力情况,讨论了力的作用点和作用方向对省力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推箱子和拉箱子在省力程度上是相同,在考虑箱子不翻倒的前提下,力的作用点对省力没有影响,当用力方向斜向上大约6°时最为省力。一、推箱子时的受力分析考虑图1(a)所示的箱子,其长为L,高为  相似文献   

3.
黄适 《广东教育》2008,(2):41-41
师:同学们,我们每一组桌上都有一些图片,你们仔细看看这些图片,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你们能想到了什么?(设陷阱)生1:人用力推箱子,箱子就运动;不推,箱子就不动。(陷进去了)师:再推一下呢?(再挖)生1:箱子又会运动起来。(再陷入)生2:用锤子往木板中钉钉子,拿锤子用力敲钉子,钉子就向下运动;不敲,钉子就停下来。  相似文献   

4.
假设放在静止的水平木板上的塑料块 ,如图 1 ( a)所示 ,有摩擦力作用在塑料块上吗 ?当然没有任何摩擦力的作用 .假设存在水平方向的摩擦力 ,则必使塑料块沿摩擦力作用的方向做加速运动 .既然塑料块保持静止 ,也就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现在使木板面倾斜θ1角 ,如图1 ( b)所示 .假设塑料块仍保持在木板的原位置上 ,没有向下滑动 .则必有沿木板斜面向右上方的摩擦力作用在塑料块上 .现让木板向另一个方向倾斜一个角度θ2 ,如图 1 ( c)所示 ,并且塑料块再一次处于静止状态而不下滑 ,那么 ,再一次必有摩擦力作用在塑料块上 ,只不过这次摩擦力的方向是沿斜面向左上方的 .当木板重新回到最初的水平位置时 ,摩擦力将消失 .图 1当我们把木板的倾斜角从 θ1改变到 θ2时 ,摩擦力是如何“知道”要随之改变它的方向 ?当木板的倾斜角变大时 ,摩擦力又如何“知道”随之也要变大呢 ?当木板恢复到它的水平状态时 ,为什么摩擦力会消失 ?假设放在水平面上的一个大的板条箱 (如图 2所示 ) ,当我们试图施加一较小的水平推图 2力移动它时 ,板条箱不会移动 ,我们对此并不感到大惊小怪 .这意味着 ,既然我们对牛顿第二定律深...  相似文献   

5.
《高中物理练习》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第一版)第77页上有这样一道填充题: 如图1,一个正方形箱子,下面安装几个高度不计的小轮子,并认为两小轮之间的距离就是箱子的边长,箱子的质量为m,小轮子的质量不计,用力F推箱子向右作匀加速直线运动,  相似文献   

6.
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你在粗糙的地面上推箱子运动时需要用力,这时,你用推力来克服摩擦力,使箱子运动。可见,两个相互接触的粗糙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摩擦力的  相似文献   

7.
首先,通过提问让学生弄清题意.出示例1,学生读题,教师提问:(1)题里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题中“剩下的”是什么意思?后一个"平均"是指把什么数平均?它与前面的那个"平均"有什么不同?其次,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揭示数量关系,可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揭示部与总的关系.教师问:要求剩下多少套,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题中直接给出了吗?哪个条件是隐蔽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  相似文献   

8.
<正>前不久听一位教师执教了绘本《月亮的味道》,笔者在记录教师的提问后发现:短短的一本故事书,教师竟设计了14个问题。例如:1图上都有什么?2这个月亮它像什么?3这样的月亮美不美?……很显然,教师的提问既琐碎又肤浅,使得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大打折扣,无效的提问很难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那么如何进行绘本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呢?结合  相似文献   

9.
一、创设情境,因势利导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教师一开始就创设问题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辨认几个等圆中的扇形(如图1—4),提问:“这四个等圆中扇形面积有的大、有的小,它们是随着什么变化的?”然后让学生辨认两个圆心角相同的扇形(如图5—6),提问:“这两个圆心角相等的扇形面积有的大、有的小,它们又是随着什么变化的?”通过上面两问,使学生初步了解扇形面积的大小与“圆心角”和“半径”有关,为分散教学难点打下基础。最后,教师再让学生想一想,扇形面积怎样计算呢?(揭示课题)  相似文献   

10.
正摩擦力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但学生仅停留在一些感性的浅层次认识上。对其产生、方向、大小的理解还存在困惑,如果教师能够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剖析,相信会有助于学生对摩擦力的掌握。问题1:摩擦力的产生有哪些条件?〖示例1〗如图1,为什么两本交叉叠放的书很难分开?【分析】书页彼此夹紧→挤压→弹力,弹力是产生在垂直页面方向上,而拉力是在水平方向上。因此,难分开的根本原因不可能是由于压紧而引起的。好象有一个隐形的力在拉着书本使它们难以分开,那么这个隐形力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一、常见流程,你用吗1.猜想(1)出示生活中一些事物的照片,让学生找出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2)猜测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特征并加上问号。2.验证(1)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通过操作来进行验证。下面让我们利用学具,想办法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借助做出的平行四边形验证你的猜想。(2)学生用4根小棒(2长、2短)、钉子板和橡皮筋、两个完全一样的三  相似文献   

12.
听说要把自己留下,就大声对村长说:“那电机可不是我偷的,你们千万不要冤枉好人……”(老师提问:“大家想一想,电机是不是他偷的呢?有线索证明电机是这个跛脚的小伙子偷的吗?”) (二)课文理解活动1.教师指示学生阅读课文《找骆驼》并通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课文全文和播出课文内容。2.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并口头造句。(教师用电脑的动画来解释生字、新词的意思和用法。) 3.课文分析。(1)商人到外地采购货物,为什么会带骆驼呢? (2)骆驼是在什么情况下不见的呢? (3)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征呢? (4)商人认为不见了的骆驼还有什么用处? (5)老人沿途看到了什么? (6)为什么不等老人说完,商人就立即去寻找骆驼呢?  相似文献   

13.
一、第一次尝试教学1.实录:(1)出示例1蘑菇图,要求学生看图说说图意。学生看图说图意:一共有14只蘑菇,地上有9只,篮子里有5只。(2)根据教师提问列式师:一共有14只蘑菇,已经采了5只,求地上有几只?你能列式吗?生:14-5=9师:如果要你求已经采了几只呢?生:14-9=5(3)脱离图示,引导推算师:刚才我们从图中知道得数,如果没有图,我们应怎样想呢?先小组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14.
分析、处理力学问题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个关键。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因弹力、摩擦力均是被动力,故具体分析它们往往还要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还要用到牛顿运动定律或平衡条件。学生(甚至教师)在分析弹力与摩擦力、画受力图时,如不小心谨慎,是很容易出差错的。下面我们讨论一个这方面的问题。如图1,一均匀木棒斜靠着竖直墙处于静止状态,该木棒究竟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呢? 以木棒作为研究对象,毫无疑问,要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生活中,时时与摩擦力打交道,摩擦力几乎无处不在,如我们推箱子、走路、骑自行车等,都受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是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产生的阻碍其相对运动的力,摩擦力分为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等。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间相互挤压发生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凭借课文,优化课堂提问,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呢? 一、急问抢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教者发出一连串的急问,促使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如讲读《蜜蜂引路》(六年制第三册)第三节问道:(1)列宁边走边看发现了什么?(2)列宁仔细观察又看见了什么?他会怎样想?:(3)开门的是列宁要找的养蜂人吗?这里为什么用“果然”一词?(4)列  相似文献   

17.
<正>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是实现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教学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呢?案例一:教学"数量"(一年级)课始,教师根据教材中的主题图提问:"在这幅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根据看到的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图后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看到了漂亮的花朵,有的说看  相似文献   

18.
师:能有机会与小朋友们共同上一节科学课,我感到很高兴,所以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放在这个箱子里(教师手指教桌旁的一个纸箱),请各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到箱子里来摸,摸到什么礼物就算我送给了各小组什么礼物。每个小组的代表只能摸三件。师:请同学们先猜一猜,把这些礼物放进水槽里,它们会漂在水上呢?还是沉在水里?再实验一下,看看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现象符合吗?(学生猜想、实验、观察。)师:谁给同学们汇报一下?生:我们把这些礼物放进水里,看到塑料小象和小瓶子漂在水面上,玻璃球沉在了水底。这和我们猜想的一样。生:我发现橡皮泥老虎沉在…  相似文献   

19.
猜想是创造的先导 ,在教学过程中 ,适时地引发学生猜想 ,让学生对问题的实质作出大胆的假设和试探 ,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沟通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时 ,是这样设计的 :微机依次演示并依次提问 :(1)图一中这块地近似于什么图形 ?(平行四边形 )(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3)根据给出的数据 ,你能求出这块土地的面积吗 ?(2 0 0× 40 =80 0 0 (平方米 )   (4)如图四所示 ,如果要划出一块建成小花园 ,这块地…  相似文献   

20.
一、准备教师板书:3+3+35+5+5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每个连加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它们的加数都相同后,教师明确指出)在连加算式中,每个加数都相同,这样的加数就叫做·相·同·加·数。〔评析:通过观察两个连加算式使学生认识相同加数,为下一步学习乘法初步认识做了铺垫。〕二、新课1.教学例1。(1)教师依次在黑板上摆黄花图片教具。(每次摆2朵,摆3次)每次摆后提问:这是几朵黄花?用数字几表示?(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有几个2?(板书:3个2)求3个2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算式?(板书:2+2+2=6)指算式提问:这个算式的加数有什么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