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平台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以课程整合平台、课程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平台、课程教学平台、课程实践平台和课程评价平台为主要内容体系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平台,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本科体育专业人才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增强社会适应性,提升专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集成与研究前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中国体育人社会学科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历史回顾,对其发展现状做了评价,提出了该学科的任务,并对不同体育领域中体育人社会学科的研究前沿做了评述,对发展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做了总结性评述。  相似文献   

3.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体育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体育人文社会学主要分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近年来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以文献综述为主要方法,以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为样本对我国目前学术论文评价的要素进行分析,指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学术论文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即坚持成果形式评价和成果实质评价相结合;学者评定和期刊评定相结合;数量评定和质量评定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制定评价标准。并利用公式:论文总分=学术论文自身所得的分数※50% 外界环境所分数※50%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研究生文献信息吸收利用状况和学位论文的规范化问题。运用文献资料、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根据文献计量学原理,统计了11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的5526条参考文献,对其引文的数量、类型、语种、时间、内容、规范、自引与引用导师文献等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吸收与利用文献的情报能力较强,引文内容广博,引用期刊内容主要以体育学科知识为主;不同学位论文在引文数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特种文献等利用率较低;自引文献与外文引文数量较低;部分学位论文没有参照国家标准写作参考文献,存在引丈不规范现象。建议从论文实际出发,选择研究文献信息,加强其他学科期刊文献资料的引用,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写作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6.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9个博士点的研究领域、师资队伍、培养方案等现状.结果表明:博士点的地域分布不均,研究领域分布也不均衡;导师队伍实力较强,但满足不了目前学科发展的需求;招生门槛高,重视科研能力等.鉴于现状提出从关注西部、注重研究内容、扩大导师队伍、优化培养方案、加强校际合作等提高培养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与评价,同时针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问题展开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竞技体育之人文社会学研究的若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及比较、逻辑推理等。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竞技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内涵与指向包括:(1)竞技体育的运动、文化等内容的多重包容;(2)竞技体育的发展中一定的价值、理想取向;(3)体育的发展必须关注人的研究;(4)竞技体育的运行、发展规律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5)研究的元理论。竞技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及理论构建的层次与分类有:(1)宏观层次———竞技体育价值、理想、精神、品质的阐述;(2)中观联结层次面———元理论与方法、工具性中介;(3)实际操作层次———具体应用方面。研究中呈现多学科交叉、结合与渗透的特色,竞技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要注重两大关系的处理与协调,即理论与实践、"实证化"与"人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体育社会学目前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本科)6大学科中,体育社会学既不是主干学科,也不是主要课程,与其当前突飞猛进迅速发展的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极不相称。本文从体育社会学的发展与体育专业的需求呼吁关注体育社会学的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0.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一门以体育的人文现象、社会现象为对象,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综合性科学.它的目的在于揭示人的体育行为及体育人文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对体育之于人类和社会的意义、价值做出合理的解释.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定位是在与之相关的学科关系中确立的.主要涉及4种关系: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学的关系;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的关系;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反思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7年被列为二级学科以来,体育人文社会学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且发展迅速,无论是学科理论构建还是学术理论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作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者应理智地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发展进行反思,发现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策略,以促进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体育科研比较偏重体育自然科学。为了与国际上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接轨,我国应扩大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因为体育社会学是一个兼有理论和实际双重意义的体育社会科学分支学科,与其它体育社会科学相比,它普遍受广大体育工作者接受和认可。建议加强体育社会学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以提高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3.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人们对体育人文社会现象的认识工具和途径,同时,它也是人们对体育人文社会现象已有认识的理论成果.体育人文社会学在人们体育认识活动和社会体育实践中都具有重要价值和功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体育人文社会现象的科学认识功能,体育文化教育传播功能,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导向功能,体育事业管理、决策咨询功能,体育实践和体育科学的理论反思与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14.
试图去解决存在于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如下4个根本性问题:(1)建立“体育哲学”学科的虚幻。哲学的“元性质”表现为它要关注各种学科,而哲学的能力表现为能够在“元性质”的水平上制造和解决问题。(2)虚假的“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福柯的“权力理论”表明,任何时代的社会知识和话语都具有“权力背景”,今天的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所具有的“文化生态环境”在表面上看来至少不逊色于先秦时期的那种“百家争鸣”的情境,但却缺少了“百花齐放”的效果。(3)构建“大体育观”的梦幻。一种文化现象只要存在,它就有着摩尔式的“因其本身的缘故而值得存在的”理由。体育由于被赋予了“全能教育”的功能而变成了一种缺少捕捞能力的“大鱼网”。(4)信守“科学主义”的误区。作为一种针对人的身体教育现象进行研究的理论体系,体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文性的。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科学只需要日常性思维,人文学才要求创造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罗震 《拳击与格斗》2020,(2):157-157
随着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不断升级,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在未来的各行各业都有了快速的增长.本论文通过查找文献的方法,对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建言献策,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专业的推进增添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天津体育学院学报》30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进行回顾总结。研究结果表明,30年来学报刊载的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论文数量最多。学报在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社会体育指导员、学校体育管理、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公共体育服务等领域刊载的多篇论文开创了国内同类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明确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写作中比喻修辞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适时合理地应用能增强体育学术话语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具有形象陈述、委婉表达、提炼和辅助论证主题等作用,同时具有导向性、整体性、论证性和前瞻性等运用特性,区别于文学写作或日常生活写作.从一般性比喻和概念性比喻两个层面进行实际运用案例分析,认为比喻修辞的实际运用具有较大的空间张力和灵活性,不存在统一的语文标准,但却有宏观上的内在审美要求,力求做到形似、意似、神似.提出消解论文写作困境的宏观思路,冀望写作过程更轻松、惬意、愉悦,体育工作者应有信心也有条件做到.  相似文献   

18.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从开设课程的分类、比重、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在与国外体育硕士生课程及国内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课程比较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特点的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19.
实证和思辨研究是当今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经常运用的两种范式,二者存在哲学基础、研究目的、认识事物的程度、选题类型、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二者都存在自身不足.实证范式的不足包括体现不了科学的导向功能、忽视研究中的价值、可能导致以偏概全以及程序和方法僵化等;思辨范式的不足是信度低下、难以创新.体育人文社会学实证和思辨研究范式之间存在整合的可行性,实地研究为二者的整合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20.
试图去解决存在于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如下4个根本性问题:(1)建立“体育哲学”学科的虚幻。哲学的“元性质”表现为它要关注各种学科,而哲学的能力表现为能够在“元性质”的水平上制造和解决问题。(2)虚假的“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福柯的“权力理论”表明,任何时代的社会知识和话语都具有“权力背景”,今天的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所具有的“文化生态环境”在表面上看来至少不逊色于先秦时期的那种“百家争鸣”的情境,但却缺少了“百花齐放”的效果。(3)构建“大体育观”的梦幻。一种文化现象只要存在,它就有着摩尔式的“因其本身的缘故而值得存在的”理由。体育由于被赋予了“全能教育”的功能而变成了一种缺少捕捞能力的“大鱼网”。(4)信守“科学主义”的误区。作为一种针对人的身体教育现象进行研究的理论体系,体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文性的,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科学只需要日常性思维,人文学才要求创造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