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是一个国家富强、民主、富裕的根本。道德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品德教育应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道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是新课程改革下品德课堂教学追求的新理念、新思想。追求生活化的课堂活动教学是教师基于这种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对品德课堂活动教学做出的一种全新探索。构建生活化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品德素质,培养出社会发展与进步所需的人才,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主富裕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形成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阶段。课程实施直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由此可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品德课程中的重中之重。占人有“品德如玉”之说,如果把学生的品德比作一块天然的玉石,那么,笔者认为.教师在雕琢这块玉时应经历如下过程:  相似文献   

3.
人是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愿望和能力的,人从自我实现中获提一种精神的享受,人是理性的存在物,具有指导,调节,控制认识,情感,意志行动的巨大功能,人的自我实现活动是追求人的价值的活动,教育学生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引导学生从追求社会中去实现自我价值,人的自我意识在道德内化中起择性作用,只有通过自意识的活动对道德的价值,需要进行一释分析,抉择,并与自我思想,情感,愿望相结合,社会道德才能变成自我的道德需要和信念。  相似文献   

4.
人是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愿望和能力的,人从自我实现中获得一种精神的享受。人是理性的存在物,具有指导、调节、控制认识、情感、意志行动的巨大功能。人的自我实现活动是追求人的价值的活动。教育学生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引导学生从追求社会价值中去实现自我价值。人的自我意识在道德内化中起抉择性作用。只有通过自我意识的活动对道德的价值、需要进行一番分析、抉择,并与自我思想、情感、愿望相结合,社会道德才能变成自我的道德需要和信念。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的改革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即新课程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如何“促进”?怎样“培养”?这就把  相似文献   

7.
顾兴 《考试周刊》2012,(15):181-181
新课程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中,老师应以对教育的贡献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在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中建立自己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8.
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我们在重视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美育在学生生命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都有向美之心,都有追求有品位、有情趣、有境界生活的愿望,并且这种愿望会成为一种动力,一种涵养,让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激发创造潜能,完善自我人格,甚至强健体魄——当一个人怀着一种美好愿望的时候,他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包括疾病的威胁。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视为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强健体魄的强大源泉。美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包括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审美教育主题美育和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形成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十分重要,但当前的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误区,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作指出: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尊重信任和关心学生,用高尚的品德感染学生,用科学知识启迪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0.
有效品德课堂一直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它的外显教学特征一是有价值,满足学生需求;二是有效果,达成教学目标;三是有效率,投入少效果好;四是有魅力,学生有继续学习愿望.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应当把发展独立人格、和谐人格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将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对学生而言,习惯、道德发展与人格养成才是永恒的。这亦是我们小学品德课程所追求的核心教育价值。笔者与学生一同在教学实践中体悟“学习做人”,在探索“有效德育”的征途中破译了有效品德课堂密码——“生动”,即品德课堂教学应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12.
试论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具有的道德认知不等同于他们的道德行为,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需要跨越一条鸿沟,而联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鸿沟要靠道德情感。品德教学的核心要求,是让学生通过道德的情感活动,实现主动的内化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本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德教学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品德教学中实现的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主要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归根结底是受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制约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形成个体品德的关键因素。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大学生品格完善的路径选择,是改革高校传统德育弊端的必然要求。高校构建主体性德育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德育目标应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完善,德育内容应来源于生活,德育过程应重视道德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需要”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是提高道德认识的内在动因,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坚实基础。因此,关注学生生活需要应是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我们构建品德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组织教学活动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从学生亲历的生活实践人手,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反映和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15.
学生具有的道德认知不等同于他们的道德行为,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需要跨越一条鸿沟,而联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鸿沟要靠道德情感。品德教学的核心要求,是让学生通过道德的情感活动,实现主动的内化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本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德教学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品德教学中实现的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在这场改革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相似文献   

17.
张悦 《辅导员》2012,(33):59-60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在此年段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应把握"生活"、"活动"、"情感"、"思辨"四大要素,以满足学生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形成,让品德课堂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从小奠定道德基石。一、生活为"基",丰富课程资源生活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家庭、学校、社区、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正式颁布,它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已进入一个新时代.新的课程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强调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现行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如下变革.  相似文献   

19.
张 《小学生》2010,(7):65-65
当今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课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笔者结合常年数学教学实践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仍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20.
学生品德教育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必须考虑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本文试从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作一些介绍。一、道德认识。低年级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比较肤浅,容易表面化。他们会把“勇敢”与“冒险”混淆起来,甚至做些不守规则的动作,以示“勇敢”。同时,他们在道德判断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