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技》一文选自清代张潮所辑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口技》一文,原是作为其《秋声诗》的序言,正如作者所说:“嘻,若而入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意思是借技艺人和“善画声”,说明《秋声诗》也是“善画声”的诗作,即指今天人们常说的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生活。全文按照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描摹表演情节时的“紧张——安静——紧张”;一条是表现听众情绪的“紧张──平静──紧张”。其间还插入笔者简要的赞语。场景描写生动、形象、细腻,颇具特色。全文围绕“善”来写,形象而逼真地描述…  相似文献   

2.
《虞初新志》是清人张潮辑录的短篇小说集,所记之事奇而真实,文字隽永、凝练,描摹传神而惟妙惟肖。《口技》和《核舟记》便选自其中。读罢两篇“奇文”。我们不禁叹服文中刻画的“奇人奇技”和作者的“生花妙笔”。当然,两文作者的“生花妙笔”乃是建筑在深刻领悟两  相似文献   

3.
《口技》一文,仅仅三百余字,却把口技充分展示出来,真可谓淋漓尽致!我们不仅赞叹作者对口技声响的言简意赅的正面叙述和描写,更折服那体态语的精妙运用。作者从听众反应的角度,以体态语为表达手段,对口技艺术作了有力的烘托,使其锦上添花,收到了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的天地里,数字变化无穷,具有独特的魅力。而它们一旦被一些别具匠心的文学家、艺术家引入艺术的天地,就更加别有一番情趣,往往能获得令人拍案叫绝的表达效果。在《口技》一文中,为了从侧面烘托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作者在描写中四次巧妙地运用了数字。文章开头已交代口技表演的地点是"厅事之东北角",  相似文献   

5.
《口技》一文,仅仅三百余字,却把口技的技艺展示得淋漓尽致。我们不仅赞叹作者对口技声响的言简意赅的正面叙述和描写,更折服那体态语的精妙运用。作者从听众反应的角度,以体态语为表达手段,对口技的艺术做了有力的烘托,使其锦上添花,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孙昕昕同学问:《口技》一文中,作者是怎样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口技》是清初作家林嗣环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用简约的文字描绘了一场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文中作者不仅从正面描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而且还从侧  相似文献   

7.
口技,在音像艺术十分丰富且又普及的今天,似乎不太引人注目了,但在明清时代乃至新中国初期,却是雅俗共赏、颇受青睐的一种民间艺术,口中能模拟出各种声音,简直和魔术一般,叫人莫名其妙而又兴趣盎然。林嗣环的《口技》极有成效地展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精彩卓越的技艺,令读者惊叹不已。然而,叫人赞叹的不仅是那位民间艺人,更有写下这篇妙文的作者。文章虽短,可学的技巧却不少。一“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更忌平铺直叙,艺术表演也是这样。口技的表演者与《口技》的作者都精通此道,以波澜起伏的结构吸引并振奋了听众和读者。文章开头点明“有善口…  相似文献   

8.
《口技》一文,仅仅三百余字,却把口技的技艺展示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们不仅赞叹作者林嗣环对口技声响的言简意赅的正面叙述与描写,更折服那体态语的精妙运用。作者从听众反应的角度,以体态语为表达手段,对口技的艺术做了有力的烘托,使其锦上添花,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一、表情动作,相辅相成。在体态语中,表情动作是两个主要方  相似文献   

9.
初读《口技》,有几处令人颇感费解。一是古人表演口技为什么与今人不同,要躲在“屏障”后面?二是文中“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段描写有浮夸不实之嫌。三是《口技》赞的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读者赞的也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当我们只专注于口技表演之“善”的时候,无形中就有了一种误解,似乎《口技》描写得精彩主要是因为作者有幸遇上了那样一场绝妙的表演。但反过来想,并不是每个有幸欣赏到那样一场精彩表演的人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的。那么,《口技》作者的过人之处在哪里呢?难道仅仅是…  相似文献   

10.
<正>任何艺术都要讲究节奏,寻求变化。清代林嗣环撰写的文章《口技》中"口技者"表演的口技之所以产生那样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是与表演者恰如其分地演绎口技的节奏变化分不开的。总览全文,《口技》的行文结构与刘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文章的开篇和收尾都有相类似的静态场景描绘。先看两段文字: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  相似文献   

11.
【教学依据】《口技》是林嗣环为其《秋声诗》写的序言的一部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写口技,而是为其诗集写的前言,他在写完《口技》后说:“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话以为《秋声》序。”显然,作者是借口技人“善画声”说明《秋声》“善画声”.即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姑且不论他的《秋声》如  相似文献   

12.
《口技》是清人林嗣环的一篇名作。它虽主题单纯,艺术上却别具特色。那细致人微的描写,绘声绘色的渲染,引人入胜的情节,浑然一体的结构,相得益彰地把短文凝聚成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给人以心荡神摇的艺术美感。一、化声为形,形声兼备口技是一种模拟各种声音的表演艺术。它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听众通过对维妙维肖的欣赏,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可以想见,作者写作  相似文献   

13.
林嗣环的《口技》艺术地抓住了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美梦中醒来继而又入睡和发生火警及救火的  相似文献   

14.
《口技》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描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节选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的《绝唱》,再现了一个民间艺人高超的说书艺术。这两篇主题思想相同,又同时问世清代的小说,笔者在分析时发现它们在写作艺术上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5.
武霞 《陕西教育》2008,(7):69-69
.一、说教材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1说教材 《口技》是一篇笔记体小说,记叙的是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用简练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300年前的口技表演的艺术魅力。全文从“京中有善口技者”写起,交待了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中间主要记叙两个精彩的场面,一是一个四人之家在深夜由睡到醒,由醒到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火灾的情形。  相似文献   

16.
口技 讲授《口技》一文,他在导入时,给学生表演了一段“口技”——鸡犬相闻。他蹲在讲台桌后面,就像“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样。只听见鸡鸣、犬吠、羊咩、牛哞、猫喵、鸟叫……教室一下沸腾了,大家竞相模仿表演起来,真的出现了“鸡犬相闻”的情景。学生情绪一度高涨之时,他又来了一句:“欲闻口技名家之表演,请读课文《口技》!”  相似文献   

17.
[导读]语文课文被删改,何种原因让它无法以本来面目示人?文:张先生,今天想请您谈谈课文删改的问题。我们没有想到,《荷塘月色》这样优美的一篇文章,竟然也有删节。还有古文《口技》,也删节了。张:好的。《荷塘月色》不应当删,后来恢复了。《口技》那种删了不要紧,还是应该删的,暂时不会恢复。  相似文献   

18.
整体把握 《口技》短小精练,全文仅300余字,却抓住了3个场面,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一家四口在火灾发生前后的情景,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可见作者的写作水平已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口技》一文,系明清散文之名篇佳作,其结构谋篇精致谨严,行文言辞清新脱俗,尤为可贵者,所状口技艺术几达化境。张潮《虞初新志》称赞说:“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在很长时间里,它都入选我国通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和大学人文读本,由此更加风行流传。口技与哑剧是中国两大著名的传统杂技节目。哑剧主要用表演者的动作来模拟事物,抒发情感,禁出声音,独具妙趣。口技则禁用动作,表演者主要用声音来模拟事物,古时称隔壁戏。清范祖述《杭俗遗风》谓:“隔壁戏,以八仙桌两张横摆,围以布幔,一人藏内,惟有扇子一块。能作数人声口,鸟兽叫唤,以及各…  相似文献   

20.
《口技》是清代作家林嗣环的经典之作,文中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历来,人们大都从文言字词积累,正侧面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层次清晰、首尾呼应的记叙方法入手分析文本。但要身临其境地感受口技人的精彩表演,体会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剖析作者使用这些词汇的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