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近孩子,是一个问题。因为,孩子大了,稍不留神,便走远父母:孩子开始不听话、顶撞、隐瞒、说谎……于是,父母们便感叹:孩子越来越难相处!是孩子的错吗?不是。主要责任在父母。父母与子女相处,是一种人际交往。良好的交往,必须是交往双方通畅的互动。父母与子女交往,父母常常是主动的一方,父母的交往行为(说话的口  相似文献   

2.
成长的烦恼     
活动目标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2.了解他人的烦恼,重新审视并评价自我。3.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一、烦恼风云榜12345678910同学十大烦恼风云榜父母爱唠叨没有知心朋友被别人起绰号近视,不愿戴眼镜与异性交往被误解不被别人理解不够自信上课害怕回答问题课  相似文献   

3.
“对方辩友坚持与人交往要设防的观点,那么请问,你与父母交往设防吗?你与老师交往设防吗?……”  相似文献   

4.
李子勋 《山东教育》2005,(27):61-61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5岁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最大的可能是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存在信息误解,某些不当行为被父母无意识强化的结果。比如,5岁的孩子不喜欢父母忙自己的事,不怎么在意他;而当他犯了一个错误的时候,父母立即增强了他的关注。为了让孩子改变而增多对他的表扬和爱,结果反而使孩子犯罪的冲突增加。  相似文献   

5.
面对孩子之间的争吵,多数父母常采用以下几种做法:制止争吵;评判对错;阻止自家孩子的行为;靠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来平息“内战”……孰不知,这些方法一次次剥夺了孩子学习与人交往的机会,不利于他们社会性的发展。孩子之间的争吵是儿童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儿童交往的一种方式,孩子正是在争吵中逐渐地学会与人交往的。父母要允许孩子争吵,让孩子在冲突中获得必要的经验,或学会保护自己,或学会收敛自己。如果父母干涉太多,就会影响孩子这个学习过程,使弱者不能学会保护自己,使强者变得肆无忌惮。。C理学家皮亚杰主张…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手机冷落与青少年攻击间的中介作用,选取河北省两所初级中学573名学生填写父母手机冷落行为量表、越轨同伴交往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研究发现,青少年攻击行为与父母手机冷落和越轨同伴交往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手机冷落与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显著。结果表明,父母手机冷落行为既能直接增加青少年攻击行为,也能通过助长越轨同伴交往间接增加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7.
朱晓宏在《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撰文指出,父母和教师无疑是儿童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儿童与父母、教师交往中获得的他者经验对其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孩子与父母、教师交往构成的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是一个具有连贯意义的统一体,一个孩子与他者、与世界的遭遇也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   

8.
论幼儿教育中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城市中很多幼儿孤独的原因在于,成人把孩子交给了一个虚拟的生活世界,孩子们在这样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着一场虚假的交往。幼儿是在交往中接受教育的。成人与幼儿交往的过程就是教育过程,必须以真实的交往与幼儿发生真切的关系。真实交往的实现要求幼儿与教师、父母以及同伴之间平等、真诚、宽容和理解;在幼儿的交往生活中,必须关注交往的形式与交往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高三最后一段时期,学生考试压力骤增。部分同学与父母缺少沟通,造成关系紧张。考前进行亲情沟通,有利于通过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减轻考试压力。活动目标:1.消除误解。通过活动让学生与父母消除误解,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家庭适应性对青少年交往焦虑的影响及可能的路径关系,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283名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家庭适应性在父母过度保护对青少年交往焦虑的影响上起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家庭适应性越高,父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交往焦虑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卓有成效,家长应坚持做到以下几个“不”字。1.不炫耀学历。现代社会是个学习化的社会,作为孩子家长的父母的学历越来越高。父母不要特意在教师面前显示和炫耀自己的高学历,如“我是医学硕士”、“我是留美博士”。据笔者2001年7月~8月对80位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抽样调查发现,97%的教师都喜欢与“同等于自己学历水平”的父母交往,因为这样的父母“容易沟通”,而不喜欢与“高于自己学历水平”的父母交往,因为这些父母与“低于自己学历水平”的父母相比,“更难相处”。可见,父母的高学历会对教师产生较大的心理压…  相似文献   

12.
花季的烦恼     
中学生的异性交往是一个敏感的、容易被误解的问题,也是班主任工作中最棘手、最难办的问题。中学生对异性的兴趣,与异性交往的需求,是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成熟自然产生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忽视这个自然性,将异性交往看成是不正常的,看到男女生在一起就仿佛如临大敌,采取的教育方式往往是强行制止,美其名曰“对你的前途负责”。  相似文献   

13.
设计理念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从小到大被大人们宠着,往往是要什么有什么,她们对父母多是索取,不太会想到要给予。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经常不能很好地处理与父母的矛盾。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想法和情绪,促进亲子的关系。帮助她们改善与父母交往的方式,反省自己在处理与父母关系时的不良习惯与行为。  相似文献   

14.
问:我有一个10岁的男孩。他其它方面还可以,就是不太会同小朋友交往,跟谁都玩不到一块儿。他自己也挺苦闷,有时也不愿意出门了,就在家里看电视。但看到人家在外边玩儿,又挺羡慕的。可出去玩儿不了多一会儿,就又和人家闹翻了。有的父母都不让自己的孩子同我儿子玩。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答:我首先想说的是,您能重视孩子和小朋友在一起时暴露出的问题,而不是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或学习成绩,这是很可贵的。您的孩子目前产生了“交往”问题,确实需要父母或老师进行“交往辅导”,即心理辅导。同他人交往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交往…  相似文献   

15.
康伟  韩晓琴 《青海教育》2003,(12):13-13
异性交往对于年幼无知的小孩,是顺其自然、毫无介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第二性征的显现,中学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发展,异性交往不仅成为同龄人关注的区域,更是父母们十分在意的“雷区”。为此,笔者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与个别谈话,并参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试图对中学生异性交往提出一些看法,就教与同仁。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意识形态》表明,马克思初步形成了唯物史观,并对唯物史观的主要范畴进行了规定。受马克思后期著作影响,部分研究者对交往形式与生产关系两个范畴有一定误解。《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什么是交往、交往形式留下了非常清晰的笔迹。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交往与分工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交往对分工在某些方面具有决定性和分工往往成为交往与联合体关系的中介。  相似文献   

17.
海波 《家教指南》2006,(9):61-61
一次我向一位家长反映,说他的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不善与同学交往,上体育课时常跑回教室做作业。不料,家长的回答是:“我那孩子,就是与众不同,很有个性。”看来这位家长误解了个性。  相似文献   

18.
“坏孩子”的定义究竟是什么?自己的孩子真的是一个“坏孩子”吗?许多父母对此感到困惑。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坏孩子”,但是在现实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某些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恶性循环,导致了所谓“坏孩子”的产生,使得某些原来本质不错的孩子被父母和学校误解、轻视、放弃,最终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男女生交往有益宋戈对于初中男女生交往,有的家长和教师耽心学生早恋,而采取了消极的禁止和粗暴的干涉。初中男女生交往有其积极意义,有其科学理论上的依据。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是12—15岁,开始疏远最亲近的父母和教师的“闭锁性”,和对友伴能坦率相告一切的...  相似文献   

20.
爱父母,是否仅仅是为他们洗一次脚,每天写孝敬日记,完成学校布置的亲情作业?还是大声宣言自己长大以后愿意赡养父母?应如何和父母交往,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向父母表达心中的爱,请关注本期《圆桌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