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会历史过程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是一个唯心主义观点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活动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特征 ,也是现实的人的本质 ,但现实的人的活动既有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一面 ,又有不合规律性和不合目的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构成的,表明其发展趋势的合目的性。社会的发展,又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显示其发展过程的客观必然性。作为合目的性,它反映了人的行为的趋向性、选择性;作为客观必然性,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现代化作为社会发展的特定过程、特定形式,也必然具有上述特征。一方面,它具有合目的性,即它是人们以一定的社会发  相似文献   

3.
邓晓臻 《唐山学院学报》2005,18(4):16-19,34
通常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有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境界,即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这三个境界相互依存、层层推进、不断升华,构成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的有机整体。对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的传统认识忽视了它的历史境界,即人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4.
交往结构及要素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的人是交往的人。人们交往的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构成交往的基本结构,而交往活动又是人们交往目的、手段和结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从《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到晚年给布洛赫等人的书信中,对历史唯物论的阶段与国家学说、历史规律性问题和意识形态诸形式和反作用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使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试图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而实现人文社会领域的科学研究。恩格斯的“合力论”奠定了这种科学追求的客观性基础。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存在论哲学和哲学解释学则突出强调社会历史领域中那些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历史唯物主义的未来发展应该吸纳现象学、解释学的方法进行理论思考,在新的时代高度上展开理论思考,把个人生活与社会共同生活、规律性与价值意义问题结合起来,达到对人的生存与社会历史的统一的、完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从《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到晚年给布洛赫等人的书信中,对历史唯物论的阶段与国家学说、历史规律性问题和意识形态诸形式和反作用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使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运用实践唯物主义观点,从主客体基本关系出发,剖析价值选择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这一根本原则,主体的主体性决定选择的目的性,客体的客体性决定选择的规律性,目的性与规律性在价值实践活动中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9.
所谓历史非决定论,是一种否认社会历史及其过程的因果性、规律性和必然性,主张事物运动只存在偶然性、无序性的学说。与之相反,历史决定论是承认社会历史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学说。决定论一般分为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决定论。而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又可区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唯物决定论。 在当代历史哲学领域,否定历史决定论,主张历史非决定论,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挑战。因为,假如历史无规律的话,那么研究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成了伪科学!但这仅仅是假设。 我们知道,机械的历史决定论,它虽然坚持了社会历史存在规律这一正确方向,但对社会规律的理解却十分死板、机械,缺少辩证思想,因而是软弱无力的。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在承认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又对这些规律加以辩证理解,是辩证的历史决定论。认为社会历史不是受偶然性支配的一团混乱,人们的历史活动也不能随心所欲。相反,社会历史本身内在地固有着一定的因果性、必然性。这些规律的实质,是指明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结果的不可避免性。因此,人们不可漠视社会规律,更不能同  相似文献   

10.
价值的"关系"本性决定了价值选择是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双向作用的过程,是人本质得以实现的过程,是通过人类能动的实践活动完成目的性和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百年史实的展现:社会进步论(“前唯物史观”)、“阶级斗争”主导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能动的革命的历史唯物主义、“推广论”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到当今的以“以人为本”为内涵的历史唯物主义。史实表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文本的重新解读而一直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而这种嬗变却恰恰是时代诉求与马克思主义文本重读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个性是人的个人本质.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野,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并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具体分析,深刻揭示了人的个性的内在根据、基本内涵和主体性特征,全面论述了个性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具体阐明了个性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必然趋势,从而丰富了其人学理论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新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理论,深化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从而赋予了唯物史观新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是当今中国发展的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在继承和发扬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基础上实现的又一次理论的突破。"中国梦"的提出、现实的发展以及最终所要实现目标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范式有着深刻的理论联系,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宏大叙事体系中抽出"历史观"、"实践观"以及"群众观"三组基本范畴和以上"中国梦"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说明中国梦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今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历史唯物主义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梦实现的理论自觉,同时也在和中国梦的结合中实现自己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就其本质特征、内涵以及实现步骤和手段而言,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与历史唯物主义所展望并描述的共产主义是一致的,是共产主义理念的当代阐释.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对社会生产的基础作用以及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并借由“发展成果由人们共享的问题”将二者联接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基本动力理论的一大创新,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之决定力量及最终目的的原理,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唯物主义人之观点的精妙阐释和发展.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只有在克服黑格尔唯心主义历史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倾向、恢复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上,才能重新认识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视野中,历史合力论是恩格斯借用合力定律对处于史前史阶段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生动说明。历史合力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的辩证法、唯物论和历史性的统一,对研究和阐发历史辩证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在探讨有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应该将人们既当成他们本身的历史剧的"剧作者"又当成"剧中人",这一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法论原则。现实的人作为"剧中人"与"剧作者"的统一体,只能是实践中的存在。未来社会要最终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味着人应该既超拔于任由自然控制的动物性状态,又摆脱特定历史或社会关系条件对人的限制和不合理规制,从而克服"剧中人"与"剧作者"两种角色相互分裂的状态。对"剧中人"与"剧作者"之间关系的辩证理解,既是马克思世界观、价值观,又是认识论与方法论。它蕴涵着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科学态度与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未来社会理论的理论生长点和基本的运思路径。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9.
李锐 《集宁师专学报》2010,32(1):51-54,87
《共产党宣言》的思想主导者究竟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对此问题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传统的“马恩合作”说,二是“马克思独创”论,三是“恩格斯主导”说.通过对比《宣言》同其创作的主要参考素材《共产主义原理》,发现二者最根本的差异是《宣言》娴熟应用和阐述了唯物史观.据此,唯物史观的创立者便是《宣言》的思想主导者.而唯物史观的首次公开论述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的,所以《形态》的创作者同《宣言》的创作者必然是一致的。《形态》是解开《宣言》“思想主导者之谜”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0.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哲学得以诞生。以批判黑格尔唯心历史观为起点,马克思开始关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历史起源,并提出了以共产主义社会解答"历史之谜"的基本立场,从而在工业历史的考察中力图实现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在早期的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虽然没有脱离人本主义的语境,但是通过对李斯特的批判转变了对国民经济学的否定态度,推进了唯物史观的现实性维度。正是在历史考察与经济学批判中,广义唯物主义克服了传统哲学对先验前提的依赖,在经济现实中找到了人性价值的立足点,完成了历史经验论与历史本质论的统一,实现了新哲学在历史观、经济学、哲学三重场域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