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而武术中的八卦掌就更为名副其实,其以《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为名,以卦理解释拳理,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面,又以这八个卦位为基本八掌,每一卦都有阴阳,每一掌都有阴阳。而且阴阳交替,互为转换,由此演化出千姿百态、动静各异的八卦掌武术套路。可见,八卦掌的美学价值正是以审美中的阳刚、阴柔之美为基本特点的。  相似文献   

2.
六十四卦图由八卦重复组合而形成六十四卦,完成了以卦象演究、阐释气功的基本框架,六十四卦中每卦内部及卦与卦之间阴阳爻的匹配、变化关系涵括了人体与自然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因而成为气功修持的参照系。六十四卦的卦图排列常见的有三种:方图、圆图和横图。横图的次序自乾卦开始,终于坤卦。阴、阳则起于中间的震卦、巽卦,再至坎、离,再至恳、兑,而到乾、坤,所谓“图起于中原”。横图两仪中分,再环绕而成国图,横图之八卦重累则为方图,周围皆为八卦。方国图中,晨袭居中,为之交接方圆,纵横也是八个卦。图起于中,震器则为天之根…  相似文献   

3.
"三羊开泰"是古人以"三羊"谐音代替"三阳",以此传达新年岁初时迎春送冬、阴消阳长的祝福。而华夏农历十一月为"一阳生"、十二月为"二阳生",故以此类推新年的农历一月为"三阳生","三阳"即意为春天开始。根据泰卦的释义,"三羊(阳)开泰"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因此中国古画上有许多与羊(阳)相关的题材,皆与此农历节日的吉祥寓意有关。  相似文献   

4.
《易》曰:“天地阴阳,五行一气———乃元气也,元气运行万物生成。”又曰:“万物负阴而抱阳”。从《河图》上看,天有五象,地有五行,阳在内阴在外。”人是天地万物之一,自然也是“负阴而抱阳”,自然也是“阳在内阴在外”。而人是“三才之一,万物之灵”,又潜伏着另一面,即“背阳腹阴”,亦即“负阳而抱阴”。为什么呢……《丹经》曰:“本来阴阳一气,因先天太极一分阴阳出,乾坤交;乾中之阳,走于坤宫;坤中之阴,入于乾宫,乾虚而为离,坤实而成坎;于是先天乾坤变为后天坎离。离者,离去其阳也。坎者,坎陷其真也。离卦外阳而内阴,阳失其实,则外阳必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阴阳学说认为万事都有阴阳之别,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将阴阳变化的规律精炼地称之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转换变易正是太极拳的灵魂,阴阳相济是太极拳的指导原则.太极拳中的拳理、拳技及理论无不体现着阴阳学说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张全亮 《武当》2013,(12):18-21
吴式太极拳的推手(含技击)理论,与其他流派太极拳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风格特点。1主要理论吴式太极拳的推手理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阴阳相助的理论。太极拳以易理为拳理,以阴阳变化为灵魂。天地间一切事物的生存与变化,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这两方面因素既对立又统一,无阳不生,无阴不长,万事万物都是以阴助阳,以阳助阴,阴阳互助。吴式太极拳的推手或技击,要求式势处处都要体现阴阳相助的理论。诸如前进为阳,但意念要放在后面,以阴助之;后退为阴,但意念要放在前面,以阳助之;左右上下皆然。进攻或化解的  相似文献   

7.
开合顺其自然,阴阳互为其根,螺旋缠绕,自始至终。该拳架依据阴阳消长之理,遵循自然运动之规律,采用螺旋缠绕之心法,取八卦变化之数,名曰六十四势。顺其一开一合、一屈一伸之自然,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互为其根,“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相似文献   

8.
第一节阴阳浅说阴阳学说是华夏祖先首创,是朴素的唯物辩证论。阴阳是两个对立着的,又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一种事物存在两个方面的抽象概括。阴阳二方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阴,就无所谓阳,没有阳,也就不可能有阴;阳根于阴、阴阳互根。  相似文献   

9.
杨群力  时保平 《武当》2013,(1):41-43
三、阴阳为本 (一) “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对应的阴与阳的相互作用的显现。武当拳功深受道教阴与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拳法阴阳”的技击理论。  相似文献   

10.
江涛 《武当》2005,(7):30-31
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的本原是一团混沌之气,即元气,由于元气的运动变化,产生了性质对立相反的阴阳二气:阳主动,阴主静;阳化气,阴成形;阳气升腾而为天,阴气凝结而为地。即《内经》所谓“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气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太极拳在我国传统武术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太极拳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传统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在太极拳的盘架、拳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文章就是在对太极拳中阴阳学说的使用进行了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是解释世界万物的基本规律相互对立统一且是物质的.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中无不体现着这一哲学道理.例如虚实、刚柔开合、动静等.所以太极拳任何一个动作的变化都是一种阴与阳的转换,可见阴阳学说在太极拳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阴阳,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的两大对立面。阴阳讲的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法则。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阴阳,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结果。阴阳学说理论所体现的中华武术传统文化及思维方式更是典型,是武术理论必不可少的基本构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桂金忠 《武当》2013,(6):49-49
一、修炼内丹首先要静1、静与动。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炼丹是用静坐的形式,是外静内动的炼意活动。内动时也是有静有动,心静而气行。老年人体质渐弱,体内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所以老年朋友应以练静功为主,配合太极拳、健身气功,使之动静和谐,符合人体静(阴)动(阳)平衡的道理。以人体阴阳变化的机理而言,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修炼内丹术的功友应辩证施功。2、静与松。静,保持心神安宁贯穿于练功的全过  相似文献   

14.
阴阳双雄     
徐鑫 《当代体育》2012,(48):48-50
中国从春秋时期老子创建道家开始,便崇尚从生活到自然的"阴阳"之说,这也是我国最早的辩证法理论之一。如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动为阳,静为阴。《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几千年前沿用至今的理论,如今依然在各个领域受用。在篮球赛场上,最能体现"阴阳"理论的,莫过于比赛中的"攻"与"防"。它们赋予了比赛无与伦比的魅力,有关篮球的一切,皆因此而起。每支球队部拥有具备专属的"阴"、"阳"特性的球员,而本赛季雄鹿队的拉里·桑德斯与布兰顿·詹宁斯是将"阴阳"协调得最完美的双雄。  相似文献   

15.
《易经》是儒家十三经中最古老的著作,秦汉至今众多学者都对它进行过精细的研究。贯穿着《易经》的一条主线是六十四卦,它的中心是各卦图象对卦象的解说,尤以乾坤艮离震兑巽坎八卦(又称“经卦”)为其机要;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哲学、史学和自然科学诸方面。  相似文献   

16.
浅析武术与古典哲学阴阳理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的两大对立面,阴阳讲的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法则。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阴阳,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结果,阴阳学说理论所体现的中华武术传统化及思维方式更是典型,是武术理论必不可少的基本构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四时与养生     
玄光 《武当》2001,(9):57-57
为什么生物的属性都有阴阳之分呢?原来,在大自然中,在天为阳,在地为阴;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天地造化之机,乃是天地阴阳之形气相感,上下召临,而化生万物。故万物的生长都要禀受天地的阴阳而化生。故此,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四时对万物的生长变化无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正>太极拳以太极和阴阳为核心思想。万物都是动静结合,阴阳结合的。周敦颐在《太极图说》里讲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静中产生阴、阳,动到了一定程度会变成静,静极又复动,说明这"极"就是动静间的界限。而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动静本身没有绝对明显的界限:你看他在某处动作稍有停顿,但实际上连绵不断;你看他没有止息,但实际做每一个动作时都在静观自己  相似文献   

19.
1 动与静的科学依据早于西方几千年的中国《周易》曾以阴阳解释运动、变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的消长是生化万物的根本。万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在矛盾引起的。因此,阴阳的往复和互根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独阴不生,独阳不长”(《吕氏春秋》),而且“阳至  相似文献   

20.
杜子字 《武当》2006,(6):15-16
太极者,阴阳生化也。太极首先是一种世界观,是如何看待世界万事万物的基本方法。从此世界观出发,认为相对静止或运动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类对立的基本元素所构成。中华古代圣哲在高度概括了自然万物的基本元素 (属性)之后,以参同体悟的直觉方法发现了这一阴阳变化的客观规律。太极是一种相互转化的运动状态,是“阴物质”和“阳物质”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的状态。这种状态相对于外部事物来说,是不可分解的胶着在一起的。太极正是特指这样一种过渡性的临界状态,是阴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