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园地     
“一代书痴”钱钟书钱钟书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曾声言“横扫清华图书馆”。文革期间,钱钟书夫妇被下放到河南息县农村劳动,过的是集中营式的男女宿舍的日子。一次,钱钟书夫妇在菜园见面,杨绛指着看菜园的窝棚问:“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 ,国内许多报纸在报道已故男性的在世妻子时 ,屡屡使用“遗孀”一词。如《新民晚报》在一篇介绍《钱钟书林非打架事件始末》文章开篇时这样写道 :“钱钟书遗孀杨绛先生……” ;再如《舟山日报》一篇特写《社会没有忘记他们》 ,记者这样写道 :“今年68岁的顾美英是烈士李树章的遗孀。”“孀”是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歧视妇女情况下造出的一个字 ,从女从霜 ,“霜”既是声符 ,又兼有表义作用。丈夫死了 ,妻子要“守节” ,不再婚 ,才像霜那样冰清玉洁 ,所以“守节”又叫“守孀”。其实 ,早在1988年施蛰存先生就撰文指出 ,不可如此使…  相似文献   

3.
杨绛先生近年过得不容易。1997年3月4日,59岁的独生女儿钱瑗不幸病逝。钱瑗是北师大博士生导师,先前,每逢节假日,她都会回到爸妈身边,陪二老享受那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女儿病逝,“老年丧子”,甚是难过,痛苦之后,钱钟书先生便常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而我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新华社记者,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同钱先生有过短暂交往。当他去世的消息传来,我不由得想起与他相见的情景。 那是19年前的事了。这年夏天,我正在北京采访“全国四届人大”。有一天,新华社总社对外部的负责人给我打电话说,香港《新晚报》总编辑向新华社约稿,要求为该报撰写一篇文章,报道钱钟书先生的近况。原因是钱钟书享誉中外,香港以及世界一些地方的华人知识分子都很关心他“文革”后的命运和当前的处境。接到总社通知后,我立即着手联系采访钱钟书。我先打电话给钱钟书任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办公室,对方在告诉我钱钟书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后说,钱先生深居简出,身体又不太好,恐怕不一定接受记者采访。放下电话,我心里直打鼓,万一钱先生不接受我的采访怎么办?个人碰钉子倒无所谓,完不成任务会使约稿人失望哩! 大约是197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我忐忑不安地拨通了钱钟书先生家的电话,巧得很,接电话的正好  相似文献   

5.
杨绛(1911-),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丈夫钱钟书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研究家和作家。杨绛先生通晓英、法、西等多国语言,著名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  相似文献   

6.
述者简介:杨绛,1911生,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钱钟书夫人。苏州东吴大学毕业.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杨绛作品集》等,另有《杨绛译文集》。  相似文献   

7.
<正>196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钱钟书、杨绛、俞平伯、顾准、骆耕漠、吴敬琏等100多位文化名人和经济专家,被下放到河南息县东岳公社"五七干校"。他们在劳动的同时,也进行着各种思考和创作。钱钟书和夫人杨绛被誉为文坛的"双子星座",钱钟书的传世之作《管锥编》,杨绛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就是在这里孕育而成的。鸿儒俞平伯在这里创作的近百首诗词,描写了当地的田园风光和风土人情;著名经济学家、思想家顾准不但在此地写下了《息县日记》,他在东岳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建设中国"的前瞻性观点,至今仍为我国经济学界广泛关注。如今,"五七干校"作为历史遗存,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这些名人在息县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8.
《出版参考》2013,(18):5
6月3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3日作出裁定,要求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不得实施侵害钱钟书、杨绛、钱瑗写给李国强的涉案书信手稿著作权的行为。这是杨绛维权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裁定书明确指出:"书信作为人类沟通感情、交流思想、洽谈事项的工具,通常是写信人独立构思并创作而成的文字作品,可以成为著作权法保  相似文献   

9.
杨绛是钱钟书的夫人,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其通晓英、法、西班牙语,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翻译成就斐然,译法独领风骚. 一、牛刀小试 杨绛生于1911年7月,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年至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长期任教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留学期间,杨绛掌握了扎实深厚的英语和法语能力,并尝试翻译了一些文学作品.但真正引起行家注意的,则是在抗战胜利之后.  相似文献   

10.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解读清华大学图书馆九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宣 《图书馆》2004,(4):28-29
我非常喜欢博尔赫斯的一句话 :“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天堂一样的图书馆 ,虽然我们离她还很遥远很遥远 ,但捧读一册《不尽边缘———忆清华大学图书馆》 ,我又觉得她仿佛就在身旁。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走过了九十个年头。九十年间 ,她敞开博大的胸襟 ,惠泽每一位清华学子。哺育了一代代英才 ,她的身影也刻在了每一位学子心中。1 “诱人而伟大”———读者心中的清华图书馆杨绛先生深情地说 :“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 ,但最爱的是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里 ,最爱清华图书馆。”她甚至说 :“我敢肯定 ,钱钟书最爱的也…  相似文献   

11.
《老圃遗文辑》。杨阴杭著,杨绛整理,钱钟书题签。繁体竖排,硬面精装,45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印数3千册。 杨绛先生在该书前言中论述道:“我父亲杨阴杭(1878-1945)字補塘,‘老圃’是他常用的笔名。所谓‘遗文’的‘遗’,不是‘遗留’的‘遗’,而是‘遗失’的‘遗’,捡拾到的只是一部分。”《老圃遗文辑》中除—篇长文辑自《东方杂志》外,其余文章全部辑自于《申报》上。  相似文献   

12.
近日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才知道钱钟书夫妇自1974年5月后一直栖身于“学部七号楼西尽头的办公室”:“……我到学部向文学所的小战士求得一间办公室,又请老侯为我保驾,回家取了东西.把那间办公室布置停当。1974年的5月22日,我们告别了师大的老年、中年、幼年的许多朋友.迁入学部七号楼西尽头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13.
港台之页     
杨绛著《记钱钟书与〈围城〉》脱稿后,可谓一纸风行。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列为《骆驼丛书》之一出版,而后香港的《读者良友》杂志、《大公报》以及台湾报纸先后连载,很受读者欢迎,影响颇大。最近,香港三联征得原出版者同意,在港重排出版。杨绛对钱钟书其人其作无疑最为熟悉。她在前言中称“我既不称赞,也不批评,只据事记实;钟书读后也承认没有失真。”该书分《钱钟书写〈围城〉》和《写〈围城〉的钱钟书》两辑,以鲜为人知、首次披露的资料,介绍了《围城》一书的人和事,是有关《围城》的最具参考性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14.
赵同林 《兰台世界》2012,(22):56-57
杨绛,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剧作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同时,她也是文坛泰斗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文学、戏剧等方面多有建树,在翻译领域也有很高成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誉为最好的版本,先后发行约七十余万册,并被西班牙国王亲授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在理论方面,杨绛提出了翻译点烦论,从而使译文达到点去一字不嫌其少,留下一字不厌其多的境界,并在实践  相似文献   

15.
俞菁 《中国档案》2007,(2):66-68
民国时的苏州.古城碧野、山水温柔。是一个沉淀着浓浓历史、厚重文化底蕴的所在。许多文人学士在这里流连休憩。为这个以精致著称的城市添上儒雅的一笔。钱钟书与杨绛.这一对蜚声中外的文学伉俪.在他们年少时期。也都在苏州留下过生活的足迹。苏州市档案馆中。至今保存着不少他二人学生时代的作品。分别刊登在《桃坞学报》、《振华女学校刊》、《东吴年刊》上,从而给我们研究钱钟书、杨绛的心路历程与文学渊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杨绛“偷”译《堂吉诃德》──摘自《作家文摘》94年7月8日原作:刘存孝我国文化巨擘钱钟书,因为两部壁立千仞的著作《谈艺录》、《管锥篇》奠定了在中国学术界泰斗的地位。夫人杨绛先因写剧本而脱颖,后以翻译而成名,近年因完成真人真事散文集《干校六记》与小说《...  相似文献   

17.
去年《偶然集》出版后,寄了一本给杨绛先生。元旦过后收到回信,信中提到二十年前钱钟书先生为《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作序的事,有这样一句:  相似文献   

18.
许鸣  陈洪 《兰台内外》2016,(4):13-14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回忆她与钱钟书及女儿的生活片断,重温三口人一同生活的岁月,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4年在杨绛先生103岁生日后,她最  相似文献   

19.
在余杰的《火与冰》那本书里,几处提到钱钟书,说:“无疑,钱钟书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但他并非奥林匹斯山的神祗,否则在那些悲惨的日子里,他何必拼命抓《毛选》英译本编委会负责人这根救命的稻草呢?钱先生字默存,然而,要是他真的保持沉默,他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了。……在《柳如是别传》中,我读出了陈寅恪的面貌音容;在《管锥编》中,我读到了密密麻麻的注解,而钱钟书自己的面目却模糊不清。”(“心灵独白二·四十七”);“世纪末,‘钱学’大盛,也算是杂草丛生的学术界的一朵奇葩。此‘钱学’(钱——钱钟书也)固非彼‘钱学’(钱——金钱也),但同样令我怀疑。我以为,钱钟书是一位伟大的注释家,而非原创性的思想家……”(“心灵独白三·九”)。后生晚辈对先生前辈的不以为然溢于言表。不过,我们也不能只看到不恭,还得承认余杰的童言无忌,而童言有时甚或就是“知言”。虽然“拼命抓……稻草”之说有些不顾事实,那根“稻草”是谁想抓就能抓,谁想不抓就能不抓的吗?说“钱钟书是一位伟大的注释家”也大致不差,却忘了还有《围城》在——这,都欠公道;但说“钱钟书自己的面目却模糊不清”,我以为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20.
李金涛 《全国新书目》2022,(11):11-17+10
<正>本书结合杨绛的文学作品、学术成果、相关传记等一手文献以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身份”为视点,从文化人格、性别身份、学者身份、作家身份等方面对杨绛的“为人”与“为文”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书中将杨绛的文学风格视为作家主体人格的外化,对杨绛的创作精神与审美趣味进行了阐发,并对杨绛之于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发展的意义进行了整体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