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翻译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的先驱,程乃珊在翻译作品时充分展现了译者主体性,不仅基于自身文化身份和严谨的创作态度认同选取了《喜福会》作为翻译文本,而且根据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使译作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很好传递了文化信息。本文主要基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视角,以程乃珊的《喜福会》译本为例,简要探究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杨晓丽 《文教资料》2011,(13):33-35
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以阿瑟.威利的译作《猴》为例,通过描述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文本的选择及翻译策略,分析考察《西游记》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李铮  刘瑄传 《培训与研究》2007,24(6):130-132
近年来,国内译界非常重视对译者这个翻译主体的探讨和研究,并凸显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译作的决定性作用,译者作为翻译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而译者的主体地位以及文本的开放性为理解文学作品的复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本文从译者角度来分析文学作品的复译现象,认为复译是译者以原文本为基础而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现今同一部外语作品的译作,版本多且水平参差不齐。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出现多版本译作是因为译者认知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就不可避免会出现译者主观导向的问题。同时,由于译者翻译目的存在差异性,所以同一作品可能出现不同风格的译作版本。从认知翻译学理论出发,对夏目漱石《坊っちゃん》的各译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译者认知在译作的各个层面上存在主观导向问题,译者的认知结果决定翻译结果。因此,提出以下解决策略:译者进行思维的自我监控、完善翻译评价体系以及合作翻译。  相似文献   

5.
李汀  文锶 《海外英语》2013,(23):145-146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最闪耀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始终备受关注。但令人遗憾的是,其翻译家的身份并未受到重视,其译作也未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为探索其在中国翻译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意义,将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理论依据,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进行研究分析,并将其与同期其他译者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张爱玲在翻译《老人与海》时,其女性身份和女性主义意识在翻译中的优势和劣势。  相似文献   

6.
复译将竞争机制引入同一部作品的翻译。在《孙子兵法》翻译史上,不同译者间存在着争夺读者、争夺翻译史地位的激烈竞争。前驱译者先期进入历史,代表着《孙子兵法》阐释传统,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后世译者唯有开创自己的阐释之路,才有可能扭转迟到劣势,变被动为主动。后世译者中,加里·加葛里亚蒂从营销学角度对《孙子兵法》进行改写,由此推出的《孙子兵法与营销艺术》突显孙子谋略在营销领域的适用性,突破了前驱译者的遮护,为其赢得了《孙子兵法》翻译史上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从译者的主体间性看,庞德将译者主体与原作客体的交往,转换为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赞助人、译者与其他译者的主体间性交往;从译作的文本间性看,庞德的翻译并不拘泥于原文,而是文本的重构,他所完成的是译文与原文、译文与译文、译文与引文的文本间性对话。庞德的汉诗英译,无论是在翻译史上,还是在文化交流史上,都堪称间性互动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白睿文翻译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余华的作品《活着》就是其译作的代表。本文以《活着》的英译本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策略入手,分析白睿文如何在文字和文化间穿梭自如,使其翻译作品既保留原作品的风格,又适应了读者的文化心理。相比"言语交流",白睿文更看重译者的"文化担当",他的翻译作品成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又一扇窗。  相似文献   

9.
从译者的主体间性看,庞德将译者主体与原作客体的交往,转换为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赞助人、译者与其他译者的主体间性交往;从译作的文本间性看,庞德的翻译并不拘泥于原文,而是文本的重构,他所完成的是译文与原文、译文与译文、译文与引文的文本间性对话.庞德的汉诗英译,无论是在翻译史上,还是在文化交流史上,都堪称同性互动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翻译从性别视角出发,对原文进行创造性叛逆改写。旨在提倡译者主体性彰显、鼓励译者通过文本干预来体现其女性主义意识及身份。此研究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对《黄金时代》英译本进行分析,进而指出《黄金时代》原作与译作都有着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原文用词保守,译文用词大胆,译者主要通过添加引言、增补及劫持三种干预策略,再现原文女性主义意识。此研究对中国今后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对今后男性作品中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也充满着佛教和道教文化意识及其有关的语汇。对这些宗教词语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处理,不仅体现了译者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而且也关系到其译作的成败。以杨宪益与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从互文性视角就《红楼梦》两译本宗教文化翻译策略及其宗教渊源进行阐释与解读,可看出,《红楼梦》英译本对宗教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反映了译者在其所属元文本影响下所形成的宗教文化取向和翻译观,从而使其译作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程磊 《海外英语》2013,(4X):151-152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他在哲学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译作不仅承载着西方的思想,也是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的产物。该文将利用比利时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对严复译作中的意识形态进行研究,发现意识形态操控的文本表现形式,以及译者所运用的翻译手段。  相似文献   

13.
译者是翻译行为的主体,通常在译作文本形成的整个过程中起中心作用.但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行为更趋政治化的“文革“时期,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翻译组织者取代译者成为翻译活动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该时期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更趋模糊化,具体表现在译者署名方式的改变、译作稿酬的取消和译者在译作文本形成过程中相对独立性的部分丧失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译者要忠实于作者,要追寻作者的真实意图、文本的客观意义.作者与文本的地位高高凌驾于译者之上.译者要压抑自己的主体性,在译作中隐形。本文探讨了古今译者地位的变化、文学作品意义的来源.以及接受美学视域下译者的主体性,把接受美学运用于翻译研究,肯定了译者在作品翻译中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典籍思想博大精深,通过对《论语》中“仁”的思想含义的英译对比,分析译者在不同时代背景和翻译动机的支配下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指出我们应人性化的去理解译者在其译作中所担负的角色及对作品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田园交响曲》的译者李玉民先生主张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译作应是给读者以文学享受的作品。本文将从文学翻译的美学范畴和审美标准的角度来鉴赏《田园交响曲》译作在内容、语言形式和意境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种种美学元素;并且分析了审美观下文学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黄娜 《考试周刊》2010,(7):34-36
本文通过比较三个《爱玛》中译本,从原作和译作及各个译作之间在风格、语调、翻译方法变化的形式、标点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细微差异上探索了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讨论了译者在翻译《爱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作为第二部中国古诗法译集,朱迪特·戈蒂耶的《玉书》融入了译者的创造,是一部创造性的译作。在翻译文学研究上,《玉书》有力地证明了有的翻译作品无异于创作;一个国家的翻译文学当是该国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玉书》为基于比较文学立场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大量值得探讨的中西文化差异的例子,也为中国经典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重要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史上极具开拓意义且获得空前成功的历史时期。陈独秀和李大钊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扮演了最为关键的角色,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翻译赞助是陈独秀与李大钊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重要武器之一。陈独秀和李大钊通过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译文和译作的刊载与发行提供极具时代影响力的平台,直接赞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译本生成,积极介绍与评论作品,散发、赠送、助销译作等举措,有力助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信仰的确立和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为基础,探讨了香港女翻译家孔慧怡博士的译作《荒山之恋》在单词、句法和文本层面所体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正是译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其英译本彰显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