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从小说中显现出来的创世神话的基本特征,即“度的破坏”和“秩序的重整”,提出了作品的第一重文化原型:从混沌到秩序;并围绕着眉间尺的死而复生和黑色人对其施行的成年礼,提出了作品的第二重文化原型:再生。在此基础上,将两个基本文化原型通过小说的重要意象和叙事结构统一起来,从而建立了小说最根本的原型模式。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铸剑>中"剑"意象具有审美的象征性,那把纯青透明的宝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复仇由剑始,至剑终,剑是政治权利的象征,并且蕴含着鲁迅深刻的思考,冷酷直对国民性的批判,在绝望中反抗的生命哲学."剑"显现的政治权利、"剑"张示的绝望放抗、"剑"直刺的国民弱性、"剑"展露的生命哲思构成"剑"意象在小说中的四个层面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3.
《铸剑》的主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主题的变奏。它既包含了作者对宴之敖这一形象所寄寓的理想和信念:也涉及到了作品中各个不同的个性面对现实生存处境的演变;还表达了对人的灵魂的裂变的深刻关注。除此之外,作者对上流社会的憎恶,对愚昧落后的庸众的奴性心理意识的批判等也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4.
鲁迅自己认为《铸剑》是写得较为认真的小说,因而长期以来学界分析解读这个小说用力很多,大多数研究通过传统"故事"的"新编"来分析小说铸造的复仇英雄。这种古今的审视往往忽视了中西的视域,而且看不到古今中西的文化元素在《铸剑》中的并置和融合,因而在古今中西汇通的视域中来重新解析小说的复仇英雄能够看到眉间尺和宴之敖形象的文化复杂性,从而为解读鲁迅晚年的小说提供开阔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5.
6.
鲁迅的小说《铸剑》通过对古代志怪小说的更改,构建起了崭新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同时,作者创造了一系列充满反讽的情节消解着文本的核心内涵,使这部小说具有了强烈的艺术张力和历史真实感。本文通过阐释新编文本对源文本的建构与消解,发掘其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7.
鲁迅《铸剑》里的四首歌,大有深意。它既是作品表达内容的技巧,也是作品整体内容的有机部分。它增强了作品的战斗性、抒情性,也把作品的思想主题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铸剑》由复仇故事、行侠故事、魂化故事三个故事组成。复仇故事是屑间尺继承父亲遗志,准备向大王复仇;行侠故事是宴之敖以眉间尺的头和剑为条件接替眉问尺行侠复仇;魂化故事是大王、眉间尺、宴之敖三头相搏,烂在一起。三个故事由三为一,复仇者从幼稚到成熟,再到魂化以至一起毁灭。这一一结局消解了复仇的意义,抹杀了是与非的评判。魂化故事的结局,使悲壮的复仇变为具有喜剧色彩的闹剧。  相似文献   

9.
兰若梦 《新读写》2008,(1):11-11
《铸剑》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武打小说,然而就是这篇篇幅不算长的小说,却将先生所要表达的精神叙写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0.
白岚 《现代语文》2009,(6):73-74
复仇是人类最激烈的行为之一,有冤必中、有仇必报,自古如此。眉间尺身负刻骨铭心的父辈仇恨,不惜离乡远行,运用各种手段,达到复仇的目的,是古代复仇行为的典型代表。但是在鲁迅小说《铸剑》中,历史故事的传统情节被颠覆,眉间尺身上的复仇精神也已经发生改变,表现出了新的复仇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铸剑》中,鲁迅通过对历史故事的"铺排"和"改动",一方面,在社会、道德层面寻找"复仇"的正义性;另一方面,鲁迅命定中的"复仇"气息,又使"复仇"产生纯粹性,显得悲壮而崇高;但小说最后,鲁迅又用一场闹剧消解了"复仇"的所有崇高意义,表达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痛苦思考。因而,《铸剑》的"复仇"叙述是复调的。  相似文献   

12.
《铸剑》和《奔月》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都是作家生命意识的一种外化,是鲁迅对自我灵魂进行的无情的解剖和展示,是他信念迷失和精神痛苦、矛盾、彷徨所产生的灵魂深处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后羿"和"黑衣人"正是鲁迅内心世界分裂的人格矛盾的体现,二者分别象征着鲁迅思想对立的两极。"后羿"的形象中蕴涵着鲁迅灵魂深处的一种浓厚的虚无感和自卑感,而"黑衣人"则代表着他决绝地向黑暗势力复仇的坚强意志。  相似文献   

13.
《铸剑》是一篇心理成长小说,其艺术魅力在于社会主题与自我表达的完美融合。在文本表面社会复仇的叙事框架下,隐藏着鲁迅饱尝现实黑暗,由最初的善良优柔而日益愤世冷严的心理成长历程。“眉间尺”与“宴之敖者”分别是其“原初自我”与“社会自我”的隐喻化身,两个“自我”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相互冲突与奇特共存,对理解鲁迅作品及其丰富复杂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铸剑》与茅盾的《豹子头林冲》均属于短篇历史小说,学界对于二者的比较,主要是有关思想主张和文学主张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对其艺术技巧尤其是叙述技巧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研究中的一个缺憾。因此,本文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一下《铸剑》与《豹子头林冲》。  相似文献   

15.
以男性伦理意识为视角,通过对文本《铸剑》中"剑"的隐喻和结局的文化解读,揭示出作者间接而强烈的关于男性伦理意识缺失的构建与自我否定。  相似文献   

16.
《铸剑》的主要人物不是眉间尺,主题亦非赞扬古代人的抗暴牺牲精神。从《铸剑》中对黑色人的外貌、姓名、语言、行为、精神等方面分析,鲁迅写黑色人是自况,主题是表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7.
《柳州师专学报》2016,(3):45-49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和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历史小说《铸剑》有着相同的主题——复仇。从对两部著作的复仇情节的对比、复仇主题的深层透视、复仇意义的终极追寻等方面的分析,有利于我们认识两位文学巨匠对同一主题进行不同演绎的深层原因,进而挖掘复仇主题本身在两个文本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围绕对鲁迅《铸剑》创作前后的文学活动的分析,着重讲述鲁迅在整理唐传奇和翻译《小约翰》等作品过程中对于创作《铸剑》的互文性影响。从而可以看出,鲁迅如何将传统文本和现代文学翻译经验转化为自身的写作风格,且这一风格实现了对经典的现代性超越,即其内部所体现的对生命自身的审视与透脱的独特气质。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历史小说《铸剑》是一个"困境"隐喻,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焦虑和思想困惑以及冲不出的困境意识。其中"困境"的呈现是一组悖论矛盾:善与恶、强与弱、胜与败、是与非。作者的无意识的困境意识,在作品整体的思想上以及人物的行为上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否定、怀疑、反抗以至超越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有关复仇的定论因视野范围的而迥异,这逐次递进的认识,指引读进走进鲁迅悲悯广博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