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社会广泛存在异化的现象,即人们自愿去做一些并不是真正想做的事的状态。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社会加速,由于人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和对丰富生活体验的追求,形成了加速的动力,并导致了异化。这同样可以解释教育异化的现象。如果科技的进步没有正确回应教育促进人们美好生活的根本目的,那么科技进步就可能成为导致教育异化的起点。科技进步可能带来教育空间异化、教育“物”的异化、教育行动异化、教育时间异化、自我异化与社会异化等五种教育异化的形态。借鉴罗萨的“共鸣”理论,可以为教育规避异化提供策略,建立三种共鸣轴,即“水平的共鸣轴”“垂直的共鸣轴”“对角的共鸣轴”,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高尚理想的培树、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结。  相似文献   

2.
“双减”政策落地,剑指之处,首当其冲的,便是当下社会越来越严重的“教育焦虑”。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在其新作《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阐述了这样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新的异化越来越多地充斥在我们的周围。罗萨对新异化的定义是:人们自愿地做某些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哈特穆特·罗萨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维度作为切入点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诊断,在对多种理论资源进行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加速批判理论。首先,异化概念的发展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次,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要来源;最后,同时期加速思想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大启迪。这三重理论渊源共同作用于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全球化深入推进的现实背景中,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石。  相似文献   

4.
赵祥辉 《江苏高教》2023,(6):109-116
博士生教育正被裹挟于“加速时代”的浪潮中,以“速度”为衡量刻度的“时间”成为一种规训博士生学术活动的工具。文章基于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分析框架,指出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经济引擎、复杂性时间化的结构引擎、唾弃时间浪费的文化引擎,驱动着博士生的学术活动呈现出加速样态。由加速带来的时间规训力量,藉由各种培养制度塑造秩序、加强规范的同时,亦用各种量化、细碎的指标支配和影响着博士生的学术行为,使其呈现出与学术场域、学术成果、学术行为、学术时间和自我关系的五重异化特征。博士生复归学术本真,关键不在于强调外在强制和功利诱导,而在于他们作为主体如何寻求学术支持、重塑学术精神、确证知识价值,以建构与人际世界、永恒世界、物质世界的共鸣关系,成为掌握学术主动权的“时间主人”。  相似文献   

5.
罗萨认为晚期现代不断加速的趋势导致新异化,但是加速本身不是社会异化的表现,否认加速无疑是否认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事实上,罗萨认为加速本身具有中立性,但晚期现代社会不断加速的事实致使价值难以跟上事实的流变,即事实加速与价值遮蔽之间形成张力结构,从而在时间、历史和社会三个层面产生了现代性的异化。基于此,罗萨探讨了四种流行的解决方案:复活经典现代时期的社会模式,通过政治改良制衡社会的加速与停滞;放弃经典现代时期的社会模式,寻找适应加速的新组织和新价值;刻意减缓或停滞社会的加速,从而破坏晚期现代的高速变迁;利用加速超越加速,借助加速的加速在现实中获取比较优势。罗萨最终寻找到一条可能的共鸣方案,对于反思社会加速中主体的生命体验和价值选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好生活作为唯物史观的应然理想,深植于日常生活的现实土壤之中。日常生活的拜物教特征导致了人的“自我异化”面貌,个体“自我异化”实质在于资本剥削人们生产的劳动异化,劳动异化导向消费领域,社会层面的符号拜物教就此出现。数字化时代,个体生活面临着平台技术与资本剥削共谋的数字规训。从劳动异化到数字拜物教,个体“自我异化”的加速反映了日常生活的沉沦现状也预示了推进其变革的可能。东欧马克思主义者赫勒曾提出了变革拜物教的“激进需要”主张,认为个体需要的满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要从个体之维深化自为领域的日常生活变革,实现自在领域的美好生活建构。有鉴于激进需要的日常生活批判,新时代美好生活应从“人本生活”“艺术再创造”“审美体验”几方面实现对资本主义旧生活的超越,进一步彰显唯物史观“社会—生活—人”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7.
“总体异化”论对人、人与物的关系的理解都未免偏颇。它仅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却并不具备相应的理论建设意义。现代理性建构主要是民族性的话题。从中国社会当前状况来说,需要的是科学精神、人文主义精神和现代理性主义,而不应赶时髦般地在“总体异化”、“理性威胁”论后面趋之若骛地学舌。  相似文献   

8.
受高速流动的全球化影响,“加速”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加速的运行逻辑推动成人教育发展,却也引发成人教育价值认知偏差、发展空间收缩、功利主义倾向蔓延等现代性问题。若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视角审视,则是成人教育的不确定性、去同步化和价值异化的现实症候。伴随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加速社会”的动力引擎和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量相互抵牾,将成人教育拉入“无为”和“为人”,“供给单向度”和“需求多元化”,“无质的加速”和“高质的增长”的三重张力之中。基于此,可通过构筑成人教育要素形态互动的“共鸣空间”、探索“后增长社会”引领高质量增长的实践范式、确立成人教育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走向等方面努力,以期调解成人教育的现代性张力。  相似文献   

9.
<正>十二、在实践中创造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二)“美好生活”与“人类解放”“人类自由”美好生活是社会建构与个人建构的统一。社会建构既是当下的,又是既往历史成果的积累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要求,所以我们需要依照历史的逻辑,用长远的眼光进一步讨论“美好生活”的内涵。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0.
哈维与罗萨沿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框架,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扩张与时间加速问题,切中了时代之痛。但是,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批判与解决都不及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与彻底。哈维虽然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扩张问题展开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但却因过度聚焦于空间,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的论述往往服务于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方式的批判,最终导致其空间问题的解决之道放弃了资本逻辑。罗萨对社会加速的批判甚至仅仅停留于社会文化心理层面,没有从资本逻辑深入政治经济学批判层面,对社会加速问题的解决更显苍白无力。他们的批判理论启示我们:在实践中,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国家,由于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得不与资本打交道,因而同样会面临空间扩张与时间加速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必须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资本这个根源上入手,而不能仅从问题本身入手;在理论上,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全面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问题域,从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逃避自由”的人性学说出发,弗洛姆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健全的社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人性的严重异化和个体的畸形发展。基于此,弗洛姆力图以“爱的理论”建构来克服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危机。尽管他的社会伦理思想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其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伦理批判理论,对我们当下坚持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师生互动关系的质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文章以共鸣理论为分析视角,对大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基于关系维度的逻辑审视。首先介绍了共鸣的概念及特征;其次指出了课堂教学异化的原因在于共鸣关系的缺席;最后在以上分析基础上认为,由教师、学生和教学材料组成有效的“共鸣三角”,可以使课堂成为师生有效互动的“港湾”。总之,强调共鸣关系的建构,从而提升师生互动关系的质量,这是有效提升大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积极思路。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转型推动第一代教学设计转向第二代教学设计时,也造成教学设计过程简单化、教学设计结构程序化、教学设计偏离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等异化现象。哈特穆特·罗萨的共鸣理论提倡重构人与世界的共鸣关系,化解人类对世界的掌控欲望导致的异化关系问题,为教学设计回归能动性、文化性和情境性等生命隐喻提供了底层支撑。寻求共鸣的教学设计是指遵循“为了共鸣设计教学”的理念,围绕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触动产生而重组文本,并以此来设计诸多教学要素,形成预设教学方案的过程。文章对寻求共鸣的教学设计理念、原则、要素和运行结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寻求共鸣的教学设计操作要领是基于“人机协同”的学习者先前经验获取、基于学习者过往经验的综合任务设计、形成激发共鸣的认知策略、建构以技术为支撑的开放性环境、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入共鸣的力量,以及促进共鸣的反馈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14.
当代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流派。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出的社会批判理论及“工具理性”的概念,为我们理解和思考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社会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点。  相似文献   

15.
孙颖  韩秋红 《教学与研究》2023,(12):109-119
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是贯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的主题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现代性价值体系及其内在发展逻辑主要形成三条批判理路:一是哲学维度的理性主义批判。针对启蒙理性这一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精神内核,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让现代性的理性理念以完整形态得以正确应用的发展方案和主张“瓦解的逻辑”的否定方案,在关于启蒙“再启蒙”的思辨中走向重建与解构的分野。二是经济学维度的普遍异化批判。从“物化”到“新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揭示资本主义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时代社会关系异化普遍化的进程,以价值批判立场要求人的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复归。三是政治学维度的极权主义批判。从“新控制形式”到“生命政治”,西方马克思主义揭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虚假性及现代官僚政治体制的极权主义危机,对现代政治持怀疑与否定态度,将建基于主体间包容性的参与式民主与新社会运动视为个体与共同体“和解”之路与期许。总的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百年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社会本土化中的批判特色,但其马克思主义底色的缺失和对马克思主义本色的销蚀则需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6.
哲学作为一种建构的方法,在批判与建构的基础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思想,在对资本主义历史现实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出人类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旨在使人克服异化,恢复本质.  相似文献   

17.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揭示了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是“生产和驾驭社会符号的逻辑”,由此建构的是一个符号编码控制的虚拟世界,现代社会正面临着社会生态平衡丧失和人类精神异化的危机。因此,反思现代消费社会的价值异化及其困境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8.
赵森  郑航 《中国电化教育》2024,(4):52-58+98
数智时代道德教育的异化遭遇,偏离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愿景的价值追寻。社会加速理论对于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步调加速的理论阐释,有助于回应社会加速与道德减速这一悖论问题。数智时代,道德教育的新异化表征为科技加速导致德育的精确量化取向;社会变迁加速导致德育的代际不同步以及普遍知识化、抽象化;生活步调加速带来德育的离身化以及师生负担的增加。道德教育新异化形成的底层逻辑在于,人类在本体论上遭遇安全危机,寄托数字体验以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在认识论上坚持理性的霸权地位,导致绝对的技术崇拜;在价值论上奉行资本至上,导致时间和教育被物化。数智时代,对于道德教育新异化的超越,应寻求共鸣、促进德育质的提升;追寻中华文化传统,回溯家的教育意蕴;回归道德教育的本真,重新审视道德教育的意义;借助加速主义哲学的成果,拥抱加速,释放技术变革潜力。  相似文献   

19.
市场化.全球化.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各个前现代国家还在加速向市场化社会里面奔 去,里面的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则还看不到走出“现代性”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前景,在这样的历史处境中,市场化、全球化、异化的关联性研究显得就是自然而且意义重要。本从把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批判指向出发,阐明了马克思学说中的要义在于按既定的历史观中的中所蕴含的价值理论去创造未来,把价值与客观论证相统计。一个健康的市场社会始终需要马克思对资本贪婪本性及其人的异化的批判此比较了西美尔与马克思对“货币”的哲学或化批判的不同指向,以及与人的自由个性的关系。提示了“自由与至上论”的纯经济学视界的局限性及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曲解。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运作,能否避免人的“异化”作了依据马克思的立场,且具有开放性的论证,在当今这一时代,市场经济的合法性更根本地还取决它在社会政治、法律和道德伦理上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由于资本增殖的内在逻辑规定,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充满异化的社会,这突出表现为日常生活异化。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日常生活异化,与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日常生活异化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日常生活异化,以数字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为关键环节与力量凭借,是技术的资本化运作与资本的技术化运作协同演进、相互融合、交互强化的结果。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日常生活异化,在数字拜物教的形成中表征为“自然需要”“自由建构”“真实交往”与“科技承诺”的四重幻象。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我们仍须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继续深度反思与批判资本主义日常生活异化,探求对之加以扬弃的可能路径,克服其对实现人类美好生活造成的阻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