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经,我们为了追求所谓的轰轰烈烈将之遗忘,为了追求所谓的别出心裁将之忽视,所以,如今的语文课不是像白开水那样乏味,就是像打翻五味瓶那样酸甜苦辣咸兼有。而今,我们幡然醒悟:首先要使语文课变得纯净,然后再让语文课有趣,有情,有美感。一、净1.撕掉满课的标签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教师们在不断探索,不断前行。但不得不承认,课堂上的标签  相似文献   

2.
有人认为,不品词析句,语文课怎能上出"语文味"?试问,语文课上的"语文味"是谁的"语文味"?不同性格、年龄、阅历、境遇的人,对同一作品的感受是不同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学生自然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语文味"。正所谓一岁年纪一岁心,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和欣赏也是如此。读书就像腌咸菜,多数时间不必管它,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总会慢慢地理解。读鲁迅多了,写作文就有鲁迅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老师教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专家精挑细选来的,文质兼美,课文中的每个字词都是有"温度"的。要让语文课散发"语文味",感悟课文中关键的语言文字不可忽视。《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老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用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  相似文献   

4.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定远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必须在品析语言文字上下工夫。"又说:"如何解决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去实现。"由此可见,语文课上,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对文本充分朗读,  相似文献   

5.
稍稍了解一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人,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似乎不像先前那样喜欢语文学科、语文课、语文老师了;语文老师的自信似乎也不像以前那样充分了.  相似文献   

6.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要求语言生动形象、精炼优美,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局限,不能像其他交际语那样触景生情,所以,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批文人情;在讲课之前就培养情感,“未成曲调先有情”。你传输的信息再多,  相似文献   

7.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要求语言生动形象、精炼优美,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局限,不能像其他交际语那样触景生情,所以,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批文人情;在讲课之前就培养情感,“未成曲调先有情”。你传输的信息再多,  相似文献   

8.
窦旭苑  吉勤芳 《教师》2012,(12):87-87
自从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变得有滋有味,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沉闷的语文课变得有了生机与活力。但是,就在我们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正在被淡化,语文课的"语文味"正在减少,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减弱。"闹、乱、虚"的现状充斥课堂。我们不禁要问:语文课的"本色"究竟何在?如何才能恢复语文课的"本色"?  相似文献   

9.
顾广师 《现代语文》2014,(11):51-52
听了泰山中学张国民老师的《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整体感觉是一堂高效清新、让人耳目一新的语文课。感觉是一节极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下面笔者想结合张老师的课堂教学来谈几点想法。一、语文味的课堂应重视基础字词的教学在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贝多芬"的基础上,张老师出示了幻灯片让学生看拼音写汉字。在2分钟的时间里,张老师布置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同桌交换修改。  相似文献   

10.
周晓芬 《考试周刊》2010,(25):51-51
很早就听说专家在大声疾呼:语文姓“语”,语文课要上出浓浓语文味。但说实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不很理解专家的话.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才算是“语文味”。听课时总觉得那些越煽情越令人感动的公开课便是好课。王崧舟老师这样说:“我们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即‘语文味’。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我却愿意“折腰”,这里的“折腰”,是指见到老师就恭恭敬敬地鞠一躬,然后礼貌地问候一声“:老师好!”说实话,以前我见到老师从来不问好。一是因为我紧张、害怕,见到老师就像老鼠撞上猫,不是用"隐身术"——躲在墙角,就是一溜烟地跑了。二是我在班上的成绩中等,既不像尖子生那样被老师视为"掌上明珠",也不像差生那样和老师"形影不离",所以我对老师怀有一种陌生感,这使我见到老师就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12.
许伟杰 《考试周刊》2011,(11):41-41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在此,我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教出味道来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而且应该味道十足!遗憾的是有些老师上的语文课味同嚼腊,反倒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怎样才能把语文课的味道教得浓浓的呢?一位教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文中“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一比喻颇给人以启示。现把教学片断实录在下,并略作评析。  相似文献   

14.
黄慧玲 《成才之路》2010,(34):47-47
导入新课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起点和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能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富有艺术性的导入,会使语文课像磁石那样吸引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我们经常讨论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但怎样才算"语文味"呢?众说纷纭。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所谓语文味,表现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位"。这无疑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恰逢近期有幸在市实验小学参加徐州、南通、苏州三地教研联合体的活动,观摩了顾善海老师执教的《鞋匠的儿子》一课,深感触动,在他精彩的演绎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读、写、品"三味,感受到课堂飞扬的语言文字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很多小学生觉得数学课比较枯燥、没趣、不好玩;很多数学老师也觉得数学课不好上,不像语文课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音乐课有优美的弦律、体育课有多彩的活动……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的确,数学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的严谨、抽象,但是数学课也不完全像有的学生感觉的那样:枯燥,没趣;也不完全像有的老师所说的那样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其实小学数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王晓春老师在他的新著《语文课如何是好》中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中小学这么多门课,没有哪一门像语文课这样狼烟不断,战火连绵。指手画脚,人人争先,外行内行,扭作一团。发言盈庭,论文如山,潮起潮落,上下波澜。众说纷纭,越听越烦。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总算把事情弄乱套了,把语文老师搞糊涂了,以至越教越不会教了。这  相似文献   

18.
彭兴云 《班主任》2009,(1):16-16
在杂志上看到过一则教学故事: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用“奔跑”造句。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在运动会上,同学们像野驴一样奔跑着。”老师对这位学生说:“驴是丑陋的东西,不能将同学比喻成驴。重造一句。”这位学生想了想,说:“在运动会上,同学们像野狗一样奔跑着。”  相似文献   

19.
叶华 《班主任》2014,(12):16-17
一校艺术节中的"班班有歌声"比赛即将举行。为了这次比赛,我不仅带领学生进行了精心准备,而且还进行了赛前思想教育。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最理想的表演是怎样的?生:像电视里的歌唱家那样演唱。生:像音乐老师那样唱得动听。师:很快轮到我们比赛了,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赢得评委们的好评呢?生:我们要做到精神抖擞。  相似文献   

20.
经常听到语文老师抱怨:语文课难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作文难批,批得头昏眼花,腰酸背痛,学生对批语却懒得看一眼;一学期语文课数量可观,学生能力却不见长进。笔者认为老师越“勤快”,学生就可能越懒惰。这正如家庭教育一样,父母越勤快,家务包揽得越多,孩子就做得越少,惰性就越强。因此,做老师做父母的也应该学会“偷懒”,不要包办,要给学生“做”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