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介绍了科研项目的最新特点与管理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管理计划基准化的概念,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例详细阐述了滚动式规划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和思路。该方法通过将项目任务自上而下地按照年度进行分解,创建项目年度执行基准,在滚动周期内对组织过程资产进行阶段性固化,同时应用PDCA质量管理循环体系实现科研管理与技术研发的持续改进,从而确保年度考核指标的完成。本文利用MS Project软件在滚动式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年度进度网络模型,实时跟踪与监控科研项目的进度、成本与质量,从而实现科研项目的高效、动态、精准化管理。实践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简化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增大项目成功率,适用于规模化、市场化、复杂化的科研项目管理,为未来科研项目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创新集群与知识溢出集中化问题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宁钟 《科研管理》2005,26(2):68-70,28
本文分析了国外学者关于创新和知识溢出是否趋于集中化的争论,对一些学者关于专利与创新集群的数据、知识溢出的测量数据、生产函数中研究开发溢出估计的经验数据等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知识溢出是趋于集中化的。  相似文献   

4.
张蕾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4):334-337,344,351
作为我国微生物学研究领域水平最高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微生物研究所历来重视国际合作,特别是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发挥自身优势,与国际著名学术机构发展长期双赢合作;在营造国际化环境,建设国际化研究所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成立国际合作专门机构,并在财力和物力方面为国际合作提供保障;充分发挥国际人才的骨干作用;"引进""输出"并举,以交流促进创新等。  相似文献   

5.
内孤立波是陆架陆坡区一种常见的现象。本文借助于一个两层非静力近似模式(Gerkema,1996)模拟分析了内孤立波在陆架生成及传播特性,并与已有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正压潮与地形相互作用激发生成内潮,内潮在向岸传播过程中,由于正压潮流及自身的非线性作用而发生分裂,受频散作用的影响进一步演化成内孤立子波列。而对于离岸传播的内潮,由于较强的频散效应,非线性与频散在较大尺度上达到平衡,从而使得波形呈现椭圆余旋波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江苏省具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的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公司治理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和高层管理者的激励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负债率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具有显著的负影响,样本公司的董事会规模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学的角度,批判地审视了社会资本的概念,指出需要将研究的视角转向将社会资本看作一种由投资形成的、无形的资本存量。分析了社会资本的直接投资形式和间接投资形式,以及投资视角下社会资本的特征。进而,将企业社会资本的本质归结为一种由投资形成的、具有生产性的企业间网络。结合企业网络理论、企业知识理论,对企业技术创新各阶段中社会资本的作用做了归纳。基于复杂系统理论,提出了社会资本宽度和社会资本深度的概念,并讨论了其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9.
根据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这两个不同的研究思路,回顾和总结了企业创新能力理论发展的路径,并介绍了将两者结合是该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及其对我国企业创新产生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的悖论与开放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先华  郭际 《科技与管理》2007,9(1):127-129
主要探讨了技术创新悖论的类型,深入研究了技术创新悖论的成因,并重点介绍了开放式的创新模式,最后对如何解决技术创新的悖论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韩廷春  龙源 《科研管理》2007,28(4):105-114,140
有效的投融资机制,能够促使技术创新主体开展更多更有效率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本文在对已有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投资主位为核心的投融资机制概念,并依据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具体数据就投融资机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技术创新投资主要从投资额度、投资结构和发挥作用的年限三个方面深刻影响着技术创新能力;而技术创新融资是从融资结构和对投资的匹配度两个方面影响技术创新投资并进而影响技术创新能力。只有根据中国的投融资机制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构建完善的投融资机制,才能更好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风险投资及投资风险评价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本文对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开发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风险投资的特点,探讨了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开发的阶段性及风险投资在各阶段的分布,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开发过程的风险投资进行了清晰而翔实的论证,给出了投资风险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3.
李湛  张良  罗鄂湘 《科研管理》2019,40(10):14-24
摘要:将科技创新政策归纳为六种类型,建立三阶段通径模型,以上海市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科技创新政策对企业不同创新阶段能力及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六类创新政策对于企业创新产业化实现的路径影响存在异质性,财政政策、外部规范性政策只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金融政策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及创新中间转化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知识产权政策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及创新产业化实现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税收政策、人才政策对创新成果产业化三个阶段均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且六类创新政策对于促进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效应大小依次是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中间转化能力、创新产业化实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创新集成与集成创新探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孟浩  何建坤  吕春燕 《科学学研究》2006,24(Z1):261-267
创新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在界定创新与集成概念的基础上,从已有文献、内涵、主体、对象、范围、层次及阶段等方面分析了创新集成与集成创新的区别,从创新趋势、理论基础、共同特点、相互关系以及与国家自主创新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了创新集成与集成创新的联系。这为创新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政策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政策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和重新界定,对"企业是不是技术创新的唯一主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对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政策的主客体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政策之间的关系.认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技术创新政策的直接客体之一,技术创新的客体也是技术创新政策的间接客体: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政策的关系归根结底是通过有关行为主体(如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等)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王建安 《科研管理》2001,22(3):79-86
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不是只强调技术创新就是只强调制度创新的重要性,而本认为经济增长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匹配才能实现。为了阐明这个观点,本首先对索洛1957年和诺斯1968年的论进行了重新解释,批评了早先从这两篇论中得出的技术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观点,然后在综合前人工作的基本上提出了一个关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匹配机制的一般性理论框架;最后运用这个理论框架分析了两个案例。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2-2006年)中的区域创新能力体系指标数据,使用计量模型从区域层面系统分别研究了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创新能力体系中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对知识应用的影响以及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这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研究发现:创新环境的五个分量对创新能力均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对知识应用也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均有正面促进作用,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知识应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为负,但从统计上来看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生态与生态技术创新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与生态学理论的结合引发了两个不同方向的研究领域:技术创新生态与生态技术创新。前者关注影响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因素,以便更好地开展技术创新;后者则关注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探讨技术创新与人类、社会、环境的关系。界定二者对学界今后的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不是只强调技术创新就是只强调制度创新的重要性,而本文认为经济增长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匹配才能实现。为了阐明这个观点,本文首先对索洛1957年和诺斯1968年的论文进行了重新解释,批评了早先从这两篇论文中得出的技术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观点;然后在综合前人工作的基本上提出了一个关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匹配机制的一般性理论框架;最后运用这个理论框架分析了两个案例。  相似文献   

20.
We explain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regional clusters of creativity over time. We argue that this dynamic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play of individually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with collective externalities of unplanned social encounters; migration to particular places at particular times interacts with a preference to engage with similar others. This interplay leads to the rise and subsequent decline of opportunities for encounters between people who operate in different domains, a basic requirement for radical innovative change. The consequent decline of formerly innovative regions creates opportunities for new innovative regions to emerge. We test this theory using three independently curated datasets. The first includes the geocoded places and years of the births and deaths of 124,860 notable individuals who lived in Europe between 1000 and 1900 CE, used to measure opportunities for domain-diverse encounters in regions and regions’ time-varying attractiveness in global mobility networks. The second and third datasets consist of the geocoded locations and founding years of 3,165 Catholic monasteries and of 16,596 publishing houses. We use these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s as robust, independent indicators for a region's capacity to foster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change. Our paper aims to open a broader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on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regional clusters of creativity over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