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宏观社会、中观学校、微观课堂是课程评价的三个层面,其中微观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应该是课程评价的主阵地。把“生本课堂”、“生态课堂”、“生成课堂”、“生创课堂”的“四生课堂”作为护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阐述了其内涵及其关系,同时设计了“课堂层面就业导向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表”,并且对其应用价值和使用注意事项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2.
周汉锋 《职教通讯》2012,(21):17-19
宏观社会、中观学校、微观课堂是对课程评价的三个层面,从中观学校、微观课堂层面对职教课程评价的研究,相对于宏观社会视野下的研究较多。以"就业导向课程,课程服务就业"为宗旨,介绍了宏观社会视野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的特点、指标和要求,为学校、课堂层面的课程评价指明了航标。  相似文献   

3.
在职教领域,课程评价理论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体现职教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文章介绍就业导向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的内涵和理论基础,从社会宏观、学校中观、课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阐述了就业导向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的内容,并建立了就业导向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三角理论模型,它们互相依存互为影响,相互之间组成了环环相扣的闭合系统。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思政在高校的深入开展,不断取得新的经验和良好成果,同时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面临新的瓶颈。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层面要进一步精准把握其内涵;机制层面要不断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完善评价体制、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布局;内容层面要规范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手段层面要结合高校课程的改革创新,实现课程思政的“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机融合。通过上述努力不断寻求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评价改革中,处于微观层面的课堂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积重难返。有学者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的标准和策略,但一线教师实际操作起来仍有一定难度。虽然说种种观念上的误差是导致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但研究发现,很多教师的行动与他的思想不符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提出改进课堂评价语言的建议,更有利于教师探索出基于学生发展理念基础上的适合自己的评价风格。一、课堂评价语言运用现状及影响以下是某二年级语文教师在上《有趣的点和横》中评价的几个片段:片段一:教师出示“丛”字的甲骨文,问:“丛字的横表示什么意思?”某生回答:“…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至今,教育思想、课程理念、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和考试评价,整个语文教育都面临着深刻的转型,其中尤其是教学实践层面的课堂教学方式成了改革的主战场。在传统教学中,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教师控制着话语权,往往表现为在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  相似文献   

7.
行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路上,思考、实践、研究,探索高效课堂实践模式——“133生本课堂”,下面就此谈谈实践感悟。 一、“133生本课堂”认识探微 “133生本课堂”内涵。“133生本课堂”是在改变“鸠占鹊巢”、以教代学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问题的提出新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小学生就像幼嫩的芽儿,需要成人的关爱、呵护和培育。具有人文关怀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激励和赏识的,教师要“蹲下来和学生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满怀期待。在评价改革中,处于微观层面的课堂评价语言显得格外重要。在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认知评价理论,通过分析大学生课堂体验的课程思政“关键育人事件”发现,课程思政有效教学能够满足大学生对自主学习、教学能力和师生关联的心理需求,具有促进育人本质“回归”、教师素养“守正”和师生关系“重塑”的现实意义。高校课程思政课堂是一个多种微观权力、多方行为主体和利益关系相互作用的教学场域,高校可通过优秀文化融入、权力协同共治和师生互动共进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场域,助推课程思政有效教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Q:NO.1特色课程是什么?特色课程有哪些类型? 特色课程是以学生的“特需”为核心,有着独特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方式的课程。一般地说,特色课程包括三个层面:从宏观上说,特色课程即学校的课程模式,如“百草园课程”等;从中观上说,特色课程即学科领域的课程集群,如“学养课程”等;从微观上说,特色课程即有特点的校本课程,如“网络文明课程”等。  相似文献   

11.
杨荣 《上海教育》2007,(10B):48-49
课程作为育人的“蓝图”,只有借助课堂才能真正起到育人之作用,如果说领导、专家是课程的宏观领导者,区级层面则是课程改革的中观领导者,而基层学校的校长则是课程领导的微观实践者。通过校长的工作,可以使国家的课程方案从文本方式得以转化为育人形态。在此“下嫁”的过程中,校长理应是第一责任人,关注学校的课程建设,承担课程领导的责任,也是校长管理新的领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教育评价”概念变化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评价概念的变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内涵在不断地扩大、丰富和发展。教育评价的概念从等同于教育测量、测验,扩大到对课程、教学的关注,再到“考评是学习过程的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造成教育评价概念变化的原因既有宏观层面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因素,也有微观层面学习理论变化的因素。分析教育评价概念的变化及原因,对深入理解当前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培养大学生绿色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双碳”目标下大学生绿色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复杂性,需要从微观个体、中观学校与宏观管理三个层面深入全面探索培养策略:在微观个体层面,树立绿色创新意识、夯实绿色创新知识、学习绿色创新技能;在中观学校层面,规划绿色创新课程、搭建绿色创新社群、营造绿色创新文化;在宏观管理层面,加强绿色创新投入、建设绿色创新设施、优化绿色创新评价。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和战略举措,具有其时代背景和现实价值。通过厘清课程思政的功能定位、价值内涵及课程思政内涵与外延,梳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的实践逻辑,包括强化校级层面顶层设计引领、专业层面组织思政落地、教师层面提升思政育人能力、课程层面注重思政教学设计、课堂层面强化思政落地见效、效果层面构建多元多样评价机制。并以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为例,探究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方法和课程思政点的组合策略,从学校、专业、教师、课程及课堂五个层面展开实践。  相似文献   

15.
高校艺术类专业的特色较为鲜明,在教学中不仅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加强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非常必要。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不应流于“思政”和“艺术”的表面结合,而应以“艺术”和“思政”的内在有机结合为基础和目标,并在具体实践中注意解决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相互配合问题以及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导权、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等中观制度层面的问题和教学内容比例、方法等微观技术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测绘工程专业背景下建设海洋测绘课程的起步过程,着重从教法和学法两个角度阐述了课堂组织形式,提出了“问题引导+课程关联引导+实操引导+反馈引导”的讲授方法;围绕海洋测绘课程的建设过程进行总结,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建设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真实的、具体的、多样的、活生生的课程发生在学校中,发生在课堂中,发生在活动中,发生在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分别展示了三种语文课程的微观结构形态。●“教什么”即教学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怎样教”即教学方法是第二位的。●“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呼吁不仅要“用教材教”而且要“教教材”。●语文“课堂课程”必须渗透“活动课程”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孕育的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核心理念,此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是学生主导的课堂,是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是“动起来”的课堂。纪律管理作为服务于课堂教学和课堂评价的基础,被视为课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本教育理念与课堂纪律管理分别追求课堂的“动”与“静”,其本身并不矛盾,在生本教育理念下进行课堂纪律管理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为了维持中小学生本课堂的秩序,师生需要摒弃课堂纪律管理误区,兼顾“生本”与“管理”,从本质上把握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纪律管理动静结合、师生参与、有节制的自由和奖惩兼并的追求,合理使用课堂纪律管理策略,在促进学生自律意识发展的同时,提升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刘丽 《文教资料》2012,(7):195-196
作者采用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对一名学困生进行剖析。首先运用课堂观察表得出该个案的课堂学习行为表现。然后通过访谈,主要从三个层面,即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及学习策略,分析其学习行为的特点及成因,最后结合对案主的分析,提出了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课程评价由“缺位时代”进入“缺能时代”,突出表现在现行课堂评价因缺乏问题情境的真实性、评价标;住的描述性、反馈的分析性而无法发挥其促进、改善学生学习的功能。课程评价进入“缺能时代”的深刻原因在于.终结性评价的影响使教师课堂评价能力后天营养不良,传统的知识观、教学观、教学方式等令教师实施课堂评价先天不足,故从外围入手营造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或许才是解救课堂评价于困境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