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的主旋律,而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显然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师只有改变自己的观点,树立创新精神,实施创新教学,彻底解放学生,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为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开展创新教育,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新世纪的召唤。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导思想.但是,传统教育改革面临严峻的挑战,现行教育制度在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注重教育创新、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已成为21世纪各国共同的教育目标.我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人才,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肩负特殊又艰巨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黄如婉 《成才之路》2010,(22):I0005-I0006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里.语文教师应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为首要目标。本文结合学科特点和自己的教学体会,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素质教育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顺应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既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学校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需要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6.
邵俊梅 《西北职教》2007,(12):39-39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民族创新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于教育创新,教育创新首先要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创  相似文献   

7.
赵冬梅 《现代教育》2011,(Z1):92-93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一、把握课堂——创新教育的关键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实施的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课程实施探索之路上,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教育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创新教育呢?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我认为主要应当从激发创新兴趣意识、突出创新方法、强化创新思维训练等方面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实现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9.
注重实验的创新与探索性培养创造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化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 .本文谈谈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 ,注重实验的创新和探索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认识与实践 .创造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 ,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 ,产生新认识 ,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创造力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 ;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前者是指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 ,他们的创造发明对整个社会来…  相似文献   

10.
项维成 《考试周刊》2011,(1):138-138
均衡教育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须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职能: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新又是素质教育中最核心的素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均衡教育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方法这一神圣而艰巨的任务是每位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当率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大胆创新教学方法,使英语教育与世界教育同步.同国际教育接轨,着力打造一批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能创新学习的学生一时代要求每位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都必须创新,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均衡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成为教育界最为关注的话题。历史作为初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承载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用,这就需要广大历史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实施创新教育。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现代素质既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时代赋予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2.
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学技术高速发展、新课程实施探索之路上.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教育已经风刀硬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创新教育呢?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翅.我认为主要应当从激发创新兴趣意识、突出创新方法、强化创新思维训练等方面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实现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创新能力是现代新型人才的标志。因此,我们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能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紧密的一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追求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目前,我们贯彻落实《决定》,在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就是要依据创造学原理,运用现代教学理论,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创新教育理论的探索,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和教学活动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一、树立创新教育的新观念目前,作为反映时代特征的“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创新教育越来越为时代、社会、个人所急需.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是开放人的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出课题.那么,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哪些方法呢?  相似文献   

18.
韩小兵 《双语学习》2007,(9M):83-83
创新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东西,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家长对取向的教育实践。他以培养具有创新造欲和创新能力的劳动为目标,以发掘人世间创造潜能,促进个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创新就有异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因此,小学语文大纲明确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我认为 :一、要加强学习创新教育理论 ,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众所周知 ,任何教育的发展有赖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创新教育理论 ,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途径 ,树立促进人的发展的新型教学观、质量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20.
郭继峰 《考试周刊》2011,(18):57-58
当前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开展得轰轰烈烈,更新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前提,实施创新(创造)教育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教育科学的生命力同样在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而教育创新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创新。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终身学习,努力做一名创新型的教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采取现代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乐于创新;构建探索性合作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