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尽江南》是格非“向外转”的又一次尝试,小说直接切入现实社会,写出了市场经济时代下城市与人共同面临的“春尽”之困境。这种困境的书写与“荒原意识”相契,艾略特的《荒原》写出了对人类悲剧命运的现代性观照,格非对人与城“春尽”困局的描绘也是这种意识的昭显。  相似文献   

2.
《春尽江南》是格非"向外转"的又一次尝试,小说直接切入现实社会,写出了市场经济时代下城市与人共同面临的"春尽"之困境。这种困境的书写与"荒原意识"相契,艾略特的《荒原》写出了对人类悲剧命运的现代性观照,格非对人与城"春尽"困局的描绘也是这种意识的昭显。  相似文献   

3.
《江南三部曲》作为格非为数不多的同一主题系列小说,将笔触对准中国百余年的社会历史变化,并刻画了生活在变化中的各类人物状态。从第一部《人面桃花》到最后一部《春尽江南》,作者始终营造"乌托邦"这一意境,在不变的精神追求下刻画时代变化中的精神状态,叙事从虚幻到现实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生存欲望的变形,死亡意识的渐变,从拥乌托邦到反乌托邦。  相似文献   

4.
在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中,花家舍作为“乌托邦”精神的象征在三部小说中出现且发生变化。论文试图通过探索花家舍的变迁蕴含的时代内涵,以花家舍为中心进一步解读三部曲。  相似文献   

5.
格非的《月落荒寺》与《春尽江南》,描述了在社会商业化时代,知识分子面临价值观崩塌、道德失范、社会失序的状况所产生了精神焦虑,金钱至上、环境破坏、乡村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失,道德沦陷,在这样的叙事背景下,知识分子为填补精神的困境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6.
《春尽江南》是著名作家格非呕心沥血十余年,深入思考并描写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历史、知识分子等问题的"江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本文从个人原因和社会现实原因两方面来分析文本内外掩藏的爱情悲剧的其影响因素,并试图进一步探索在时代背景影响下人们的生存观与爱情观。  相似文献   

7.
《春尽江南》于2011年8月出版,这部小说是格非《人面桃花》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均创作于新世纪,分别写了国民革命早期、五六十年代和当下的中国。作者用优雅、精致、坚韧的语言一步步地逼近现实,用花家舍的兴衰消解了乌托邦的神话,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了人类各种情感的幻灭与破碎以及命运的无常与宿命感。虽然言辞之间可见淡淡的悲伤与无奈,却也大大迥异于创作初期的虚无主义和绝望感,更多的是通过对个体生命在历史的沧桑变幻、时代的交替更迭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叙述,揭示时代的症结。  相似文献   

8.
《春尽江南》于2011年8月出版,这部小说是格非《人面桃花》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均创作于新世纪,分别写了国民革命早期、五六十年代和当下的中国。作者用优雅、精致、坚韧的语言一步步地逼近现实,用花家舍的兴衰消解了乌托邦的神话,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了人类各种情感的幻灭与破碎以及命运的无常与宿命感。虽然言辞之间可见淡淡的悲伤与无奈,却也大大迥异于创作初期的虚无主义和绝望感,更多的是通过对个体生命在历史的沧桑变幻、时代的交替更迭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叙述,揭示时代的症结。  相似文献   

9.
作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收官之作的《春尽江南》,和前两部描写爱情和追求"乌托邦"的理想不同,更多地聚焦于当下时代秩序的颠倒和人们精神的迷乱,抓住了时代变革下人们的异化心理。乌托邦的理想却从前两部作品的狂热退回到人类的精神深处。格非否定了乌托邦,是为了一部作品的完结还是面对现实的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10.
乌托邦诗学是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命题,也是"江南三部曲"潜在的叙事动力。格非"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以"花家舍"这一典型乌托邦意象,通过对三个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处境的入微描绘,追问百年中国理想由生到幻灭的精神难题。在消费主义诗性匮乏的时代,"江南三部曲"中花家舍变迁所呈现出的百年中国乌托邦谱系,流动着对人类问题终极关怀的诗意的波光。  相似文献   

11.
据中国作家网消息,第二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近日在浙江慈溪揭晓,方方的《武昌城》、王刚的《关关雎鸠》、迟子建的《白雪乌鸦》、格非的《春尽江南》以及艾伟的《风和日丽》最终获奖。这5部作品从两年来的近6000部长篇小说中脱颖而出,它们以独特的文学品格赢得了读者和评委的青睐。《武昌城》以磅礴壮阔的写实功  相似文献   

12.
由《新京报》主办的2011年度好书致敬礼于11月29日下午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活动揭晓出6本致敬图书的同时,2011年度图书畅销榜也同时现场发布。经过初评和终评两轮投票后,最终《资中筠自选集》获得2011年度图书,80高龄的学者资中筠亲赴现场接受致敬。格非以《春尽江南》获选年度文学  相似文献   

13.
《春尽江南》是格非探讨当代知识分子精神现状的力作。小说中的谭端午从世俗意义上看,属受人羡慕的社会群体,有钱还有点品位;在妻子眼中是个无能的落伍者;在"超凡脱俗"的绿珠眼中是个"青年导师";在他自己眼中,他是一个乱世中的清醒者。谭端午的多重角色折射出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4.
人文幻想小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新时期以后,柯云路、梁晓声、阎连科、格非又创作了《孤岛》(1986)、《浮城》(1991)、《受活》(2003)、《人面桃花》(2004)、《山河入梦》(2007)、《春尽江南》(2011)六部人文幻想小说。这些文本中的性别叙事有着潜在的联系,即男性角色由救世主、政治狂人、革命家向普通公务员转化,“男性神话”不断被解构;而女性角色则逆向发展,呈现由附庸品、配角到拯救者的趋向。  相似文献   

15.
《月落荒寺》是格非2019年出版的小说,与20世纪90年代的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有着内在的隐秘联系。若将这两部作品与“江南三部曲”、《隐身衣》等作品连接起来,一条贯穿格非二十多年创作的脉络已然显现。梳理格非写作的发生、变化、定点、转换、现状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发展,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格非与世界建立的联系,对世界的阐释,对存在的追思,以及他赋予它们的文学形式。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以“知识分子”的群像进行“自我”塑造,探寻自我存在的边际,通过外在的世界和内在的思考,去感知、了解、接受、认同并建立真实的自我,这是格非的哲学,也是他滋养在文学中的精神内核。这样缜密且具有系统性的思维和布局让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格非的江南三部曲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笔者唯独对其中的《春尽江南》感兴趣。原因很简单:故事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大学校园,男主角是有校园诗人名号的谭端午,谭端午的诗人身份贯穿始终。而80年代笔者刚好也在大学读书,本硕连读跨度7年,在1990年的激流余波中才灰溜溜地离开校园,且作为中文系文学专业学生,偏偏正好也认识颇多的校园诗人。当年笔者的班上,不夸张地说:一多半男生是诗人,有作品,尽管只发表在油印的  相似文献   

17.
奖金高达30万港元的第四届红楼梦奖日前在香港浸会大学揭晓,上海作家王安忆的《天香》荣获首奖,贾平凹的《古炉》、格非的《春尽江南》和阎连科的《四书》获评审团大奖。4位来自内地的作家包揽全部奖项,这在红楼梦奖历史上也是第一次。王安忆得知获奖消息后说:"很高兴也有点意外,因为其他候选作品都很强,而且大陆作家也已经多次获得这一文学奖。"在最初公布的候选名单中,6部作品中有4部来自内地,还有一部来自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的《告别的年代》,另有一部旅美作家严歌苓的《陆犯焉识》。此前呼声很高的中国香港作  相似文献   

18.
作家声音     
<正>格非认为文学写作关乎良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日前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凭借《江南三部曲》获得该项殊荣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格非说,文学作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矫正力量,不仅仅关乎娱乐趣味,也关乎良知,关乎是非,关乎世道人心。面对媒体,格非在回顾司马迁作《史记》初衷之后表示,司马迁的遗产对于今天的写作者而言,更多是叙事技巧、修辞方法与语言风格的借鉴,却鲜有人想到其叙事抱负和写作使命。"在今天这  相似文献   

19.
王淦生 《作文》2023,(11):54-58
<正>江南三部曲格非作者介绍格非,本名刘勇,中国当代作家。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望春风》,中短篇小说《迷舟》《相遇》《隐身衣》,专著《文学的邀约》《雪隐鹭鸶》等。中篇小说《隐身衣》获2015年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21年12月17日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  相似文献   

20.
杨雪梅  姜泓冰 《教育》2012,(2):42-43
自古以来,文学创作被认为是一项具有"神奇魔力"的事业,是作家的天赋,不靠后天的学习获得。80年前,欧美试图在大学培养作家。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所大学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甚至还有创意写作的博士学位。但是,我国的创意写作专业还是放在艺术大类之下的一个分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正在进行的创意写作试验,可以看作是作家教育本土化的探索——大学能教出作家吗?写作班毕业生要交作品2011年11月29日,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的小说《春尽江南》获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