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打出“维新变法”的旗号,在全国广泛推行所谓“新政”,以此作为挽救政治危机的手段。“废科举,兴学校”是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1901年8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要求“各省着原有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4年,又制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兴学与改革科举同时进行。1905年9月,清廷宣布从丙午(1906年)科开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同时责成各省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小学堂,慎设师资,广开民智。”甘肃的近代学校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耿红卫 《教学与管理》2012,(33):104-105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经政府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正规学制,史称"癸卯学制"。该学制在中小学堂中开设有"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从课程开设的规定中,可以看出两课程已经具备了以阅读和写作教学为主体的语文学科的特征,拉开了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教育的序幕。从此,语文教育从传统的文史哲不分的"大语  相似文献   

3.
1909年保定师范恢复招生,由简易师范发展为完全师范,定名为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招生高等小学毕业生,学制五年,培养高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教员,学堂治学严谨,规范办学,1911年乔迁新址,步入稳步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时代列车载着中华儿女鸦片战争后觉醒的民族意识,挟着改革崛起的雄风,穿过时光的隧道,向着90年代奔涌而来。 1903年(光绪20年),在国人强烈要求改革的压力下,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较《奏定学堂幸程》,张之洞、荣庆、张百熙等制定了《学务纲要》,规定中小学堂开设语文课程: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学”(包括“读古文词”、“作文”、“习字”),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设“中国文学”(包括“习字”、“作文”、“读经”、“词章”),在全国推行,是为“癸卯学制”。从此,语文学科便从几千年的史学、哲学、经  相似文献   

5.
1901年1月29日,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被迫宣布推行新政。“新政”后全国各地大量学堂的创办,以及赴日考察学务的官员和《教育世界》对日本各级各类学校及其规章的介绍,使清政府认为有必要从法律制度上规范全国新式教育的推展。于是,1902年1月,清政府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并令他拟定各学堂章程,至8月,包括数个学堂章程在内的《钦定学堂章程》拟成,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学校系统,因1902年为农历壬寅年,故又称“壬寅学制”。壬寅学制从法律上对实业教育的地位给予了确立。它规定:在大学堂中设农(…  相似文献   

6.
一 1902年清政府以《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颁发全国,1903年修订后称《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1904年实行。《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蒙学堂、小学堂和中学堂均开设修身和读经二科,其中修身为第一科,并以管理条例的形式对各级学堂的仪节、堂规、舍规予以规范;这是中国用法令形式规定德育课程的开端;《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在中国文字(学)、历史、地理诸科中作出德育方面的要求;1904-1911年间,这些规定一直深刻影响着实际学校德育活动;清末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课程设置也大多参照《奏定学堂章程》进行。这个学制中,女子教育毫无地位,课程设置上,按照中学为本,保存国粹的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7.
京师大学堂指导与带动之下的晚清教育改革,主要有教育体制改革:摈弃旧式学堂,创建我国第一批新式学校,并从改革科举内容入手,递减科举中额,废除在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学制改革:在创办洋务学堂中初建一些规章制度,经过“百日维新”和施行“新政”,逐渐形成我国近代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及其更加详密、完备、谨严的“癸卯学制”;教育行政改革:将管理旧学堂的国子监归并学部,改由学部主管全国学务,新设提学使司和劝学所分管全省及各县学务,使地方学务有确定的行政机关。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作为完整的三级学制教育体系,其形成的时间,要从1902年(清光绪28年)的壬寅学制和1903年的癸卯学制算起。有了学校才有语文课。不过那时规定的课程名目,在“壬寅学制”中称为“词章”,在“癸卯学制”中称为“中国文学”。除了这门课程外,还有“修身”、“读经讲经”以及作为课外活动的“读古诗歌”三门课程,与现在的“语文”都有联系。应说明的是,在当时的初等小学堂里,不开设“中  相似文献   

9.
1教育实习的意义及目的什么是教育实习呢?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早在1896年发表的《论师范》一文中就对教育实习有过论述“以师范学堂之生徒,为小学之教习,而别设师范学堂之教习,使课之以教术,即以小学堂生徒之成熟,验师范学堂生徒之成就”,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  相似文献   

10.
正一、运算能力的"前世今生"小学数学从它的前身"小学堂算术"诞生之日起,就将计算列为首要的学习任务。清末(1904年)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算术,其要义在使知日用之计算,与以自谋生计必须之知识,兼使精细其心思。"1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以学习整数四则计算为主,兼及小数,并授以珠算。然后高等小学堂四年,学完"整数、小数、分数与加减乘除"2。辛亥革命后,学堂改称学校,学制也有变动,但"算术要旨,在使儿童熟习日常之计算"  相似文献   

11.
一、清末时期的江西高等学校(1902—1911年)清末废科举,兴学校,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江西始有高等学校,时称高等学堂。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江西陆续设有高等学堂10所,其中官办6所:(1)江西大学堂,1902年创办,1904年改名为江西高等学堂,1909年改为江西实业学堂,1911年改为江西工业学堂。(2)江西实业学堂,1905年创办,1907年改为江西高等农业学堂,1910年改为江西高等农林学堂。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中国师范教育萌芽于戊戌变法时期,而高等师范教育却始于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2年初,清政府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拟定学制,重建京师大学堂。张百熙在《钦定学堂章程》中,将高等教育分为三段:大学院、大学专门分科、大学预备科及各省高等学堂,师范馆即附设在末一段内。当时,各地兴学伊始,不知“何年而学生方能次第卒业,”大学堂没有生源;同时,全国各省、府、州、县书院纷纷改为新式学堂后,教师亟缺。为此,张百熙决定首先在京师大学堂办速成科,分二门,一曰仕学馆,一曰师范馆。师范馆专招旧式的举贡生监,考生由各省选送,三年卒业。毕业后,“原系生员者准作贡生,原系贡生者准作举人,原系举人者准作进士,……准作进士者,给予准为中学堂教习文凭;准作举贡者,给予准为小学堂教习文凭”。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十三日(1902.10.14)京师大学堂举行招生考试,师范馆录取首批学生56名。这是中国近代首批高师学生。1904年,清政府重新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在这个章程中,师范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分  相似文献   

13.
“学堂·主人·训练”教改实验,是一个国家级教改课题。立项3年,已有26个省市几百所学校数10万计的师生参与实验,可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我国的教育正面临着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因此,必须改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惟一标准的评估方法,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学堂·主人·训练”课题组,在实验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落实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学堂·主人·训练”三者,关键在于“主人…  相似文献   

14.
幼儿园是我国当代学前教育的主要机构。但就我国教育发展而言,学前教育的主要机构曾被称为蒙养院、蒙养园、幼稚园。蒙养院是中国近代正式颁布且实施的第一个学制中所规定的学前教育机构名称。1904年,清政府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在这个学制中确立了学前教育的地位,从此中国的学前教育开始摆脱过去基本上由家庭进行的传统模式,逐步向由社会专门教育机构组织实施的方向发展。蒙养园和幼稚园是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学制所规定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1910年及稍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制定并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将蒙养院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学制建设经历了一个由《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中的“实业教育” ,被《壬戌学制》中的“职业教育”所取代的过程。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 ,不仅仅是称谓的变化 ,而是有其更深刻的精神内涵。它是教育民主化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铸就的结果 ,是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麾下的产物。一、《癸卯学制》中实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将实业教育纳入学制系统并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制度推行是在 2 0世纪初。 190 4年 1月 ,颁布了由张之洞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完善且实行的学制。该学制正式确…  相似文献   

16.
张超  谢佳 《文学教育(上)》2008,(23):153-153
一、中美德三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一)百年回眸: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1、20世纪上半叶的外来影响 (1)世纪之初日本的影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至20世纪20年代是一条全面模仿日本教育的道路,190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和1904年“癸卯学制”皆是日本学校教育制度的翻版。  相似文献   

17.
论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末兴学浪潮中,法政学堂十分引人注目,从1905年至1916年的十余年间,全国先后兴办了百余所法政学堂。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对中国近代法政教育的兴起和普及,清末民初的社会政治发展都有相当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条件,其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8.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科尔沁左翼前旗札萨克郡王棍楚克苏隆向清廷条陈“自强”办法四条,其中有“振兴教育”一项,并于宣统二年(1911年)在旗内创办后新秋两等小学堂一所,甲班高等小学生20人,乙班初等小学生25人,从江苏省和本旗内聘请教员三人。课程均照清朝学部审定的内容而定,并加授蒙文一科。椅案用2人联坐式,布置合理,纸笔饮膳全由壬府免费提供,每年经费约5000银元。除在本旗创办新式学堂之外,棍楚克苏隆还往内地各类学堂派遣许多学生接受进一步深造,同年,科尔沁右翼前旗郡王乌泰也开办学堂,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学校始设于19世纪60年代,叫做“学堂”。当时仅有若干新学,尚无学校系统。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后,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学制。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它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制度的第一个章程。它对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在组织形式上影响很大,清末民初的新学校教育制度,主要以它为依据。癸卯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把学校教育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该学制规定,幼儿教育(蒙养院)四年,招收三至七岁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其宗旨是“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初等教育分为两级,初等小学堂五年,招收七岁以上儿童,“以启其人生应有的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以识字之民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