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文鉴》的编纂意图有两种传统说法,第一种是周必大“有补治道”说,第二种是刘克庄“去取多朱意”说,但吕祖谦是以己意编《宋文鉴》,并未按宋孝宗“有补治道”的旨意去编纂,吕祖谦与朱熹学术思想不同,朱熹对《宋文鉴》的编纂也多有批评,所以传统的两种说法均不对。从吕祖谦编《宋文鉴》时的史官身份,《宋文鉴》大量增选《宋文海》遗落文献、基本不选《宋文海》已选文献,以及《宋文鉴》资料来源广泛,有意搜求真实历史文献,可以看出《宋文鉴》的编纂意图是存北宋一代文献,形成了“包括全代,与史相辅”的特点,南宋后期及明代出现的以一己之力编选一代文献的选本显然是受到了《宋文鉴》存一代文献编纂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南宋朱熹、吕祖谦“淫诗说”驳议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和吕祖谦是南宋“淫诗公案”的主角,二人争论的焦点是“雅郑邪正”。朱熹把声和诗混为一谈,认为“郑声淫”即“郑风淫”,是程朱理学盛行下禁欲主义猖獗的产物;吕祖谦认为《诗经》配乐有雅、俗,所录诗歌皆为雅正,其说符合孔子原意,但拘于政教的美刺之中。  相似文献   

3.
朱熹注《诗》凡两易其稿,凡是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所称“朱氏曰”,皆其初稿(即前稿),后稿即现在通行的《诗集传》。这里试将朱熹注《诗》的前后稿在诗旨、词语训诂两方面作一比较,并力图挖掘朱熹诗学转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品味”举例,展示了该调近年的发展使用状况;通过“品味”分析,得出“品味”是一个常用词、兼类饲、多义词;通过“品味”注释,对《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6年版)有关“品味”与“品位”的注释,提出了建议。“品味”的发展,既经济又易被接受,是当个词汇发展值得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朝鲜李朝李退溪的易学思想自成体系,其精义可归纳为三个基本特征:熔“义理”与“象数”于一炉;以《易》学作为论证理学的根据;由《易》理来会通理学和心学。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作史思想深受《易》的影响,他的“通变观”与《易》道的精神是一致的,其思想脉搏里跳动着《易》的文化精神。司马迁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思想家。《史记》不过是以“整齐其世传”为手段,通过历史来发表自己看法的哲学著作。司马迁暗含着写一部显性的《易》的意味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推崇《孟子》,在他早年所作的《易解》中也多有表露。其中他对“权”、“时”、“才”、“心”等的有关论述直接继承孟子思想而有所发展。王安石这种思想又与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相一致,是他后来进行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易学上,王安石以孟子思想解《易》是学术新发展,对程颐以注《易》来阐述理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范仲淹在宋代政治史、学史、思想史上皆有重要地位。范仲淹与儒学有密切关系,而其中与《易》学关系尤为密切。他与《易》学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是其有解释《易》的专门述——《易义》;二是在律赋以及其他字中表达的《易》学内容;三是立身处世中所显示的《易》学精神;四是其《易》学研究对宋学兴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奇逢生当明清社会大变革之际,其学《易》研《易》、撰写《读易大全》,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社会人生。他认为研究天道地道,其旨趣在研究人道。其谓“自人用之总一人道”则集中反映其“《易》专责人事”的思想本质。他不仅教人认识斯人之生立难丧易、国家之兴成难败易、天下之治致难乱易的规律性,从而谨畏善治,既贞于终,防患于未然,而且提醒人们“戒慎不闻”,无时不兢惕,无刻不戒惧,从而随时随处,举止有法,既能自估以《易》,而行《易》于一身。所以他教人透过学《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立身于天地之间,而自觉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改造世界的真正主体,积极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前期《大学古本原序》与《大学古本旁释》的“诚意”之教,到后期《大学古本序》与《大学问》倡导的“致良知”说,王阳明的大学思想是由初创逐步发展到成熟的。其间,既括了王阳明恢复《古本大学》并推崇其为达到“万物一体”的道德境界的“大人之学”的努力,也包括了王阳明对《大学》思想内容的重解,以服从其心学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多篇专门的吕祖谦研究及与之相关的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出现,值得关注。同时,另有单篇论文百余篇。这些研究认为,吕氏是宗经的,但他研治《左传》主要是从史的角度切入,为了阐释其中的历史要素,把握历史规律,而不是要从中去发现什么传经的义例。目前,吕祖谦《左传》学研究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空间,诸如吕祖谦《左传》学的特点、吕祖谦的研《左》轨迹、吕祖谦《左传》学的辞章学价值、吕祖谦《左传》学的影响,等等,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本体问题是中西哲学始终关注的焦点,《易传》作者继承前贤成果,对易道本体问题进行了独到阐述,将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归为“易”或易道,并认为“易”道内涵阴阳、流变不息;为形上之道、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寂然不动、恒久存在”;“易”道“易简”不繁、顺适畅达。就人的思维水平而言,它是继老子之后,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而且,《易传》关于易道本体的思想以《易经》框架结构为表现形式,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关于自然和社会普遍规律的哲学思想体系,为易学义理学派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试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Harmony),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古今中外的哲人,曾留下了探究“和谐”思想的记录。中国古代典籍中,“和”的概念出现很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和”字;在《易经》“兑”卦中,“和”是大吉大利的征象;在《尚书》中,“和”被广泛地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领域中去,用以描述这些组织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文章思路,是作者在理解和表达客观事物时思想展开的脉络。教学《“兄弟便是朱德”》一课,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寻觅作者构思文章的轨迹呢?  相似文献   

15.
一、《易、讼》浅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毁坏旧的制度,促生新的制度。向王朝终因严冬阻碍生产力而不得不告溃崩,取而代之的是代表新的生产关系彻西同王朝。从此,中国步入了封建社会。《易》产生的时代,在我其他的著述中,已有较为详明的叙说,专家们也较为一致地认为它是西周初年构建循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本文将从《易、讼》的粗浅分析中,窥探我国古代法制建立的初始阶段的几个问题,以此就教于大方之家。《易》第五卦为“需”,乾下坎上;《易》第六卦为州队,与“需”相反对,坎下乾上。《序卦传》云:“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  相似文献   

16.
刘育 《商洛学院学报》2022,(5):35-40+69
“以诗论道”是朱熹《诗经》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朱熹治《诗》的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经传分离、以经解经、由情入理三个方面,既主动剥除前人见解,直接于经文本义上探查义理,又在《诗经》解释中援引《礼》《易》《春秋》之言来相互论证,以体现史论结合的特色。同时,朱熹还在《诗》学阐释中关注作者的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进行义理发挥,肯定了《诗经》的文学特性。朱熹的《诗经》学随着其理学思想的发展而体现出独特性,并促进了其道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易》“观物取象”,以“象”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思维特色,就决定了“象”与歌谣具有特殊的亲缘关系。虽然,作为歌谣的“象”一那种清晰的画面,悠长的情感还不具有哲理内涵,但正因为它是具体直感的“象”,可以把《周易》作者们的哲理思考注入过去,可以让它去承载以感悟为特色的《周易》的思维方式,于是,《易》的作者便将民歌的片断撷取来,放到六十四卦的系统中去,让这些歌谣的片断既具有形象性,保外着它们的原始风貌,又让它们在自己所处之卦的具体位置上获得哲理的内涵,使之由歌谣之“象”变而为《易》中之“…  相似文献   

18.
《周易》虽然起源于占筮,但它凝聚了先哲对自然和社会的见解。从《左传》解《易》,可以看出《周易》的辩证观点和思想内容,对先秦史学的积极影响。《左传》反映先秦史官利用《周易》的变通观点,认识历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的普遍法则;反映史官通过占筮说卦,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用《周易》辩证的思想方法,预断历史前途。先秦史官还借助《周易》对古代社会生活的记载来说明历史;通过解《易》,展开对人物的评论。《左传》有些解《易》内容,还表达了“物生而后有象”的朴素唯物思想,反映出当事人重客观实际,不一味迷信占筮的现象。先秦史官通过解《易》说史,吸收了《周易》的合理内核,锻炼了辩证思维,培养了变通史观  相似文献   

19.
鹅湖之会匆匆三日,闹了个不欢而散的结局,这种结局大大出于朱熹、吕祖谦的意料,同样,鹅湖之会对朱熹、二陆产生的影响,也是朱熹、吕祖谦始所未料的。鹅湖之会后,第一个有了反应的是陆九龄。吕祖谦致信朱熹云:“子寿前日经过,留此二十余日,幡然以前见为非,甚欲著实看书讲论。心平气下,相识中甚难得也。”又致陈亮书云:“子寿极有务实工夫。”(《东莱集》)朱熹致信吕祖谦说:“子静似犹有旧来意思。子寿言其虽已转步,而未曾移身,回思鹅湖讲论气势,今何止十去七八耶。”陆九龄死后,吕祖谦又致信朱熹说:“陆子寿不起,可痛。骂学力行,深知旧学之偏。求益不已,乃  相似文献   

20.
评朱熹“随时变易”的《易》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易》主卜筮,是抗衡程《易》主理的《易》学家。其思想自成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六爻之时,以当天运”,主观模写世界及其规律,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形象认识世界的方法,圣人用得它,众人也用得它。这个方法在促进认识发展上,有重要理论意义。尤其他看重《易·乾》三、四两爻,教人识时识位,既要有进德修业、“乾乾夕惕若厉”的耐心,又要有“一跃而起”、“跳得便上天去”的勇气。然“飞龙在天”,则“大亨利于正”也。有清醒的头脑,并认真付之于实践,则是始终不亢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