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利用硅谷-北京风险投资集群转移的案例,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对产业集群式转移中新集群网络的构建及其演化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集群式转移中新集群网络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原集群网络的渗透和本地企业网络的嵌入;转移企业的网络位置、经验及其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对新集群网络中的网络关系有显著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转移企业会逐渐由保留原有集群网络关系向嵌入本地网络关系演化。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转入地政府和企业如何承接集群式转移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软科学》2015,(9):5-8
按照宏观、中观、微观的思考逻辑,从产业转移、集群式转移和企业转移三层次划分视角,分别以产业转移中的集聚现象、产业集群式转移和集群企业的空间转移为内容,对产业集群空间转移相关研究进行了理论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评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以硅谷-北京和硅谷-上海两个风险投资集群式转移形成的集群链为研究对象,结合产业集群式转移中的集群间关联类型,对集群式转移的链式效应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对于尚处于上升期的产业集群链而言,随着时间推移集群链式效应不断增加,集群间关联强度不断增大;转移企业的中介作用,使得集群式转移的直接链式效应要远大于间接链式效应,在集群"外部通道"形成中的作用明显;硅谷-北京风险投资集群的链式效应要略大于硅谷-上海,但二者的链式效应具有相似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集群内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研究了博弈双方达到稳定策略的动态演化过程,并通过数值模拟仿真方法证实了均衡点的演化轨迹。结果表明,核心企业是产业集群转移的引领者;产业集群式转移的实现有赖于企业转移时的收益情况,可通过重点培育核心企业、政策引导、改善承接地的经济环境等措施,提高产业集群式转移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知识转移是使产业集群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促进集群核心企业与外围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可以提升知识价值,使集群由低成本集群向创新型集群演进,使集群企业共同获取竞争优势。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知识转移的概念,分析了核型集群知识转移的前提条件、过程和特征,并提出了核型集群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及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生态工业园集群式供应链生成机理与运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随着我国各类产业集群的迅猛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也日益显现出来,如何有效治理“工业废弃物”,实现集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根据产业集群和生态工业园的特点,提出了集群式供应链环境治理的概念和内涵,从集群式供应链的角度来分析生态工业园运作的机理,并从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实践总结出三种集群式供应链运作模式,即依托型循环运作模式、共生型循环运作模式、动静脉循环运作模式,分析了每一种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向生态工业园改造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集群企业异质性及其对产业集群演进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演进视角,认为集群企业在演进的过程中会由于路径依赖而形成差异性的知识基础与多样性的网络模式,二者彼此强化进而形成集群企业的异质性.基于异质性假设,分析了集群企业异质化的三种路径,包括知识守门人、企业衍生和企业迁移及其对产业集群演进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演进以及科学的进步,伴随人类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也在不断发展中。根据现实和未来预测,今后经济发展将会出现如下几种模式。一、集群经济在生态学上,不同族群因彼此依存关系,而“共生”同一栖所。在现代产业系统中,不同企业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也形成了“共生”关系,从而产生了集群经济。  相似文献   

9.
优化创新学习网络对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式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剖析集群学习机制形成机理的基础上,以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装备制造业集群式创新的学习网络及优化路径。研究表明:知识技术的外部学习引进和内部学习再创新是装备制造业集群式创新学习机制形成的主要途径,创新的关键在于显性知识技术的高效转移与隐性知识技术的学习转化;徐工集团是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式创新学习网络的主要引领者,但其自主创新及引领带动能力亟待提升;网络中间层次的企业发展较快,但企业规模实力偏弱制约了其在网络中的创新骨干和传导带动作用。据此提出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和骨干企业的中坚传导作用,加强同集群外部先进科技企业的学习合作,借助互联网放大集群式创新核心优势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态工业园与集群式供应链的耦合正是集群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以及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等问题时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组织生产模式。本文根据国内外生态工业园与产业集群的特点,提出了生态工业园与集群式供应链耦合的概念;从低成本交易性、差异化互补性和集中化规模性角度系统研究了生态工业园与集群式供应链的耦合驱动机理;结合武汉青山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实际,通过生态工业园与集群式供应链的耦合研究,揭示了生态工业园集群式供应链的形成过程。为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向生态工业园改造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公司创业投资(CVC)是一种促进大企业开放式创新和创业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机制。CVC活动在我国的20多年实践证明:其促进了大企业与创业企业的共同发展,并使二者形成共生关系,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优化实现双方互利共生。在创新生态系统视阈下,大企业种群与创业企业种群可通过演化博弈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双方的适应性并拓宽生态位,进而协同共生进行价值创造。因此,基于对公司创业投资(CVC)生态群落生态位的描述,引入Lotka-Volterra模型,利用算例仿真预测大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创新生态位演化趋势,从共生、学习、创新、激励角度提出公司创业投资生态群落的共生培育机制,为我国公司创业投资生态群落中企业创新生态位的策略优化与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广东企业科技特派员与企业共生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共生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广东企业科技特派员与企业的共生机理,以期不断完善广东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二者对称性互利共生模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蒋开东  詹国彬 《科研管理》2020,41(4):123-130
高校协同创新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载体,也是推动我国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本文立足于共生理论,旨在建构一个新的高校协同创新分析框架,通过考察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及共生环境的结构关系,分析共生理论模型嵌入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进而厘清“单利共生-差异互利共生-均衡互利共生”的实践演化逻辑。在此基础上,从建构协同创新共生化良序系统、重塑共生化协同创新组织形态、搭建区域互利共生文化平台等维度出发提出了优化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的路径选择,以期构建和完善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治理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协同创新的能力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机构和企业共生机理研究——基于共生理论与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机制研究是产学研合作研究的重点.共生理论为研究研企合作机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基于共生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研企共生单元及共生质参量,研究了研企共生环境及主要影响因素,比较了研企不同共生模式及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定义共生单元质参量兼容度和共生环境激励度,揭示了研企合作机理.  相似文献   

15.
基于企业间复杂的交互网络和知识迁移对企业创新收益的影响,采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构建出理论模型并予以解释,将个体企业视为产业集聚环境下的微粒,并能感知、处理和影响外部环境的行为主体。模拟生物行为,通过对个体企业微观层面的创新行为进行分析,形成宏观层面的群体行为数据集,利用仿真实验方法探究企业创新行为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首先,产业集聚过程中会形成以创新企业为中心的虹吸效应,这种分布由于企业创新行为选择差异造成存在多个中心的趋势;其次,创新企业是一个多智能体,其创新行为选择受到创新规则集和知识库的影响;再次,企业创新形成的知识溢出效应是产业集聚的动力系统,该动力系统的运作后果导致中心节点与其他节点最短路径之和最小;最后,产业集聚还会受到创新制度环境以及竞合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借助演化博弈思想对旅游产业链中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后,揭示出了影响纵向外部性的重要参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界于市场和企业,且又不同于完全一体化的"混合"组织形式——松散型纵向一体化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17.
共生发轫于生物学,后被延展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共生既是一种关于结构的范畴,又是一种关于行动的范畴,其本质在于共生关系主体间的资源依赖关系。从生物学共生到经济学共生再到公共管理共生,共生关系主体属性的跨越性极大,为此建构了“资源相互依赖性---组织自主性”分析框架。政府与社会组织共生不仅具有理论基础,而且还有现实依据。共生关系演进具有普遍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概莫能外,只不过演进的机理有所不同。将共生理论里共生环境要素进行解构,提出共生关系演进机理的三个层次:共生宏观环境、共生中观环境---共生制度、共生微观环境---共生机制,并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大量调查问卷基础上,以江苏制造业企业为样本,从微观行为模式层面考察了影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隐性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吸收能力、组织支持、接收动机、初级转移、高级转移、非正式群体与沟通和成功知识等相关因素后,知识模糊性和显性转移模式与隐性知识转移的效果之间呈现较显著的正向关系,而且这种正向关系还会因为知识嵌入性和隐转移模式解释变量的舍去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与一般认识不同的是,我们还发现,知识势差、物理距离和组织距离等与跨国并购过程隐性知识转移效果之间并不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也不存在所谓的"门槛效应",它们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隐性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转移过程、融合过程、协调过程和反馈过程四种情景验证了企业隐性知识转移过程的特征差异以及它们对跨国并购隐性知识转移过程的内在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建立互利共生、偏利共生以及竞争共生三种演化模型,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生态系统的主体集聚演化机理;建立熵变模型,分析了生态系统整体演化机理;依据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生态系统各阶段演化动力与机理。发现:(1)互利共生条件下, 高新技术供给群落与需求企业群落共生后的产出大于共生前的产出。(2)偏利共生条件下,配套企业的产出水平会大于企业独立运作时的产出水平。(3)适度竞争有利于维持创新生态系统主体的竞争共生。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咨询服务是咨询机构为咨询客户提供知识与智力支持的服务,其服务过程是知识转移的过程。本文阐述了咨询服务的特点,以及咨询服务与知识转移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研究了咨询服务中知识转移的实现问题,包括知识转移的驱动、转移过程和转移途径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咨询服务中知识转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