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2008,(6):50-50
问:《乡下人家》(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1课》第二自然段:“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这里每种花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却用逗号?“那些鸡冠花、金鱼草、美人蕉……仍旧开着美丽的花朵向人们微笑。”这句话为什么用顿号?  相似文献   

2.
这里为何用逗号学了《夜莺之歌》一文以后,有学生问:游击队员数夜莺叫声的那一段里,“一二三”后面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我首先表扬了他肯动脑筋,然后从标点符号的作用结合课文作了解释。顿号和逗号,都表示停顿,但停顿的时间有别:顿号很短暂,逗号则略微长一点。联系课文看,由于是“慢慢地数”,每数完一声,停顿的时间自然不会十分短暂,因此在“一二三”后面标上逗号,就准确地表示了“慢慢地数”的意思。从中可见作者斟字酌句运用标点的功夫之  相似文献   

3.
教师要经常学习,包括向学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最佳化。教学《凡卡》一课,讲到“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边,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这句话时“跪”字突然引发了我的思考:课文为什么用“跪”而不用“坐”或其他字?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词语训练,对培养学生语感,丰富学生的语汇以及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喇叭花》一文为例,谈几点具体做法:   1.辨析比较,理解词意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花蔓沿着竹竿向上攀,一直攀到屋檐上。”这句话准确地描写了喇叭花生长的情景。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花蔓是怎样生长的?“攀”是什么意思?(用手抓住物体往上爬)“攀”在这句话里是指什么?(花蔓缠住竹竿向上爬)如果不用“攀”而改用“长”或“爬”行吗?(不行,因为这样花蔓长到…  相似文献   

5.
宋倩 《山东教育》2008,(11):33-33
一、结合课题质疑 在教学《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怎样卧薪尝胆的?”这几个问题,而这几个问题正是切入课文重点的重要问题。因此,我紧扣这几个问题不放,由此来拓展到课文的前后内容,使学生不仅知道了勾践卧薪尝胆的前因,而且知道励精图治的结果,从而感受到勾践发愤图强的意志与精神,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散步》教学临近尾声时,我们几次朗读了相关文段.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文本在标点运用上的问题:"老师,你看,第一段中的‘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之间用了逗号,其实用顿号也完全可以呀.还有,第三段的‘太迟"太迟了’之间,第八段的‘慢慢地’‘稳稳地’之间也可以改逗号为顿号的."好发现,我乘势鼓励:"连标点符号也注意到了,真可谓用心读书啊.大家可以就此谈谈,为什么作者爱用逗号呢?"  相似文献   

7.
《惊弓之鸟》的故事逻辑性很强,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教材。在教学中,我重点围绕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 更赢为什么能够不用箭把大雁射下来?2. 课文按怎样的思路安排内容的?3. “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怎样应用?我的做法是:一、通读课文,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学生初渎课文以后,我就要求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相似文献   

8.
马上要学习老舍的戏剧《茶馆》了,为了上好这篇经典课文,我事先安排学生预习《茶馆》。按照惯例,我要求学生用练习本写好阅读中的主要问题。第二天练习本收上来,我细细批阅,发现有一大半学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怪”问题——为什么庞太监要娶老婆?  相似文献   

9.
《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了教学相长的含义。记得本课的教学从学字到析文原本一切都是在计划中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当学到“威尼斯的小艇有七八米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弯弯的新月。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时,平时一向喜欢提问的王强又发出了他的疑问:“轻快灵活”这个词一般的情况下,“轻快,灵活”之间会用顿号断开,或者干脆不用标点。这里为什么要断开?为什么要用逗号?  相似文献   

10.
一、并列词语之间顿号、逗号的分用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以下简称《标准用法》规定 :“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用顿号。”但逗号的用法比较灵活 ,也可以用来表示并列词语间的停顿。例如 :①小坪下面有几块菜地 ,豆角蔓、苦瓜藤和紫苏叶子都非常茂密。 (黄伯荣《现代汉语》)②从这一边看那一边 ,岸滩 ,房屋 ,林木 ,全都清清楚楚 ,没有太湖那种开阔浩渺的感觉。 (同上 )例①有三项并列词语 ,作后一分句的主语 ,中间用了顿号。例②也是三项并列词语作第二分句的主语 ,中间用了逗号。那顿号、逗号在并列词语之间是如何分用的呢 ?对此…  相似文献   

11.
我们班有个较认真的学生,他在《假如我会克隆》的作文中写道:“我想:‘假如我会克隆,我一定要克隆出许许多多的人体器官,让器官有病的人都换上好的器官。”’我在批改作文时,将“我想”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并去掉引号。没想到,作文本发回去后,这个学生找到我说:“老师,课文里‘想’字后面就是用冒号、引号的。”我说:“你说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是,你是否发现课文里有在‘想’后面用逗号的,有在‘想’字后面用句号的,也有在‘想’字后面用冒号的?”他不解地问我:“那‘想’字后面到底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呢?”我对他说:“这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具体的语境。”  相似文献   

12.
每次学习新课文时,我总是喜欢从课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今天。当我出示《世纪宝鼎》这一课题时,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叫世纪宝鼎而不叫世界宝鼎?为什么叫宝鼎?它很宝贵吗?世纪宝鼎是什么样子的?它放在哪儿?这个世纪宝鼎是从哪儿来的?  相似文献   

13.
茅以升《中国古拱桥》的一个悬案孙汝建16年前,我大学毕业前夕,给中学生试讲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学生当堂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中的“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这句话中的“近几年来”是指哪一年到哪一年?面对学生的提问我茫然不知所措,当...  相似文献   

14.
听一教师教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少年闰土》,有学生向老师质疑:文中“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一句话中,为什么并列的词语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呢?该老师迟疑了一下解释:因为鲁迅先生那时候刚开始用白话文写作,标点符号的使用还不是很规范.其实,这位老师的说法只对了一半.按一般的说法,顿号是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来隔开并列的词语或短语.用顿号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在句子内部.所谓句子内部,指的是充当句子的成分.二是必须在并列的词语或短语之间.  相似文献   

15.
读是写的基础,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理解语言的重要形式。只有通过多读,才能积累大批语言材料和思想材料。学生熟读的课文越多,语言、知识的积累越丰富,这就为开发智力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讲读进行朗读训练。朗读训练要有成效,必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通过理解过程来指导朗读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朗读的技巧。如第二册《燕子飞回来了》的第一自然段,我是这样指导朗读训练的:指名读,这句话写了什么时候?小燕子干什么?(解释“跟着”词义。)这句话里,为什么连续用了两个“很远”?(解释…  相似文献   

16.
标点符号能辅助语言文字来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实践中,教师如重视标点符号的教学,就能使学生“于无字处见深浅”。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瀑布》最后一句“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了句子意思,然后指导朗读,问道:“大家看看,‘烟’和‘雾’字后面用了什么标点符号?”学生齐答:“逗号。”“能不能把逗号换成顿号?为什么?”这一问,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有的说,能换,  相似文献   

17.
教学《蛇与庄稼》课文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猫头鹰也是捕捉田鼠的能手,老农为什么不用猫头鹰捕捉田鼠,而要用蛇呢?”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好,但我一时又无法正确回答。还是学生替我解了围,他们的回答归纳起来是这样:猫头鹰是捕捉田鼠的能  相似文献   

18.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许多表达强烈感情的句子。第1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教学过程中,忽然有学生问我:“老师,这句话连续出现了三个‘都’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不是重复啰唆吗?”是啊,这是不是重复啰唆呢?我顺势引导学生:“大家再仔细读一读课文,品味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相似文献   

19.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在小学语文五年制教材和六年制教材里,都作为与读写训练重点项目“详写和略写”相配合的重点讲读课文。因此,教学时,应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让学生更好体会写文章为什么要详略有致和怎样才能做到详略得当。教学《狼牙山五壮士》,首先要弄清课文内容的重点所在,这可从解题入手,抓住课文重点字词,可提问:“壮”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要学生明白:他们不是  相似文献   

20.
第四册《我们也要当红军》一、难点分析(我们也要当红军》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对伟大领袖的热爱,增加对红军队伍的了解,理解两个穷孩子为什么要急切参加红军的那种朴素的阶级感情。由于课文的内容距今天儿童生活较远,学生对某些句子的理解会有一定困难。=、难点突破课文第二段“他们满头大汗,跑到毛主席面前,望着这位身材高大的红军首长,恳切地说:‘伯伯,我们也要当红军,收下我们吧’!”这句话可以从以下三个问题着手:①“我们”是谁?②为什么要当红军?③为什么要加一个“也”字?从而引导学生明白: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