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合了大量文献资料,就钢中酸溶铝含量、加热方式和奥氏体晶粒的显示方法对奥氏体晶粒大小、晶粒粗化温度的影响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运用光学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TEM)、配备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系统的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等检测仪器,通过分析不同热处理工艺下高强热成形钢的组织演变、奥氏体晶粒度、晶界的变化,探索出奥氏体化温度和保温时间对于超高强热成形钢组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增加,热成形钢的组织由马氏体与铁素体的混合组织最终转变为单一马氏体组织。因此在特定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热成形钢则可得到理想的马氏体组织,从而具有比较高的强度。透射电镜分析表明该钢的马氏体类型主要是板条状和棱镜状两种结构。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善超高强度钢的塑韧性,实验分析了奥氏体化温度分别为840℃、880℃、920℃与等温温度分别为275℃、325℃、375℃对中碳超高强度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奥氏体化加热温度的升高,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趋向粗大,钢的强度上升,而塑韧性下降;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钢的抗拉强度呈平缓下降趋势,而钢的塑韧性在275~325℃等温温度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325~375℃等温温度范围内呈下降趋势.在试验等温处理温度范围内,奥氏体化温度880℃×30min保温+等温温度325℃×2min保温油冷,可获得强韧性配合良好的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钢的残余奥氏体的含碳量≥76.%,钢的抗拉强度Rm≥2065M Pa ,断面收缩率ψ≥255.%.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酸溶铝含量对转炉连铸工艺生产的20CrMnTi钢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N含量在40×10-4%~60×10-4%范围下,将酸溶铝含量控制在0.010%~0.020%范围,可得到理想的奥氏体晶粒度。  相似文献   

5.
热成形钢锌基镀层可以有效的防止热冲压过程中零件的表面氧化,并在后续使用过程中提供良好的抗腐蚀性能。然而由于锌基镀层熔点低,在热冲压时会导致表面微裂纹的产生,影响零件的机械性能。研究了热冲压成形参数包括奥氏体化条件,热冲压合模温度和变形量等对合金化镀层热成形钢表面微裂纹的影响,并根据微裂纹的形成机理,优化了合金化锌基镀层热成形钢的工艺窗口。  相似文献   

6.
利用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SSRT)研究了三种980MPa级汽车薄板钢的延迟开裂性能。试验结果表明,DP980钢组织为马氏体+铁素体,QP980钢组织为马氏体+铁素体+少量残留奥氏体,TWIP980钢组织为单一奥氏体及奥氏体内部的大量退火孪晶。在5%NaCl溶液中,DP980、QP980和TWIP980钢的抗延迟断裂性能依次变好,TWIP980钢的抗延迟断裂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7.
用慢拉伸试验方法,考察了两种不同组织稳定性奥氏体钢充氢后的塑性变化,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断口形貌,结合充氢前后组织的变化,分析奥氏体钢产生氢脆的组织因素及断裂方式.分析说明,充氢后,层错能较低的奥氏体钢在外力作用下,有较多的ε马氏体产生,且断裂正是沿γ/ε相界发生的.  相似文献   

8.
选用45,40Cr,40CrNiMo和38CrMoAlA钢等碳钢和合金钢,进行了氧化法检验钢的奥氏体晶粒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钢表层的氧化和脱碳将使氧化法检验钢的奥氏体晶粒度变得很复杂,尤其是抗高温氧化能力强和脱碳倾向大的合金钢,氧化和脱碳将对奥氏体晶粒度的显示的评级带来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镀层的晶粒尺寸和织构是影响热浸镀锌钢板的镀层性能的重要因素。主要探讨了镀层退火处理对镀层晶粒尺寸和织构的影响。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EBSD分析手段对比研究了退火前后镀层的晶粒尺寸和织构,结果显示,通过镀层退火工艺可以得到均匀细小的镀层晶粒组织。同时,采用镀层退火处理可显著降低通常被认为对镀层冲压性能有害的锌孪晶现象,EBSD分析显示镀层的0002织构在镀层退火后显著增加,有利于提高镀层的冲压性能,减少冲压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研制了一种不含贵重金属钼、镍、铜低合金耐磨铸钢,该钢经920℃×2h空淬+260℃×2.5h空冷回火热处理后,获得了下贝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ε碳化物复相组织.下贝氏体呈细长针状,马氏体呈粗短针状,残留奥氏体呈簿膜条状,碳化物呈细小条状.下贝氏体含量约为19%、马氏体含量约为67%时,实验钢的硬度高达51.6HRC,冲击韧性亦为62J/cm^2,获得了较好的强韧匹配性,耐磨性是高铬铸铁的1.56倍.  相似文献   

11.
通过Formastor-F全自动相变记录仪上测定了铌钛复合强化型590MPa级大梁钢在不同冷速下的奥氏体转变动力学曲线,并结合金相组织和硬度测试,分析了不同冷却速度对组织转变、晶粒尺寸和硬度的影响规律。在不同的冷却范围内,试验钢分别获得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当冷速在0.5℃/s以下时,获得F+P,在1℃/s~10℃/s之间时,获得F+P+B,在15℃/s~50℃/s之间时,获得F+B,在100℃/s时,获得B+M。试验结果为轧钢生产提供了工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与企业合作开发的00Cr9M合金钢,采用JMatPro软件模拟其平衡相图、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连续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和再奥氏体化温度曲线并设计热处理工艺。通过显微组织观察、拉伸试验、冲击试验和硬度检测,研究不同淬火和回火温度对00Cr9M合金钢组织形貌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320℃回火工艺下,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00Cr9M合金钢逐渐完成再奥氏体均匀化转变,晶粒及其内部板条状回火马氏体组织逐渐粗化且晶界更加清晰;在820℃淬火、400℃回火工艺下,00Cr9M合金钢内部形成细小的超低碳回火马氏体并获得所有热处理工艺中最为卓越的综合力学性能,其中抗拉强度为1135MPa,屈服强度为869MPa,伸长率为12.5%,断面收缩率为73.0%,洛氏硬度为34.8 HRC,冲击吸收功为243J,满足抽油杆高强度、高韧性的力学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3.
奥氏体304不锈钢微观组织变化与冷加工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奥氏体304不锈钢进行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冷加工变形,奥氏体组织会发生不同量的马氏体相变,用铁素体测量仪测定了马氏体相变量与冷加工方式、形变量的关系,通过金相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测,探讨了该微观组织变化的规律和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采用THERMECMASTOR-Z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含钒中碳钢变形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规律,用膨胀法结合金相以及硬度建立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结果表明:该钢的奥氏体化温度为920℃.当连续冷却速度小于2℃/s时得到的组织为铁素体 珠光体,大于2℃/s时出现贝氏体和马氏体组织,可把2℃/s作为轧后控冷的临界温度.这就为制定含钒中碳钢加热制度和控冷工艺提供了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全自动相变测定仪测定一种新型轧辊用高速钢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图);分析该钢连续冷却过程中转变产物的组织和硬度特征.结果表明:该钢的Acl为770~830℃。Acm为920℃,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为190℃,珠光体转变的临界冷却速度大约为O.8℃/s,贝氏体转变的临界冷速接近于0.025℃/s.  相似文献   

16.
相变诱导塑性钢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相变诱导塑性(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TRIP)效应使钢板中残余奥氏体在塑性变形作用下发生马氏体相变,TRIP钢以其高强度、优异的成形性能成为近年来汽车用钢研究的热点。概述了相变诱导塑性(TRIP)钢的理论研究现状,讨论了其化学成分、微观组织形态、残余奥氏体含量等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介绍了国内外TRIP钢工业应用情况,并对TRIP钢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基体钢(65Nb)冷镦模具经超低温工艺处理后微观组织发生了变化,即从回火马氏体中析出碳化物微粒,残余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并析出微细碳化物。这种组织变化可显著提高模具的耐磨性和冲击韧度,因而也大大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影响高碳钢线材拉伸性能的因素,避免马氏体组织,进行了热模拟实验室实验及生产应用,结果表明:随着吐丝温度提高,钢材的抗拉强度、断面收缩率提高,珠光体片层间距减小,且冷速为15℃/s钢的抗拉强度优于10℃/s的钢,但吐丝温度达到940℃,因钢中出现马氏体组织,虽然抗拉强度仍有提高,但断面收缩率下降。生产中通过调整斯太尔摩入口辊速、风机风量来控制冷却速度和相变温度,可以达到所期望的金相组织和拉伸性能。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淬火和回火处理对连铸连轧和传统热轧汽车用SCM430钢显微组织、硬度、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的影响,并与传统热轧45#钢、16Mn钢和Q355钢进行了耐磨性对比.结果表明:连铸连轧态SCM430钢的组织为铁素体(F)+珠光体(P),淬火后组织为马氏体(M)+少量残余奥氏体(A),回火后组织为M;传统热轧态SCM430...  相似文献   

20.
采用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三个60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组织特征并分析了组织与性能的关系。试样组织均由铁素体和马氏体岛组成。1#、2#、3#试样的马氏体岛体积百分比分别为:13.87%、10.48%、6.49%,对应的抗拉强度分别为723MPa、654MPa、594MPa,表明随着马氏体体积百分比增加双相钢的抗拉强度逐渐上升。2#试样中发生碳化物分解的岛数量最多,屈服强度最低,推测马氏体分解,产生体积收缩,铁素体中位错发生恢复和松弛,是降低屈服强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