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一个个生活场景的浓缩。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在生活中阅读,才能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近文本。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在练习中走近文本,在实践中读活文本。  相似文献   

2.
对某一个文本或某一单元内容的“用”,我的体会是教师应该学会从四个角度读文本:一是站在教师自身角度读,凭借自己的学识阅历理解把握文本,保证传授知识的正确性;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读,确定学生的学习疑问点;三是站在教科书编者的角度读,把握单元设计意图及教学重难点;四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读,知人论世,沉淀人文精华。  相似文献   

3.
正众所周知,阅读是主体和文本、作者相互交流的过程,阅读不能以教师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理解,而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方可有效。文章就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对此进行简单分析。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想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还是得从文本着手。虽然高中学生的兴趣以直接兴趣为出,但在高考模式下,学生每天所面对的都是枯燥的纯文本,不是读文本就是解题,也不免有些厌恶。从文本出发,通过情境创设或以文本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中读是基础,人是根本。阅读教学首先要用好教材,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组织、引领。其中,引导学生于文本无字处体会作者的思想,进行语文阅读训练,动态地把握课文整体,就能让文本空白处熠熠生辉。一、挖掘语言空白,促进与文本交流,充分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5.
一、吃透文本。夯实基础课文是最佳的范文。教师要做到“精讲”。首先需把握作者的思想脉搏,走进作者的心灵。读书就是读自己,用心与作者进行对话,以产生共鸣。身为教师,我们只有悟透教材,方能得心应手地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目的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进而使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激活思维,进而达到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而合一,共为文本喜而乐,忧而愁,悲而哀,憎而恨,达到三者互动,激活文本!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说阅读的文本是作者说的话,那么学生阅读文本就等于在听作者说话;如果朗读文本等于代替作者说话,那么教师范读讲解文本就是在替作者讲话。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呢?下面从几方面谈一下我的体会与做法。示范引读──每学一篇新课文,教师要在范读上多下工夫,尽量使自己进入角色,通过口语艺术再现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从而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在学生理解一段文章的词句与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选取重点片段,指导朗读,…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0,(94):11-12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对话,一种精神与另一种精神的融合,一种素养对另一种素养的提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及思想碰撞的互动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生与文本对话时,要指导学生尊重文本,慢慢读,慢慢欣赏,慢慢浸润心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进文本的最深处,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传达的思想,真正尊重文本和理解文本,挖掘出文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阅读教学中"读"是基础,人是根本。阅读教学首先要"用好教材",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组织、引领。其中,引导学生于文本"无字处"体会作者的思想,进行语文阅读训练,动态地把握课文整体,就能让文本"空白"处熠熠生辉。一、挖掘语言空白,促进与文本交流,充分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9.
让每个学生读好、读懂文本,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必须让学生有阅读的期待。而造就阅读期待的关键是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高明的教师,往往善于往学生平静的心海中悄悄投入一些石子,激起涟漪,乃至波浪,使他们的学习变得主动。虞大明老师  相似文献   

10.
一、吃透文本,夯实基础课文是最佳的范文。教师要做到"精讲",首先需把握作者的思想脉搏,走进作者的心灵。读书就是读自己,用心与作者进行对话,以产生共鸣。身为教师,我们只有悟透教材,方能得心应手地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目的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进而使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激活思维,进而达到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而合一,共为文本喜而乐,忱而愁,悲而哀,憎而恨,  相似文献   

11.
所谓的阅读是指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有效对话,但是,以往我们仅是让学生简单的"读",并没有组织学生与之进行对话,导致很多学生的阅读只是堆积文字,并不能感受文章的内涵,也感受不到作者在用词、用句上的巧妙之处。所以,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加强对话,要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形成能力,进而确保每篇文本的存在价值都能被"读"出来。  相似文献   

12.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原则上,以文本言语为载体而展开的思维碰撞和心灵的多向交流,包括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作者)、学生、教师与编者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易征兵 《文教资料》2011,(31):63-6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要提高语文阔读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该怎样做呢?作者对此加以分析,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林碧航 《教师》2013,(29):42-4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并不是单靠教师的讲授就能够完成,而必须由学生自个儿反复诵读、有创意地阅读基础上进行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由读而悟.由想而悟,由感而悟。体验为根本,感悟为核心,探究为动力,如此才能深入文本,达到把握文本意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句话道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对话,是在学生、教师、文本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我们读文章不仅仅是与文字的对话,最主要的是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的心灵对话.因此,我认为理想的阅读教学应该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间一种心灵的沟通、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生活的对话的过程.这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科学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突出编者、作者与教师、学生的共同指向,最大化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效益呢?笔者认为",读进去、读出来"是阅读教学较为理想、行之有效的行走方式。下面结合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来谈谈我的思考。一、读进去:对话文本的必然之举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高质量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的亲密接  相似文献   

17.
文本细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更是课堂教学的精彩之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自己细读文本,更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传神的词句等进行细读,让学生养成慢读细品的习惯,具有静心潜读的能力。在细读文本中,学生能走进作品的特定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文本悟读意识,为学生悟读文本提供广泛的学习视角。教师要充分发挥阅读活动的教学调度作用,借助情境调度、演绎体验、鉴赏组织、训练设计等多种方式,创设更高品质的阅读课堂,从而顺利启发学生的悟读思维,培养学生的文本悟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悟读学习品质,历练学生的悟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学习必须掌握的四项基本技能,其中读在这四项基本技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活动开展中,语文老师通常采取分析式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内容的字、词、句。对于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储备有限的小学生来说,与文本对话和与作者对话是难以实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阅读,建构起感性体验,在体验中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关系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核心.要做好阅读教学中的这一核心过程,学生需要"且读且思且感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则需要通过"边导边引边点拨",来助力学生、文本之间的这一核心对话过程. 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并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