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文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更多地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3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文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种变化,是他对新文化运动的缺点的认识逐渐清晰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精神进化是一个超长时段的概念。自从人类有了精神活动以来,就开始了精神不断进化的过程。人类精神进化的过程与“开放”的概念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国近代社会是开放的时代,是典型的文化开放的时代。中国进入近代以后,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迎来了精神进化发生质变的新阶段。本文主要探讨作为这一阶段精神进化核心价值的“个性主义”的发育历程及其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4.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著名的京派文艺批评家,他对于胡适曾经提出的“‘五四’乃是一个文艺复兴”的观点作出反思,认为“五四”是启蒙而非“文艺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从语言层面体验作家生命情感的文艺批评方法,并积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去发掘“完人”人格和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审美资源,以此来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  相似文献   

5.
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重要的一页。这一场运动的性质、地位、作用等等,似乎已是无可探究的早有定论的问题。然而事情往往是相反相成的。唯其“无可探究”,其中也许反倒藏着若干值得探究之处。比如以胡适之先生为代表的中国一些自由主义者一向把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看作是中国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或“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等等就是一例。这种看法,过去在中国学术界长期广泛流布,至今持如此看法的学者人数仍不少。他们都认为分别发生在中国和欧洲的这几次思想、文化运动,是东西方“文学改革”或“思想启蒙”的“典型”,可以相提并论。然而,这却是一个值得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五四”爱国运动七十周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开端。“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鼓舞了一代中国人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准备。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就必须接过“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走“科技立国”的道路,迅速发展生产力,推进四个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余英时在相对承认“外缘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采取“内在理路”的分析框架,揭示五四文化运动的传统渊源,实现了五四思想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特点不同,余英时反对以西方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比附五四新文化运动,认为中国不需要文艺复兴,启蒙之说在中国也是无根的。他一方面肯定五四的价值,一方面对五四的缺点给予无情的批判,主张继承五四,超越五四,在对中西文化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潜心研究,以退而结网的精神重建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8.
左新蕾 《现代语文》2008,(12):16-17
在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文化和语文教育史上,百家争鸣和新文化运动是两个不可回避的时期。百家争鸣不仅催生了光耀后世的璀璨思想文化,而且奠定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而新文化运动则推动中国从封建旧文化向现代新文化转型,是催生现代语文教育的产婆。但是,背负着几千年沉重历史的文化和教育的转型毕竟是艰难的,新文化运动虽然掀起了一场思想的风暴,但其后百年中国文化与语文教育的现代化之路一直坎坎坷坷。现代化产生的迷惘,西方化带来的不适,使得许多人直指“五四”为一切诟病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9.
一文化艺术的革新与人民斗志的昂扬是密不可分的。十五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十八、九世纪法俄等国的“启蒙运动”,都是显著的先例。中国的新文学运动,由于是在伟大的“五四”革命运动中开展和深入的,因此它更具有近代民主革命所未有的彻底性,战斗性及其划时代的意义。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任务,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相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由于文化人类学的传播,使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具有了人类性的整体目光,这对于推动中国文学跻身20世纪世界文学之林具有深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很多且研究很深入.但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语言文化,却鲜有人从历史的角度论及.事实上语言文化上的革新,对文化的传播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其本身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白话文运动"以及"注音字母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推动中国语言文化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努力.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使汉语走上了"言文一致"的道路,使我国注音字母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扩大了影响,壮大了声势,并造就了我国教育与文化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传统文化?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时间,二是空间。从时间角度.可以把它和现代文化相区别。一般地说,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之前为传统的、古代的文化,之后为现代的、新型的文化。从空间角度.可以把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区别。“传统文化”的概念应是指中国本土古代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对长达五、六年之久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行科学的分期,是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首先碰到和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大革命前,在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史的研究中曾涉及到这个问题,并初步开展了一些讨论,但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分期问题的讨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一是三分法,即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划分为一九一五年——一九一七年;一九一七年——  相似文献   

14.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 3 0年代 ,陈独秀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代人 ,在学术与思想的关系上 ,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分裂到相对统一的过程。从陈独秀发表的《孔子与中国》一文看 ,其晚年思想发展的大趋势是向“五四”新文化基本理念回归 ,并有所提升与发展变化。他在学术与思想的内在关系上 ,虽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对立、分裂 ,却仍未达到事实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历史性变动的关键。历史上的"五四"包含几个层次的运动:一个是文化革命意义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它实现了中国同西方文化的接轨;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文学上的"五四"新文学革命,它诞生了中国新文学;当然还有一个从北京的学生运动开始发展为全国性的"五四"爱国运动,不但迎来了中国伟大的社会变革,也诞生了"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并导致一个政党的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对于这样伟大的运动,是无论如何也否定不了的。但是,如何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30年代,陈独秀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代人,在学术与思想的关系上,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分裂相相对统一的过程,从陈独秀发表的《孔子与中国》一文看,其晚年思想发展的大趋势是向“五四”新文化基本理念回归,并有所提升与发展变化,他在学术与思想的内在关系上,虽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对立,分裂,却仍未达到事实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新儒家中的主要人物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都进行过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以徐复观的反思最具代表性。他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反对颠倒学术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拒绝形而上的穷究,强调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力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疏释;主张不应有中西之争,反对全盘西化,重视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考索;客观评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8.
台湾是中国大陆母体的一部分,台湾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新文学和大陆新文学都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发生的,而且都是以白话文运动为其起始。台湾新文学所表现出的的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民族精神与社会正义,与“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19.
"五四"后,随着"新文化运动"一词的产生,出现了一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热烈讨论。时人在概括身在其中的新文化运动本质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中国的根本出路等重大的问题,并合乎逻辑地引出了关于运动发展趋向的三个不同取向:普及文化、提升学术与转向社会革命。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三者虽不应等量齐观,但无疑都有自己的合理性。新文化运动不仅催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善果;从长时段看,新文化运动依文化发展自身的逻辑,沿着普及与提高两个向度纵深发展,以至成为常态,有力地奠定了现代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基础;从广阔的视野看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可以说,它同样为中国现代文明政治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长期起作用的"非政治的"即文化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际遇,林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坚守文言阵地,也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巧妙设计,启蒙先驱的林纾与倡导白话的"五四"先驱们爆发了激烈论争。两者之间的较量背后是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选择。林纾秉持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代表了沟通、调和中西文化的努力,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根本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这也正是林译小说与"五四"新文化的根本分野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