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错了。一年前我离开了互联网。我认为互联网的世界毫无意义,因为互联网我变得"黔驴技穷",它在"腐蚀我的灵魂"。一年来,我不再点击页面上的"大拇哥",而是用更形象具体的方式"在网上冲浪""检查电邮"或是"喜欢"某种事物。如我所计划的那样,我成功地保持着"离线状态"。我不再受到互联网的束缚。而现在,我本应告诉你们"离线生活"如  相似文献   

2.
黄楚九是我从未谋面的曾外祖父,我是在他离世近二十个年头后,才来到这个世界的.知道他的名字,是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而当时对他的所谓了解,则是来自张贴在父亲单位还有居所外墙上的大字报.无数触目惊心的字眼,至今仍然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抹掉:"奸商"、"万恶的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不劳而获者"……我实在不愿--回忆这些不堪人目的字眼.父亲因为有这样一个外公,也被那些造反派"顺理成章"定性为"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甚至被打成"里通外国"的"特务",因为黄楚九的长孙黄绍组在台湾……我也自然被列为"黑五类",再加上我"划不清界限"而被认定不能成为"可以被教育好的子女",我的"阶级立场"遭到拷问,说我不能背叛自己出身的"资产阶级",说我不肯坐到"无产阶级"这一边.我实在不明白,一个我从未见过的人,怎么就会影响了我的"阶级立场"?而他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3.
入伍以来,我先后被授予"优秀地方大学生排长"、"优秀机关干部"、"优秀教员标兵"等荣誉称号,得益于自身"悦读"习惯,读书看报成为我成长成才的"助推器". 助我由"青年大学生"成长为"优秀排长".2000年我这个昔日地方大学生被任命为某团排长,而我学的是党史、法律专业,当排长虽然算不上艰辛,但因学用不"对口",总感到在工作上不能游刃有余.可我岗位工作、读书看报两不误.  相似文献   

4.
30年前,我在西北一个煤矿子弟小学读书,语文老师要求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作文.我写"我想当编辑"--当时并不知道"编辑"确切是干什么的,只觉得"编辑"是个和书报有关的职业.  相似文献   

5.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12,(3):61-61
<正>我要百分之一爸爸买了一个哈密瓜,儿子叫来了两个小伙伴分瓜吃。一个说:"我要二分之一。"另一个说:"我要三分之一。"儿子最后说:"这瓜是我爸爸买的,我就多吃一点,我要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您知道什么是"兰台"么?我以前也不知道,是李姐告诉了我。她对我的引导,不仅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兰台",也改变了我事业的轨迹。"林飞,你帮我把这个年报数字填一下,我眼花了,看不清楚。"李姐说完,擦了擦她的老花镜,费力地看着电脑上的数字。"好勒,你歇会儿,我来做吧。"填好后,我看李姐桌子上有本《兰台世界》,饶有兴趣的翻看。"林飞,你知道‘兰台’是什么意思么?"我想了一会,摇了摇头。李姐说:"我  相似文献   

7.
某日,很无意地,我闯进了一个网站.也许是那淡淡的棕黄色网页吸引了我,也许是"真诚、低调、自然、平稳……"、"大视野、宽平台、高境界、多功能"的字眼打动了我,我的"脚步"停留下来了.在这里"漫步"了一圈,进入<档案界>论坛,我就不想离开了.  相似文献   

8.
刘毅 《新闻战线》2012,(8):65-66
"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在"走转改"活动中,我实地探访"天下第一站"——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气象站,采写了《西藏安多:海拔4800米的守望》。雪域高原守望者们的故事,感动了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原社长田聪明曾在一次闲谈时考我:"唐老鸭,你知道<实践论>吗?"我说我知道."那你告诉我,它讲的是什么?" 我说,第一句是什么,我记不清了,不过全篇精髓是"知和行"的道理,"实践-认识-实践"的道理.一句话,"知"和"行"概括了全部人生.  相似文献   

10.
郝帅 《新闻爱好者》2011,(1):119-120
他就是新闻界"大师"——范敬宜了。我疾步迎上前去,自报家门:"我是从河北大学来的,专门在此等候您。"范老就腾出那只拎着一个印有清华大学标志的蓝色手提袋的右手,热情地与我行常规之礼。他问我:"你的手怎么这么冷?"我说有点紧张。他说:"不要紧张,我不是官,我是个小老头。"  相似文献   

11.
广告是什么,"她"能给我带来什么——20年前,我不知道。就在不知不觉中,时间却已把我们合为一体,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如此清晰的印记。"她"的莫测带给我夙兴夜寐的辛苦,"她"的压力带给我辗转反侧的思虑,有时想想,没有"她"的  相似文献   

12.
"少吃"长寿     
我的朋友张飚,是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有一次,我向他求字,他问我写什么,我说就写"少吃长寿"吧.几天以后,他把字送来了,果然写得好,挥洒自如,苍劲有力,呼之欲出.不过,他好像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他把"寿"写得特别大,"少吃长"3个字写得特别小,像是给我祝寿的条幅.其实我的意思主要是强调"少吃","长寿"是"少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发现看美女流鼻血不是右手的创造,将流鼻血归功于"解内衣比赛"则是右手的发明。如果说这世上有人尖子这一说的话,画画的右手无疑是其中最尖的一个。这小子一肚子"坏"水,屑小众生身上的屑小全被这小子逮个正着,有点得理不饶人的意思。我称呼"这小子"是不合适的:右手比我年长,在他心里,我是他"老友"。右手说他选择我做他的书,是因为我比之前找他的出版人"加起来"还要强。我估计他是抬举我,或者说我更懂漫画兔的意蕴所在,以及我坦荡得让人乐意信任。开始合作后才发现,在地理距离  相似文献   

14.
[开场白] "文革"中没有劳动过的人(中青年)几乎没有,可是像我这样到一百多个行业劳动过的,大概也不多. 这段特殊的劳动经历是与我在"文革"中的特殊地位分不开的.什么"特殊地位"呢?简单地讲是两点:一、我没有入派.没入派的好处是两派都不把我往死里整,坏处是两派都不会亲我,保我.二、我的年龄决定我不可能是叛徒、特务、走资派,连个芝麻大的疑点也没有.因此,我公开声称:一、我不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我是"党'外'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权派".二、对我"不可不用,不可重用".不可不用,是因为我不是"三种人";不可重用,是因为两派都不亲我.再加上,我的处世哲学是:对两派保持距离,对两派中的个人没距离.因此,我人缘比较好.  相似文献   

15.
新闻战线开展"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活动,我觉得非常好,很有必要。新闻宣传工作对媒体人要求很高,通过"我是建设者"大讨论,引导新闻工作者自己教育自己,提高认识、提高素质,方法很好。"大讨论"很有必要,我认为体现在  相似文献   

16.
想起张乐平,眼前就浮起一张眯着眼睛的笑脸.他见人就笑,开口就笑. 1988年,老同学陈赓第从香港来上海,要拜访"三毛之父"——漫画家张乐平.我带他走进五原路张家寓所,老张一见到我,就笑眯眯地说:"我要感谢你,你救了我一命."我听了,莫名其妙,却是又惊又喜,我何时曾救过张乐平的"命"?老张就讲了在"五七干校"时的一段往事. 1969年秋冬,我们一大批编辑记者"臭老九",在毛泽东"五七"指示的"指引"下,被送往奉贤海边的"干校"劳动改造.《解放日报》的人员编列为十七连,我和张乐平都"荣列"为十七连"战士".我是已经"靠边站"的文艺部副主任,"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黑干将",还有"历史问题"有待再查清,必须进"干校"边劳动边检查.  相似文献   

17.
这些年做报道、写评论,我没少对北京市出台的政策、办理的案件提出质疑和批评.个人博客上的文章,批得就更"狠"一点.如果有一天我犯点事儿"进去"了,对有没有"那事儿"只字不提,却只说自己是"因言获罪"--有关部门抓我是为报复我批评他们,您会不会觉得我这人特矫情?  相似文献   

18.
《全国新书目》2012,(10):82-83
"我点燃了烈火却又将它扑灭,为此,我受到了上帝永久的惩罚。那烈火,当然就是你。"——理查德·伯顿"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我就相信我是一个被命运安排好的孩子,如果这是真的,理查德·伯顿无疑就是我的宿命。"——伊丽莎白·泰勒  相似文献   

19.
几点建议     
我在乡镇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虽然不是档案工作者,但文秘工作的性质使我对档案工作十分重视和感兴趣.贵刊我是每期必读,认真学习,"写作讲座"、"文史知识"、"照片档案"、"文苑"等栏目都是我很喜欢读的,感觉受益匪浅.特别是一年多来,贵刊质量不断提高,更具指导性和可读性,我对贵刊也更加喜爱和欣赏了.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你灌水了吗?"早晨我的QQ刚刚上线,就有几个闪动的"头像"朝我打了这个招呼。我告诉他们"我今天没有心情‘灌水’,倒是‘坐了几个沙发’"。"灌水"原意指向容器里面注水,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由于电子论坛BBS的出现,又多了一个"向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