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诗坛上最具特色的抒情诗人之一。他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他创作的近百首无题诗。无题诗是他诗作的思想艺术特征与他高度成就的综合表现,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其旨意深远,形式优美,思想和艺术成就都很高。  相似文献   

2.
《怀旧》是鲁迅的首篇创作小说,也是他的唯一的文言小说.这篇作品在鲁迅的整个小说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就是由此发轫的.鲁迅后来的白话小说与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怀旧》堪称是鲁迅的奠基作.这诚如一些外国评论家指出的那样,《怀旧》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具有《呐喊》中的小说的雏形;显示了作者思想和艺术的发展;预告了中国文学新世纪的来临.本文试图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怀旧》进行剖析,并探讨它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对鲁迅后来白话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是在作家头脑里凭空产生的,一个伟大作家的创作必然离不开那个时代创作实践和文艺思潮的影响,鲁迅作品《野草》的诞生也是如此。在比较中探讨鲁迅与同一时期作家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鲁迅文学作品的艺术来源做出科学认识的最佳方式。相比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鲁迅《野草》集的创作主要取法异域文学,离不开那个时代外国文艺思潮和创作实践的影响。在《野草》的创作中,鲁迅批判地借鉴了法国诗人波特莱尔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现代散文诗创作中的经验并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创造性转化,为现代散文诗创作的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也为现当代从事散文诗创作的作家提供了汲取养料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的无题诗长久以来都是广被学者探究的课题。晚唐时期特殊的政治局面,他的人生遭遇,尴尬的政治处境等都是李商隐进行无题诗创作的原因。无题诗中国古代文学当中历来就有,而李商隐无题诗范围难以界定,在无题诗发展中的独创性,创作的非功利性,因意象和用典造成"难懂"的特色等,都使得其具有特殊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无题诗的创作是李商隐在唐诗发展中最大的贡献之一,李商隐无题诗中,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有“确有寄托”者、有“戏为艳体”者、“有实属狎狎邪”者……,有自慨生平的诗篇,有脍炙人口的政治讽刺诗,有描写真诚纯洁的爱情、描写唐代一般男女关系的艳情诗,还有写景咏物的诗篇。无题诗是李商隐艺术成就的结晶,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朱岩 《文教资料》2009,(18):74-77
鲁迅一生中不停地追随时代,与时俱进,以至引领时代,这是鲁迅思想最显著的特点.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产生强烈的不满,对劳动人民具有强烈的感情,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这是鲁迅思想发展的起点:在严酷的阶级斗争与思想斗争中学习、研究、接受马克思主义是鲁迅思想产生新的飞跃的关键之点.本文以此与王富仁先生在<鲁迅的生平和创作>商榷.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鲁迅的广告匠心独运,流光溢彩,特色鲜明。广告几乎与鲁迅的创作、编辑、出版生涯相始终,如影随形,成果璀璨,与其文学创作、翻译编著等共同构筑起鲁迅艺术的宏伟殿堂。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的广告实践、成果以及蕴含其中的广告思想、艺术,愈发显示其珍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野草》是鲁迅创作的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在鲁迅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集写于一九二四年九月至一九二六年四月。当时的鲁迅还不是一个阶级论者。后来鲁迅并不满意《野草》所流露出的思想情绪,认为其“心情太颓唐了”,“日在变化的时代,已不许这样的文章,甚而至于这样的感想存在”。但肯定:“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确实,无论是题材选择、主题表现、艺术构思和语言运用,《野草》都有独特的风格,显示出作者的匠心和才华。本文仅就其艺术特色进行一些探索,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9.
郭尧 《培训与研究》2009,26(6):21-22,28
五四时期出现的作家们有着时代所赋予的共通特点,而对青少年尤其是儿童的关注也是这一时期作家创作方向之一。鲁迅借儿童这一类群体揭露时代的黑暗和压抑,对社会黑暗的原因进行犀利批判和沉痛思索。本文结合鲁迅创作时代的大背景和创作经历,对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进行具体分析,以寻求鲁迅作品思想苦闷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出现的作家们有着时代所赋予的共通特点,而对青少年尤其是儿童的关注也是这一时期作家创作方向之一。鲁迅借儿童这一类群体揭露时代的黑暗和压抑,对社会黑暗的原因进行犀利批判和沉痛思索。本文结合鲁迅创作时代的大背景和创作经历,对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进行具体分析,以寻求鲁迅作品思想苦闷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这位文学巨匠,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而且影响和培育了一代青年作家,从鲁迅的文学观对萧红的影响中看他们在创作思想、艺术见解上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12.
立意的深远、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性等,使鲁迅的一些小说成为传世文学,这与鲁迅的人生经历和阅历,重视艺术的表现尤其是他的高度的民族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密切相关的。世纪末的小说,创作时由于缺少历史的高度,或成就一个方面,使当代文学难于久传后世,而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使文学变味,更是传世之作的创作追求偏离方向。汲取鲁迅创作的给养,辛勤于艺术的耕耘,才能在新世纪的小说创作中出现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13.
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萧红,创作伊始就回避了令她一生颠沛流离的爱情婚姻题材,而把笔触伸向底层劳动人民和残酷现实的苦难,带着北方农民的粗悍和塞外荒原的泥土气息,向"五四"以来鲁迅倡导的"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现实主义靠拢,自觉地承担起鲁迅的改造民族灵魂的重担.萧红选择的正是最能反映生活本质和时代需要并渗进了"改造民族灵魂"创作情怀的题材,故乡的情绪记忆、"梦回呼兰河"的家园意识和"改造民族灵魂"的创作思想,在萧红小说创作中得到完满的交融和统一,使其创作焕发出绚丽光彩,使其思想艺术达至高峰.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研究中,通过找寻时间上的节点或者原点来探究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变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1925年鲁迅杂感创作从数量到质量、从内容到形式都较此前有了新的提升。在女师大风潮等一系列介入现实的活动中,鲁迅获得的是杂感的自觉,在现实世界中直击黑暗,这条道路成了他摆脱时代的奴役之后再度确立自我形象的必然选择,并最终形塑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主要面相。  相似文献   

15.
鲁迅和青年的关系是值得浓墨重涂的。受过鲁迅指导的叶永蓁,其创作有受鲁迅影响的痕迹,但与鲁迅又同中有异。叶永蓁的《小小十年》书写了个体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但与鲁迅笔下的精神个体在命运上却有着时代差异;在艺术手法方面叶永蓁也深受鲁迅的影响,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浓郁的抒情风格与鲁迅一脉相承,但在语言技巧上质朴有佳,活力不足,显然不及鲁迅的峭拔凌厉。  相似文献   

16.
无题诗自先秦产生以来,在中国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题诗发展到唐代,则以李商隐最具特色。无题诗的发展过程是极其漫长的,因而对无题诗作一个系统的总结,把握无题诗的文学史意义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有重要作用。文章试对无题诗的界定和发展过程以及无题诗产生的各种原因作了一些新的解释;并以李商隐为例,对其无题诗的创作原因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这就是鲁迅在创作小说时整个构思的全部过程。它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阶段,即思想构思和艺术构思的阶段,也就是反复琢磨、深刻认识从生活中获取的每一种现象所蕴藏、所显示的阶级、社会、时代的意义,进而用典型化的方法,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形象描绘,集中而强烈地揭示时代的特征、发展的趋向和伟大的思想。鲁迅小说《药》,就是这种深刻的思想构思和精湛的艺术构思的光辉结晶。  相似文献   

18.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和思想大家,鲁迅先生影响了几代人.直至今日,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还在不同角度以各种方式延伸着.对于当代人来说,这种维度不仅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参量,更成为体验人生的必要准备.鲁迅先生推崇“拿来主义”,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感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或痕迹.观看电影是鲁迅先生一生中的“三大瘾”之一,这种持之以恒的偏好也因此形成了他作品的一些特性.因此,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考察其创作中电影化元素的呈现与流变,成为探究鲁迅小说真相的另一种可能.不仅如此,在“视听时代”来临的当今,对这类创作轨迹的追寻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创作小说之外,还以多种方式进行了戏剧艺术活动。丰富的戏剧艺术素养使善于"拿来"创新和具有融会贯通艺术悟性的鲁迅,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这方面的艺术感受融入到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从戏剧这一非小说艺术的视角来阐释、解读、研究鲁迅小说,可以透视鲁迅小说对戏剧艺术卓有成效吸收的特点和主体原因,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史上所具有的超强的吸收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0.
《野草》的创作,明显地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首先是波特莱尔。鲁迅很早就接触和翻译过波氏的作品,《野草》从题材内容到主题构思及结构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能找到波特莱尔象征主义创作影响的痕迹。鲁迅在接受外来影响时,是立足于自己的创造的,他把外来影响的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自我艺术创造中,从而实现了思想的超越和艺术的独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